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呼啸山庄》读后感(汇编15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呼啸山庄》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呼啸山庄》读后感1本书讲述了两个家族,两代人之间爱恨纠缠的故事。呼啸山庄主人原本有一双儿女——儿子亨德利和女儿凯瑟琳。画眉山庄也有一双儿女——儿子埃德加和女儿伊莎贝拉。
呼啸山庄老庄主领回来一个弃儿——希斯克利夫,也就是本书的主人公,到这个家以后,老庄主将其所有的爱给了他。自己的亲儿子不怎么照料,因此亲儿子亨德利对这个外来者很不友好,常常折辱欺负他,但他的妹妹凯瑟琳却与希斯克利夫关系很好。
有一次凯瑟琳与希斯克利闯祸跑出去了,跑到了画眉山庄,因此结识了埃德加和伊莎贝拉。希斯克利夫在一次与凯瑟琳争吵后,离家出走。成年后,埃德加爱上了凯瑟琳,凯瑟琳虽然不爱他,但基于对方家世门当户对,虚荣心得到满足而嫁给了他。
婚后没多久,希斯克利夫变成了个有钱人回来了,找到了凯瑟琳,于是他俩有来有往,凯瑟琳甚至要求丈夫一起接待希斯克利夫,希望丈夫与之成为朋友,在经常来往的过程里,埃德加的妹妹伊莎贝拉爱上了希斯克利夫。
希斯克利夫为了报复埃德加,勾引伊莎贝拉与其私奔,带回呼啸山庄以后,却时时折磨她,也折磨凯瑟琳的哥哥亨德利,且还与凯瑟琳保持着藕断丝连的关系。凯瑟琳生病后,他们之间断了来往。但在他坚持下,又与凯瑟琳见面了。凯瑟琳由于情绪过于兴奋,见面后的当晚去世了,生下一个女儿凯西。
伊莎贝拉偷逃出呼啸山庄后,远走高飞去了另一个地方生活,半年后生下一个儿子小林顿。凯瑟琳的哥哥长成了一个纨绔子弟,带回来一个病弱的妻子,生下一个儿子哈里顿,妻子去世,亨德利成了一个酒鬼和赌棍,家产逐渐被抵押,而受抵押人是希斯克利夫。
凯瑟琳死后,她的哥哥亨德利不久也去世了,呼啸山庄成为了希斯克利夫的财产,哈里顿被希斯克利夫当成仆人养育。伊莎贝拉在儿子12岁的时候撒手人寰,埃德加在凯西17岁的.时候也去世了。
希斯克利夫的报复并没停止,他让自己的亲儿子小林顿娶了凯西,画眉山庄也成了他的财产。这个时候书终于快完了,也许作者觉得这样结束终究让读者意难平,然后用了很少篇幅写了小林顿的死,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死,终于只剩下了凯西和哈里顿,安排他俩在一起了。
这本书我在读的过程里,是揪心且愤怒的,我没有感受到书中主人公对于凯瑟琳超越生死的爱,反而只感受到了铺天盖地,沉重又极致的恨意,我还是个俗人吧,也或许像朋友说的我没有读懂这本书。
作者用了大量且复杂的词,详细的刻画了主人公的恨,却很少有爱的表现,或者说,在我看来,那都是发泄的恨,而别人觉得那是爱。我只看到了用一句现代人的话说——有多恨才能表达有多爱。我对爱的理解,更多是宽容,善良,感恩,奉献。
书中主人公表达爱的方式,大多是囚禁,软禁,狂暴的拳击等等。只让人感到无尽的恐惧,如果有人像书中主人公那样用残忍的手段表达对我的爱,那我一定会祈求上苍,不要有这样的爱人来爱我。
《呼啸山庄》读后感2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重要里程碑位置《呼啸山庄》是以英国约克郡荒凉原野为背景,作者艾米丽·勃朗特以其独特想象力、沉着而冷静性格、敏锐观察力写出来作品。
