绿皮书观后感

时间:2023-02-22 13:08:47
绿皮书观后感12篇

绿皮书观后感12篇

看完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绿皮书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绿皮书观后感1

以前听过一句话“每个女孩,都是自己的女王”,可即使如此,也总会有那么多女孩在对比中感到自卑,甚至感到孤独。没有一个人是天生高贵,也没有一个人是天生卑贱;没有一个人是天生合群,也没有一个人是天生孤独。孤独,其实只是自卑的一个最高的境界罢了。绿皮书里有一个人,似乎是认定了自己是孤独的人,一个天生应该孤独的人“我不够白,也不够黑,甚至不够男人”,将自己划为不是黑人,也不是白人;明明是男人,却又不配是男人。一个人,是要自卑到了一个什么程度,才能将自己困在如此窄小的一个孤独圈子里生存,更何况是一个天才。

唐·雪利,一个近乎音乐天才的存在。近日也在看《傅雷家书》,本已感叹于傅聪的令人惊叹的音乐天赋,接近夸张的领悟力,对音乐的极度敏感使傅聪可以在短于常人的时间里完成超出常人的成就。而唐·雪利,据电影里对他的介绍,从3岁便开始演出,14个月内到白宫表演2次,双博士……同样是学艺术,虽然不是一个领域,但我仍然可以感受到这个人是一个在音乐方面的天才。但是,他有一个致命的问题,至少在1962年的美国,尤其是美国南部的致命问题——他是黑人。

在谈这部电影之前,一个必要的功课便是了解背景。在南北战争结束的近100年内,黑白两色人种在美国,尤其是美国南部仍然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我是现代的黄种人,在没有种族歧视的中国,不明白当时由肤色而引起的冲突,但大概和中国古时候的元朝时的分化无异。似乎是在这些社会,总是要有一种人天生被别人踩在脚底,而还有一些人这天生高高在上。电影里头有一个片段,男主人公托尼,一个白人,再向南行的路上因为车子坏了,而只好将车子停在路边修理。而他的老板雪利也下了车,一望无垠的田野里尽是他的黑人同胞。他望着他们,他们也望着他。一个带着探究,为何一名黑人可以让白人为其服务;一个带着心酸,明明是同类,为何命运殊途。其实那些黑人只不过代表了当时美国的绝大部分的黑人罢了,也许若不是独特的天赋,他也许也是那些人中的一员。我莫名想起一句和这部电影无关的话:当你凝望深渊时,深渊也在凝望你。稍稍改了一下,当你凝视别人的心时,别人也在凝视你的心。

一开始看到《绿皮书》很迷茫,不知道故事,只知道这部电影似乎很好看。男主人公托尼是一名有严重种族歧视的白人,他原本是一家夜总会的保镖。但是因为夜总会暂停营业而暂时试去了工作,只好去拜托朋友去找工作。经朋友的介绍,遇见了黑人音乐博士雪利,作为雪利的司机与雪利一起一路向南。在黑人备受白人歧视的美国南部,托尼和雪利更是经历了一系列他们在北方不可能经历的屈辱事件……

想起《唐探1》当中的经典的一场对话,“一张纸怎么立起来?”,折了一折,再立“这样”。一面为阴,一面为阳,暗示着万物皆有两面。而人,更是如此。在托尼和雪利的《绿皮书》之旅中,他们生为白人和黑人,存于底层和富裕阶层,长于大家庭和孑然一身奋斗于世,恰如阴阳、黑白,互为对立,却最终融合。俯仰人世,皆是如此,立于人间,晦暗难明,却在沟通、交流中最终互相理解,成为挚友。

