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年教师》读后感

时间:2025-11-08 14:31:16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9篇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9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致青年教师》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1

寒假期间,在忙碌之余,静静地打开一本书,一个人独自享受着书中文字的熏陶,和室外噼噼啪啪的鞭炮声相比,也是一份难得的清静与自在。

期间,我读了吴非的《致青年教师》。初看到这个封面,顿时有一些感触,青年教师?我还是青年教师吗?毕业已有二十余年,早已不是什么青年教师了。但心里还时不时的把自己定位在“青年教师”这个角色上,无疑是不想面对现实,还存在着些许“还年轻”的幻想罢了,不过,要是和吴非老师比起来,我不就是一“青年教师”吗?

吴老师在书中,似乎是位长者在与我们亲切交谈。第一篇《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看完这一篇,我就有很深的感触。教师如果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与伤感,那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就当着学生的面哭泣吧。这有什么呢?让学生看到,老师自己的母亲、父亲一样,和普通人一样,也有悲伤甚至会感到绝望无助。

想起去年送走的毕业班,他们和我的孩子一样大,作为带了他们六年的班主任,对他们就象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倾注有太多的关爱,也有太多的期待。临近毕业,有一部分孩子调皮捣蛋,故意制造乱子,惹老师生气。现在想想,他也许是想给老师留下更深的印象罢了。

还记得那天,我把我的苦恼、伤心、失望等心情写成博文《六二班的孩子们,我想对你们说》并在课堂上读给他们听,边读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下课铃声响了之后,我抑制住自己的`泪水,不让它当着学生的面流出来,而是快速的离开了教室……

在学生的眼里,做为教师,应该是一名强者,哭泣往往成为教师软弱与无能的表现。但吴老师说,哭泣与落泪未必就是软弱,因为您的悲天悯人,因为你的正义冲动,因为您的仁爱和幸福。不要忍,就让您的眼泪流下来,当着学生的面留下来。我宁愿他们面对你的眼泪感到惊愕或尴尬,也不愿意他们就那样木然的面对人间的一切。

读到《教学楼里有多少个洗手间》这一篇时,我震撼了。作为教师,在课堂上,我们努力的向学生灌输我们的知识,即使听见下课铃声,还要再“好心好意”的重复几句,啰嗦一两分钟,好让学生多掌握一些知识,可不知这时的学生中有一半甚至更多的学生已没有心思集中听讲了,而是要马上上厕所,如果我们耽误孩子们的下课时间,就会有一部分学生为了下节课不迟到,而不能上厕所,导致下节课他也不会集中精力的认真听讲,而是在心里急切的盼着下课的铃声……

我们也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上课期间,有学生举手打报告,提出上厕所,我们应当同情,不必问出原因,更不能讽刺挖苦或阻止不让去。吴老师说,通常,学生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提出这种请求的。

因此,教师上课不要拖堂,低年级的教师能经常提醒学生如厕,课上允许学生在特殊情况下自行从教室的后门去洗手间而不必报告……

作为教师,为什么要重视学生的感受?为什么要重视(特别是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渴望?因为我们的教学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在给学生批改作业时,学生做对了,用红笔打上对钩;学生做错了,用红笔打叉,甚至还在怨恨这个孩子,太不细心了,这么简单的题还会出错,而狠狠的用红笔在本子上打下一个个更大的叉,来表达我们的不满与愤怒。

吴老师告诉我们,有一位数学老师,在改学生的作业时,对于学生的错题,老师批改时用红笔打叉——那个叉叉很小,稍微大意一点还看不清呢;而如果作对了,老师笔下的那个“钩钩”可就是大大的了。那位小学老师是个有心人,他是在用“心”批改学生的作业啊!