《呼啸山庄》是一个发生在两个英国家族(恩萧一家与林顿一家)之间故事。故事发生很多年以前,英国北部一个风景优美,但却十分荒凉荒野上。这是一个关于爱、恨故事,是一次魔鬼复仇,是一场跨越生死爱情,是一段无法获得宽恕人生。两位主人公是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他们之间爱和希斯克利夫恨共同摧毁了他们所有幸福。
整个故事情节实际上是通过三个部分逐步展开。
第一部分叙述了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朝夕相处童年生活。希斯克利夫被恩萧先生带回家,并成为这家一员,除了恩萧先生和凯瑟琳,其他家人都不喜欢他。渐渐地,他们之间形成了难以割舍感情:凯瑟琳想时时刻刻都与希斯克利夫在一起,而希斯克利夫也愿意为凯瑟琳做任何事情。恩萧先生死后,辛德雷成了呼啸山庄主人,他仇恨希斯克利夫,在他看来,希斯克利夫抢走了他应得父爱,所以对希斯克利夫实行暴虐和压迫,希斯克利夫慢慢产生了报复念头。
第二部分描写了希斯克利夫复仇。凯瑟琳因为虚荣、无知和愚昧,无法降低身份忍受贫穷,同时又想帮助希斯克利夫脱离如此糟糕生活,早日离开呼啸山庄,她背弃了希斯克利夫,嫁给了画眉田庄她根本不爱但英俊、富有埃德加·林顿。所以希斯克利夫带着一颗受伤心,悄然离开了这个无可留恋伤心之地。三年以后,犹如绅士但不乏野性希斯克利夫回到呼啸山庄进行他蓄谋已久复仇计划。他首先与埃德加妹妹伊莎贝尔结婚;然后把自己所遭遇不幸和屈辱强加给下一代,在这片野风肆虐平原上,他把所有人心冰封了;最后将呼啸山庄和画眉山庄占为己有。他复仇计划已经完成了,但此时凯瑟琳早已带着遗憾离开了。
第三部分写了希斯克利夫死亡。在临死前,希斯克利夫依然保持着对凯瑟琳思念,嘴里念叨着“爱情……永远……”。最后作者给小说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在希斯克利夫死后,有人说看见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鬼魂在这荒凉原野上散步,这对恋人在世上时候没有过上幸福生活,死后终于永远相伴在一起了。
《呼啸山庄》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爱与恨反复纠缠,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用彼此恨延续彼此爱,用彼此怨念维持彼此思念。希斯克利夫爱——恨——复仇——死亡,既是小说精髓,又是贯穿始终一条线索。我们无法想象希斯克利夫是带着怎样心情离开呼啸山庄,我们不知道希斯克利夫在离开三年中经过怎样曲折磨难和处心积虑来完成复仇计划,我们只知道当他回到呼啸山庄时,他要把对手财产一步一步地占为己有,把曾经仇人、情敌一步一步地地逼上绝路。在这惨痛复仇过程中,是爱还是恨起了重要作用?是爱,是对凯瑟琳发自内心爱,是对凯瑟琳跨越生死爱。由这种爱产生恨使希斯克利夫从人转变成魔,使人性彻底冰冻、撕裂和堕落。这就是这篇小说最奇特、最神秘、最激动人心核心——爱与恨交织。
读完《呼啸山庄》,我心绪久久无法平静,这个悲惨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希斯克利夫遭遇告诉了我:对于世界黑暗,对于人生困境,如何以自己爱来换取光明,驱散阴霾。凯瑟琳悲剧告诉了我:如何面对真实自我,如何去追求自己幸福,如何选择自己要走路。
《呼啸山庄》读后感3昏黑的天际覆压在呼啸山庄的上空,希斯克利夫是否沉睡在一片祥和的宁静中!