绿皮书观后感2

我一开始看到这部电影时,觉得这个电影一开始这么混乱,那后面不会更乱吧!我提着好奇的心把这部电影看完了。

在以前的美国中有很多的黑人,他们在社会中是没有地位的,他们经常会受到白人的歧视。在电影的开始托尼是一个街头混混,他也是一个十分歧视黑人的人,在他妻子请了两个水电工到家里来修水管,修完后倒了两杯水给他们喝,被托尼看到了,托尼虽然没有正面表面表达出来而是在他们走之后把他们喝过的水杯丢进垃圾桶中,他妻子倒垃圾时看到了也只默默地把杯子捡起来。后来因为要赚钱去给黑人唐雪莉博士当司机兼保镖,一开始唐雪莉一直嫌弃托尼十分吵,在一次演出后,车子在加油站停下时,托尼看到一块玉石,托尼看了看地上有一块于是捡了地上的那一块放在了自己兜里,这一幕被唐看到了,于是他教育托尼去付钱,就这样托尼在唐的一步步教育下从一个混混变成了一个有着正义感的人,最后一场演出因饭店老板对黑人的歧视,他们没有演,他们到了橘鸟酒吧,那是一个黑人酒吧,唐在那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和自在。回到那个纽约后,唐和托尼成了朋友。

在唐和托尼的八周的巡演中,都努力去改变对方。唐是一个外表十分温文,高雅的人,但内心十分复杂的人。托尼是一个外表十分大大咧咧,十分暴躁的人,但内心十分细致善良。他们两个人都没有要改变对方原来的样子,都在默默的改变对方,唐在各方面比如教会他了不能偷东西;在乱扔垃圾时,会把车倒回去让他把垃圾捡起来,在冲动时要忍住,不要乱动手;托尼会在一些时候给唐一些建议;在唐有危险时去救他;在唐失落时给他开心比如在一开始的唐没有吃过炸鸡,托尼买了一桶全家桶会和唐去分享;在白人酒吧救唐。唐所见证的种族歧视程度远比他所想的更加过分:只准入住黑人酒店,不被允许上白人卫生间,不允许试穿西装,不允许和白人同桌吃饭……这一切都在一点点击垮唐的内心,也在慢慢改变托尼的立场。托尼也从刚开始的烟不离手,脏不离口到后来为唐戒掉了烟,脏话也渐渐变少了。当唐被白人混混在酒吧暴揍着,托尼丢下手中的披萨跑到酒吧救了满脸伤痕的唐,唐声音颤抖着说:“我只是想喝点酒。”后托尼开始了对唐改观和同情,开始觉得种族歧视的可怕也渐渐的开始对种族歧视的淡化。

在最后的圣诞夜上托尼在家庭宴会上唐的突如其来让托尼感到十分的惊喜,唐一开始觉得托尼的家人不欢迎他,但后面的又是让位置又是拿盘子让唐感到十分的开心,可以感受到唐他内心的那种感觉。

这部影片讲述的是一种在美国的种族歧视,白人托尼和黑人唐雪莉在巡演中慢慢的改变。唐是一个活得像白人一样的黑人,知书达理,为了自由行动着;而托尼是一个活得像黑人一样的白人,油嘴滑舌,却胆识过人。这部影片中还有一个角色是托尼的妻子,她是一个善良,没有一点种族歧视的人。

这部电影之所以获得奥斯卡电影奖在于把固化了的种族人设巧妙的对调了。最后分享一条我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格林写道:“在不久的将来,这套书将不会再出版。到这本书停止发行的那天,我们的好日子就到了。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去任何想去的地方,不必再受如今尴尬歧视之苦。”

绿皮书观后感3

开头因为俱乐部关闭了几个月进行装修,所以保镖托尼暂时失业了。但他意外的得到了一份待遇不错的差事,载一个黑人钢琴家唐·谢利前往歧视最严重的美国南部进行巡演。出发前,托尼得到了一本绿皮书,本电影的片名就以这种不显眼的方式出现了。

从电影里我们能够明显的感受到,托尼和谢利越往南歧视越严重。在电影里,黑皮肤的谢利可以在白人餐厅演出收获掌声,但是他被禁止使用餐厅、更衣 ……此处隐藏8228个字……的释然。在这个平凡又热闹的小酒吧里,博士终于找回了原本属于他的快乐—-做最真实的自己。他有非凡的才华,而且被他人所承认,无论是白人还是黑人。他对不公正的待遇不在隐忍,开始反抗,他渴望打破人们的种族歧视观念,得到自己应有的尊重,他不再压抑自己,从而真正找回了心灵上更多的快乐。