书中通过一个个案例讲述了青年教师的很多困惑,并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角度提出很多好的建议与方法。他如同一名智者,为迷茫的教育者和无所适从的青年教师指明了方向。

这本书好似一盏明灯,指引着并不年轻的我不断前行。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2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之前总觉得教育理论的书比较深奥看不懂,而《致青年教师》单看它的目录就比较新颖、独特更符合我们青年教师的胃口,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这些宝贵意见让我受益匪浅。吴非老师以平易的语言,将那些典型、生动的案例娓娓道来,在工作中给我们以启示,在生活中给我们以指引,在阅读时就如同与一位智者在促膝交谈。记得有人说结缘教育是一生的幸福。然而,工作中我却总是自怨,总找不到身为一名教师的幸福感。在边读《致青年教师》一书的时候,我边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与思想,却不由的有些汗颜。是啊,在现实的生活与工作中,我有很多地方都与作者对青年教师的期待相距甚远。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只是一味地专注于适应工作环境,在被动中提高着自己的教学和业务水平,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于教师这一职业根本就没有更深层次的规划,而在这本书中,每一篇文章无不折射着作者的教育观和人生观。 吴老师在书中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 、“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六个方面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有的理想和素养。 如在《就让你的眼泪流出来》这篇文章里,吴非老师说我们教育孩子们成为人,我们自己首先必须是情感正常的人,所以,当无法抑制自己的的激动和伤感时,就让我们的眼泪流出来作为老师,我们要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老师。说实话,面对学生,我笑过,也哭过。我曾为学生那纯洁善良的心灵感动得流泪,也曾为他们中一些同学的不争气而伤心落泪。事后,我还埋怨自己太没出息,感情太脆弱,但看了吴非老师这篇文章后,我明白这是我真情实感的流露,是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作为教师,就是教学生做一个有真情实感的人,而不是一个对任何人和任何事都漠不关心、无动于衷、冷眼处之的人。如果我们教出的学生都是冷血动物,那么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我认为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真正的人,所以,作为老师,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应该是引导学生去关注人性中最美好的情感,发现真善美的引导者。

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当好学生们领路人,我们还要拥有一个博大的胸怀。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良师之心境,如海洋一般辽阔,如长空一般高原。教师心胸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他所教的学科,就有可能成为乐园;他的学生,才会开垦自己心灵。所以说,教师胸怀博大,学生自然就“大气”。这其实跟我们常说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是一个道理。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们不能事事斤斤计较,不能嫉贤妒能,不能心胸狭隘,我们不妨也做一个“肚里能撑船”的老师,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

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做一个专业知识和能力很强的老师。工作中只有爱我们自己专业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 ……此处隐藏7578个字……能吃苦、能吃亏。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8

从某种程度上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的共识。因此,在现实中,教育出现了不少违背发展规律,甚至是“大跃进”的现象。前一阶段我读了《致青年教师》,给了我很多借鉴。 特别对于教育的一个特征:慢有很深的感受。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他带给我们的首先是教育理念上的冲击。相对于一些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教育是慢的艺术”带给了我们更多的从容与淡定。正如吴非所言,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细致、耐心,但有时非常容易就是训斥、强迫、禁止。当然这有教育体制的原因,但更可能是教师自身教养、对教育的责任、对孩子的爱心出了问题。的确,我们不少教师以“为学生好”的名义,做了很多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事情,这是需要我们教师反思的。

社会现状反映了国人的一种浮躁心态,是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祟。这一思想也开始冲击着我们的教育。我们搞素质教育,就一股脑的把素质教育的种种做法,比赛似的加于我们的学校,各种兴趣班一拥而上,学校纷纷构建了属于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霎时间,每个学校热热闹闹,看似精彩纷呈。有人窃喜:素质教育已在我校提前结出成果了!可是,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发现,这样的.快,只是为素质教育穿了一件外衣而已,没有实际的意义,是违背素质教育规律的。教育的快,还表现在片面追求升学率上。这也是一个极端。有人说,我只要升学率高了,就能遮百丑,于是乎,加班加点,搞题海战术,让学生没完没了的做作业,没完没了的考试,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还美其名曰:学海无涯苦作舟。学生是承受痛苦了,但也没发现学生得到舟啊。急速提高升学率与提高教学效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是带有明显功利色彩的行为,属于拔苗助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生命既是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是一种脆弱的极易损伤的作品,有时只消一句冷酷无情的话,就足以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线。”是啊,教育的使命就是用耐心搀扶生命成长的一段时间,孩子的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自我确认、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过程,我们可以给予学生一时的搀扶,但我们总不能拖着孩子跑啊。