阅读完整本书,我不禁感叹于艾米莉·勃朗特精妙的构思和绝伦的表现手法,她并未通过大段的心理描写为我们勾勒出人物的关系,也并不是用传统的小说写法,而是用景物与议论穿插于字里行间。凯瑟琳有意无意的中伤,埃德加义无反顾地痴恋,以及希斯克利夫的疯狂与荒诞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此处隐藏12215个字……他,他却恩将仇报,吞并了主人及林惇家的财产;我无法相信希刺克厉夫的绝情,爱不能感化他心中的仇恨,任他一错再错;我怀疑希刺克厉夫是不是人,为什么小说要塑造一个这样的应该说是魔鬼。当我读完译后记时,才发现自己的理解是多么的渺小,如果作者的思想是一颗西瓜,那我理解的只有一颗芝麻大小!译者说《呼啸山庄》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总是痛苦的。那希刺克厉夫就是乡巴佬翻身的斗争,他获取的财富究竟是谁的呢?是大自然的,只是贪婪的人类将他们归为己有。另一方面,希刺克厉夫报复的成功,却使身为与他一样的我们读后憎恨他,究竟谁更可恨、谁更是非不分?希刺克厉夫最后醒悟了:这样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复仇方式必然只能走向寂寞与空虚!他成全了哈里顿与凯蒂!然后到达自己的天堂了,他不稀罕我们一般读者对他的评价。
这次写读后感,已经跳出了堆砌摘抄出来的句子,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思想,以及读书过程中的所想,一气呵成,感觉又进了一步!
《呼啸山庄》读后感14《呼啸山庄》的故事印证了我以前看过的一句话,是木心的“爱是一种天才行为”。它说——爱的强烈的动态使它迂回曲折的奔涌极致,但生命并无极致,于是爱的极致只能是死。当时并不是很能理解,读了一遍《呼啸山庄》后豁然开朗。
老肖恩从外地带回来一个无家可归的孩子,因为是黑皮肤且老肖恩对他宠爱有加,让家里的两个孩子对他怨气很重,尤其是儿子亨德利。在老肖恩的软硬兼施下,女儿凯蒂真心对待这个收养的孩子——希刺克利夫。物极必反,亨德利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在老肖恩去世后,希刺克利夫没有了保护伞,而亨德利此时也归家继承财产,同时对希刺克利夫进行报复——不让他接受教育,把他当做仆人使唤,在精神上侮辱他,让他觉得自己与他们是天壤之别等等。而已经成为希刺克利夫好朋友的凯蒂却爱莫能助,两人之间的嫌隙与差距越来越大。在所有人都贬低希刺克利夫,凯蒂一筹莫展时,她遇见了温柔又绅士有地位的加纳德。她为了独立,脱离哥哥亨德利的控制,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希刺克利夫,选择嫁给加纳德。
凯蒂在婚前向仆人倾吐多年心结。她说她很爱希刺克利夫,但在帮助他的同时要背叛他,她感到难过、犹豫、无助,她也无处发泄。她说:“他不是一种乐趣,不一定会更有趣,但他是另一个我啊!”
希刺克利夫误解了凯蒂的意思,唯一能让他坚持下去的人就是凯蒂,而她却选择嫁给别人,他一怒之下伤心离家。三年后,希刺克利夫再归来时已有了自己的财富。凯蒂欣喜若狂,而加纳德却禁止他们往来。当希刺克利夫问及凯蒂为什么要背叛自己嫁给加纳德,一句轻飘飘的话,却像一块大石头压在凯蒂的心上。她坐立不安,她痛不欲生,她两面为难。随后不久,精神错乱。在与希刺克利夫最后一次见面时,她拼尽了全身力气扑入他的怀中。他是她在生命的最后也要紧紧抱住的人。
希刺克利夫说:“我的未来就是两个词——死亡与地狱。但是,若是失去她,我活着也是在地狱之中。”凯蒂死后,希刺克利夫开始病态的无人性的复仇,他用以牙还牙的方式对待亨德利的儿子。强加自己的意愿于自己孩子的婚事上,甚至连孩子都成了他复仇的工具和手段。
他成了行尸走肉,他除了报复,就是活在自己那个有凯蒂永生的精神世界里。他一辈子都是极致的爱,极致的恨。到了生命尽头,他反而每天都神采奕奕却不吃不喝,他在精神世界里得到了足够的欢愉,他说他每天都能见到凯蒂。
故事的结尾用神秘的手法写到牧羊人总是能在旷野看见希刺克利夫与凯蒂的灵魂一起手拉手散步。
小说刚出世,就有很多人评论“阴森的',骇人的”。但这正是小说的独到之处,它像一部瑰丽的叙事诗,用狂风呼啸的旷野为基调,用梦幻、预兆、灵魂书写它的神秘莫测。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内心刚强,孤寂高傲,沉郁压抑,渴望爱却得不到爱,心里充满了不被理解的痛苦与失望,她全都倾注在了作品之上。更让我惊讶的是小说大胆的创造和强烈的爱恨。他们爱的痛苦、绝望,他们逃不掉,排遣不了,让人替他们感到痛苦。作者把他们的爱上升到哲理高度——“他是另一个我啊!”