在回家的路上,当他们再次被警察拦下,以为又是一场麻烦,却得到了一次善良的提醒;在托尼体力不支的时候,雪利亲自开车将他带回了家;到最后他接受邀请去托尼家过圣诞节,他们热情拥抱……

从什么时候开始,他们成为了朋友?从什么时候开始,他放下刀叉用手吃炸鸡?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学会忍住情绪?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个连黑人用过的杯子都要丢掉的人,在餐桌上喝止好友称呼他们为黑鬼?从什么时候开始,高高在上的他学会低头,隐忍独孤的他学会交流?

朋友是什么?是我们打从心底里欣赏彼此,在漫长的旅途中,让彼此成为更好的自己。正如这部电影,两人能够有幸相遇,摘下原有的“有色眼镜”看待彼此,打破当时的种族歧视的看法,真正的理解彼此。伟大的友情一定是灵魂的交融,他们能走进彼此心底深处,共同成长。

绿皮书观后感11

先看了《触不可及》,所以大概会在主观上完全的偏向,其实反应的方向不尽相同,绿皮书会更加偏向于现实处境的反映,悲凉无奈的现实。

唐·雪利,一名钢琴家,说来讽刺,因为黑人身份竟然不能弹奏自己最爱的古典乐,算是因为肤色,被迫转向流行乐的领域。他是为了什么呢,在这个不被人尊敬的年代,几近对于整个制度发起冲击,算是维护自己的尊严,维护自己的体面。可是这样的一份体面,终究是不堪一击,白人宴会上的邀请更多的是为了装点,所谓的尊敬也只是限于舞台。更多的人不过是为了提升一种格调,所谓的情感所谓的经历,在他们眼里,一文不值。大概他们都没有托尼能够听懂其中的曲折,可能都没有托尼那般感受,弹琴时候的雪利,譬如神明。

托尼呢,因为肤色在一定程度上受人尊敬,可就像是他所说的,他所住的街区,仿佛祖祖辈辈都在这里,混乱,拥挤。似乎并不是别人所想象的优渥的生活,更多的人,也不过是在底层挣扎,在泥泞里生活。

他们啊,去到了南方巡演,所谓的巡演,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其实我想了很久也没有明白。

放弃了优渥的工资,去到了薪金抵不上的地方,最终,受到的更多的是一种侮辱,是一种人格上的贬低。是一种经历,还是说,去感受更多的同胞的生活,毕竟他不可能舍弃掉自己的肤色,他所经历的,尽管已经所谓的受人尊敬,所过的生活依旧不算如意,生活中受尽指责。

那么更多的同胞呢,那群在田地里辛苦工作可能都没有办法养活一家人,在工作的间隙里,望向他的同胞呢。过得,大概是更为挣扎的生活,所谓的逃离,所谓的远离,更多的也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吧。不愿意被刻板的印象所束缚,可这世间,没有人能够逃离刻板印象,没有人能够逃离别人的成见,更何况,有的时候印象又何尝不是一种正确。就像是炸鸡,就像是爵士,就像是所谓的对于现况的接受。有的是我们可以酌情接受,有的是我们可以给予这个世界一部分的改变。

就像是相处久了他们一定会对于对方会有一定的影响,会去接受不再流水化的写信,会去接受文雅化的表达,会去压抑自己的脾气,不再只是任由释放带来一种无谓的伤害。

他也会去接受所谓的不会接受的饮食,会去抨击别人并不公平的对待,会去接受不是施坦威的钢琴,接受音乐最初的样子,只是带给人们欢乐。会去拥抱家庭,会去接受温馨,会去迈出自己的舒适圈,去寻找一种并不孤独的人生。所谓潜移默化的改变,他们会意识到,可能也不会感觉到,只是带给彼此的,是一生的朋友,永远不会忘记的,一路上的陪伴与依靠。