在生命化教育的理念中,教师需要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用生命去推动生命,用生命去润泽生命,在生命化教育的高度下,教育毫无疑问就是慢的艺术。如果教师用生命的高度来看待学生的成长,学生的学习生活就是他们生命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学习是否愉快,这其实关系到学生的生命质量。因此,让“教育是慢的艺术”的理念成为越来越多教师的共识,让教师们在繁琐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学生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宽容,多一些期待,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引领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现在的教育不缺宏大的理论,更需要的是回归常识,教育是慢的艺术,其实就是一种常识,需要我们去尊重。

教育是慢的智慧的艺术。教师要用心慢慢去做,这体现了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尊重。教育是润泽心灵的艺术,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足够的期待、耐心,减少教育浮躁与功利,这是教育真正的精彩。教育应该慢下来,欣赏细水长流的美妙风光。慢下来静静地看,我们就会惊喜地发现,所有一切依然是美好如初,抑或是更加美好。慢教育是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润物细无声”、“大爱无痕”、“诲人不倦”、“锲而不舍”等精髓的通俗诠释,对我们也是一种训诫。慢下来,我们才能从容领略教育事业的精彩;慢下来,我们才能细腻感受教育生命的神圣;慢下来,我们才能咀嚼教育生活的美好;慢下来,我们才能够轻轻触摸教育行走的真实!教育,就是扶着生命慢慢走!慢教育是新课程的一种态度,是教育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教育智慧和能力!我正享受着这个“慢”的状态,他是最自然的也是最真实的!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9

《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读完这些饱含心血的文字,仿佛和富有人生阅历的长者进行了一场长谈,他将30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和盘托出,像一位即将的交班的师傅,手把手地在教徒弟,领着我们去去思考和解决一个个即将面对的问题。

怀揣梦想和激情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对职业生命负责,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如吴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她呼唤人的理性追求,呼唤建立美丽的人格。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高贵与卑微的距离也许只有一步,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严。试着在心里装下学生的心,有些事,尽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明确的态度,从小培养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识。作为青年教师,要自觉维护教师的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精进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关注细节“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我们行为永远的准则,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考虑孩子们投在我们身上的目光,应该考虑我们该给孩子们展现些什么。我们应该关注我们言行中的细节:表现出我们的激情,因为激情不仅会被感染,而且是一位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展现一种好的态度,表现出你的喜爱、关心和尊重,因为态度是会影响的。我们的事情别总让学生做,因为孩子们是有思考的:自己的事情不是自己做吗?我们会着装整洁、得体、精神,言谈、举止文明,因为孩子们是会观察和欣赏的。我们一定不会在教室和学生集会场所吸烟,接打手机、喧哗,更不会随地吐痰,乱丢杂物;一定会遵守交通规则;更会保持办公室整洁。因为公共卫生、公共秩序的维护,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是会跟我们学的。我们是能够尊重学生人格的。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和孩子们的尊重是相互的。随手关灯、随手关紧水笼头是不难的,节约纸张、爱护教学工具是自愿的,我们节约的习惯是带给孩子们最朴素和最美好的礼物。遵守时间,遵守诺言。我们对规定和允诺的实现,带给孩子们的将是一生接人待物最厚重的体验。

我们是“青年教师”,“青年”说明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去思考,去理解,去实践。我们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要要努力超越自我,不断的精进传授技巧和领悟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深知自身的责任,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我每时每刻都要提醒自己意识到这一点:自己教育教学业务的锤炼,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更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展现。学校为青年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展示平台,教艺经验丰富的帮带师傅,团结友好的团队。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我定不会辜负学校领导的培养,不负每一位可爱的学生,我会在今后的日子里努力的成长。

吴非老师的文字简单质朴却饱含真理,让感受到了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前进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营养和力量。在教学路上我深知自己的经验不足,我要学得还有很多,我会努力去做得更好!

《《致青年教师》读后感9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