小说的奇特闪烁着光辉,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看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他们的爱情如此炽热,如此毫无保留,如此原始,胜过一切,胜过一切的一切。
《呼啸山庄》读后感15我无法形容《呼啸山庄》是本什么样的书,或者说,我无法对其下一个精准的定义。因为它带给我的太多了,太多浓烈的感情席卷而来:烈爱、仇恨、痛苦、疯狂,甚至惊悚恐怖。
那是荒原上一个阴郁中蕴含激情、冷酷中包含着狂热的爱情故事。那是一篇野兽的诗—人性之恶、钟情至深都被毫不留情的暴露出来。
在英国北部风声犀利的荒原沼泽上,在一段封闭的原始时空里,一个又黑又脏的小野孩希斯克利夫爱上了带给他全部幸福与痛苦的凯瑟琳。偏执的为这份爱牺牲一切,接着爱的名义不择手段的毁灭一切。
细读希斯克利夫,我看到了一个疯狂而偏执的任性孩子。
当凯瑟琳认识到身世不明且一无所有的希斯克利夫绝非合适的结婚对象,当她明白她与希斯克里夫在一起后两人绝不会幸福,当她很清楚地说出“如果我嫁给了希斯克利夫,就会降低自己的身份”。那一刻,她已不再是曾经那个疯狂任性的野丫头。尽管她说“如果世界上其他一切都已毁灭,唯独他还存在,我还会继续活下去;如果世界上其他一切还存在,而他却已被毁灭,那整个宇宙对我来说就变成了一个博大的陌生场所,我似乎就不可能成为宇宙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理性依然克制住了这份疯狂的爱。
而希斯克利夫,那个在所有人眼中都坏得像魔鬼的希斯克利夫,他的灵魂深处永远是那个无拘无束的吉卜赛野孩子。他根本抗拒凯瑟琳离开他的所有理由,他心目中的'凯瑟琳,永远是那个跟他一起到处闯祸的野丫头凯茜。他的逻辑简单无比:如果天堂没有凯瑟琳,那么天堂就是地狱;如果地狱里有了凯瑟琳,那么地狱就是他的天堂!—多么愚蠢又令人动容的爱。
于是,失去了凯瑟琳之后,心已死去的希斯克利夫专注地做一件事:把这个已经没有了凯瑟琳的丑陋世界彻底毁掉。
希斯克利夫从未想过他与凯瑟琳之间早已隔了很多。()三年前他与凯瑟琳之间有着地位差距,三年后他们之间已隔了时间。或许他们的灵魂是契合的,这一切也可以用爱这一个字来涵盖,但这个字未免太复杂了些。
凯瑟琳终于死去了,然而希斯克利夫疯狂的报复似乎是无休无止的,小林顿、小凯瑟琳、小哈里顿…这就是爱么?由爱而生的恨?他究竟更爱凯瑟琳,还是更恨这个世界?他是在为凯瑟琳报复,还是在为自己报复?
我已然分不清。
“我在那广阔的天空下,在那三块墓碑的周围留连徘徊。注视着飞蛾在石楠丛中和钓钟柳中扑扇着翼翅,倾听着青草发出喘息的声响,我心中不经纳闷:怎么会有人想到这一片宁静的土地下面,那些长眠者得不到安息呢?”合上书,我仿若看到了它狂野不羁中宁静如水的悲凉,答案已不必刻意寻找了。
轻闭了眼:废弃的呼啸山庄,青草在风里匆匆的生长。闹鬼的传说依然在愚昧的村民中代代相传。我看到,月光下,小希斯克利夫和小凯茜的灵魂正在茫茫旷野中携手奔跑欢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