这样一段旅程,对于彼此改变很多,算是,见到了世界,见到了人生。给予我们自身的呢,是世界的残酷与真实,是世界本来的样子,生活在路上,境遇在人生,如果说曾经有一段经历能够让我们就此改变心中的偏见,改变固有的成见,又何尝不能在路上。

所谓的绿皮书,是讽刺也是嘲笑,所谓的区分所谓的对待,所做的也都不过是无谓的坚持与固执,世界所有人,哪有什么分别。区分带来的,大抵是心中的自卑与刻意打压的结局,本不该如此。从来不该如此。

绿皮书观后感12

在一众好评声中去看了这部奥斯卡最佳电影,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也没有颜值爆表的俊男美女,却会让很多人看完之后会心一笑或是潸然泪下,可能最本真的人性的碰撞已经足够精彩。

故事以黑人种族歧视为主题,围绕一场巡演经历展开。黑人钢琴家为前往种族歧视最为严重的南方巡演,高薪聘请了一个“能解决一切麻烦”的白人做全程司机,于是高冷钢琴家和胡说艺术家便展开了一场公路旅行,而绿皮书是一本专门为黑人而写的旅行指南,标注了各个城市中允许黑人进入的酒店和餐馆。

白人司机托尼原本处在社会下层靠体力谋生,爱耍小聪明,爱占便宜,头脑灵活,身体强壮,很典型的世俗形象,但这并不妨碍他也是一个爱家的人,明明看起来吊儿郎当浪荡洒脱的人因为家人的存在不得不去赚钱,即使是干一些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所以这才有了他和黑人钢琴家雪利的交集,而他原本也是对黑人有所偏见,曾经扔掉自己家里黑人用过的杯子。而博士虽然是拥有着财富和地位的伟大钢琴家,身份高贵,涵养深厚,可以说是超脱世俗的理想形象,但还是逃脱不了别人对黑人的偏见和歧视。所以两人从某些方面来说,势均力敌,都对这个世界有着无可奈何的一面。

在旅行刚开始,两个人就只是单纯的雇佣和被雇关系,互相看不顺眼,但一个因为涵养,一个因为利益,却又不能做出什么出格伤人的事,这样的关系显得微妙而有趣。第一场演出顺利进行,托尼在窗外看博士的演奏看的津津有味,后来在给妻子的信中说道,他就是一个天才。在前往下一个演奏地途中,在播放一首黑人音乐时,托尼因发现博士不认识其歌手而大惊。黑人歌手似乎是一个稀有物种,而同为音乐家的博士却不认识。而他们在雨夜被扣押,博士向肯尼迪的弟弟求救被放后,故事也进入了全片的高潮。当托尼吐槽博士太做作后,博士终于爆发下车,说出了他一直以来的憋屈:如果我不够黑,不够白,也不够男人那你告诉我,我是谁!作为一个聪明人,托尼也马上理解了博士说的话的含义,知道了博士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打破那种族差异,至此,我想托尼已经能够从人性的角度去对待这位孤独的钢琴家,而不是以肤色人种。作为一个排除在白人和黑人外的第三人群,博士是孤独的,但他却还坚守着,孤独的向前。就像托尼后来说出那句:孤独的人最难迈出第一步。

在最后一站,邀请者因为黑人身份拒绝了博士进堂入餐的要求。而这里托尼和博士的性格似乎因为那场对话发生了巨大转变:托尼变得更在乎大局了,而博士却开始争取自己的利益。由于邀请者的坚持,博士也强硬的放弃了演奏,转头和托尼去了一个黑人酒吧。随着女老板的“挑衅”,博士的一曲爵士让他找回了那种可能从未有过的做黑人的快乐。

故事结束时,本以为不想和托尼家人一起过圣诞的博士最后还是去了。一场旅行似乎让两个截然不同的人有了交集,甚至成了能够互相理解的朋友。有时候,肤色只是表面的,偏见也是因为自己的无知,真正能够改变人种歧视的,可能恰恰是人性的美好。

《绿皮书观后感12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