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学生读书心得

时间:2023-06-23 18:44:24
《红楼梦》学生读书心得

《红楼梦》学生读书心得

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那么问题来了,应该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楼梦》学生读书心得,欢迎阅读与收藏。

《红楼梦》学生读书心得1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我们在里面不仅能看到作者曹雪芹的审美理想形成和破灭过程,更能在字里行间体会到几千年来积淀在古人心中的审美意识。今后我们就以“读红楼梦赏古典美”为一个子专题,详细地品评蕴含在书中的审美智慧。今天我们就开始第一品,从第四十一回的栊翠庵说起……

话说当时贾母带了刘姥姥来至栊翠庵,妙玉接了进去并为贾母斟了老君眉,贾母递与刘姥姥品尝,刘姥姥的一句“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惹的众人哄笑。其后妙玉在和宝玉、黛玉、宝钗一起喝茶的时候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其言:“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可见妙玉确实懂得品茶之道。从美学角度而言,“解渴”源于我们的生理需要,此时对外界的判断还建立在实用功利之上,而审美是远离这些利害计较的;后面的“饮牛饮骡”更是这种束缚的极限描述,完全被肉身功利所局限,根本无“美”可言了。

只有摆脱外在功利束缚,回归初心,在祥和的心境中安宁地去把自我身心融入一杯暖茶,细细的回味那淡淡的清香,恰似回望人的生命,绚烂光华总是短暂的,只有内心温暖的安宁祥和才是永恒,这即是超越的美学。茶中上品总会让我们在灵魂深处获得许多精神慰藉,因而品茶也就成了历来文人的一件生活雅事。

《红楼梦》学生读书心得2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我每次读到多愁善感的林黛玉,都会黯然。她,无论离别仇,无论四季更,都会潸然泪下。她,就是一棵绛珠草,来到人间“还泪”。她每每与姐妹们吟诗,又总是艺压群芳,不论是海棠社的诗情,秋窗风雨夕的凄凉,还是葬花吟的悲戚,都体现出她那娟雅的诗人气韵。她孤独无依,大观园里没有一个亲人让她依靠,也没有一个知己听她倾诉,只有贾宝玉让她芳心暗动,可他不属于她。于是,她无奈着“无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半夜不曾入梦来”。

似因黛玉的死,带走了府中的福气。宁荣府从金银满箱至陋室空堂,真好似“呼拉拉大厦将倾,灯惨惨黄昏近”,宁府中人本来尽坐华堂,到头却他人皆谤。有人因嫌乌纱小,不料枷锁扛身上;有人妄思不劳而获,终被送进铁窗下。红楼厦倾,大观园男女自然无法把控命运。宝钗凡事稳重,识大体,诗词精通,原是金玉良缘,宝玉偏念木石前盟,可怜端庄女,到底误终生。迎春才貌双全,却遇中山狼,叹金闺花枊,一载去悠悠。惜春聪慧伶俐,却也独卧青灯古佛旁。王熙凤一生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宝玉一生被无数风情好围绕,但他独对黛玉有淡淡情愫,虽娶了宝钗,但他的心是属于黛玉的。他的入空门,也印证了当年他的诺言:“你死,我就做和尚去”。

美梦终究一场空,韶华散尽,容颜衰,独坐独烛前痴叹。才觉清泪落满容,膝下遗腹已成人,房空冷清如往昔。

一曲红楼呵,就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红楼梦》学生读书心得3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有人把莎士比亚比作高山,我认为曹雪芹是一个大海。山再高,终有人可以登上它的顶峰,而大海,要想探究她的深底,却非常之难。“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在写这部书时,用了“谐音寓意”的手法,他把贾家四姐妹命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是谐“原应叹息”的音;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让他饮的茶“千红一窟”,是“千红一哭”的谐音,又让他饮“万艳同杯”的酒,这酒名是“万艳同悲”的谐音,这样的手法几乎贯穿了全书。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试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

《红楼梦》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巨大的,这首先体现在典型形象的塑造上,它探索到人物灵魂的深处,描写了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塑造出不同的典型。这一大群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道瑰丽的艺术画廊。在这一人物群中,不仅有大家闺秀,豪门公子如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

《红楼梦》中除了众多的人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还有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主题,他没有明说,但通过这成百的众多人物的神志,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表现的惟妙惟肖,一个庞大的繁荣的贵族大家庭,到后来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下场,我们不难看出封建资本家的无能以及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长久,文中描述了如林黛玉,贾宝玉………这样的“叛逆者”的形象,他们的爱情没有结果,甚至可以说凄惨,但他们代表的是新生命,敢同顽固势力作斗争的新主派代表,我们都江堰市知道林黛玉的眼泪,但也知道她的尖酸刻薄以至使别人都嘲笑她挖苦她,我们也知道贾宝玉“潦倒不通世务,愚须怕读文章,行为偏僻乖张,哪管世人诽谤”纨绔子弟的形象,他们鲜明的人物性格也使黑暗中有了一丝亮光,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红楼梦》学生读书心得4

一次偶然的邂逅,翻开了《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她——林黛玉。她,让我深深的震撼,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他那柔情似水的眼神,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常听人评价黛玉“小性子”甚至“心胸狭窄”,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这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我总觉得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黛玉的心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心情像是走丢的小孩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的、凶凶的,却是无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内心酝酿已久积压不了的情感。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振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地插入了读者的心里,让人有至窒息的幻觉,无形之中像是有谁掐住了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愿地放下书,让自己慢慢地清醒过来。记得她的《葬花词》:“依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依知 ……此处隐藏2664个字……有了,但现在过去的白纸被千种颜色刷白,时间还在继续,但我们已经彻底失去了梦想和自己。

《红楼梦》似乎是很多陷入爱恨情仇的男女的聚会。如果说大起大落是恋爱中的经历,那么薛宝钗一定尝了不少苦头。泰戈尔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也许事实就是如此。大部分的爱情,最可悲的就是把迷恋给了一个忘恩负义的人。薛宝钗的宝贝哥哥,就是喜欢林的妹妹,她的梨花带雨,花是埋的。而所谓的好运也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然而,只是因为一句话:爱是对的,爱是错的,青春是错的。

世间弱水三千,他只饮一瓢,而林黛玉相信你是爱,是温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这或许是一种安慰。世界上幸运的事情是你爱的人也爱你。而《红楼梦》是一部什么样的剧呢?是悲伤还是快乐,爱恨缠绵,还是孤独的世界…

宝玉出家,站在青灯旁,青灯容易熄,他也把前缘割了。因病去世的黛玉,似乎带着各种遗憾落在了后面。宝钗,也许从现在开始,她将独自在这个世界上,独自数着人间烟火。为什么我们不愿意加入这个故事,他们所遭受的苦难超出了普通人的承受能力,但是他们却在感情的世界里迷失了又迷失,为爱痴狂,飞蛾扑火。但这份轰轰烈烈的爱,就像一杯热茶,融化了我们的心。

一群做着同一个梦的人,他们住在冰冷的红楼里,他们激情四射,其乐融融,载歌载舞。谁会记得金碧辉煌的贾府,雍容华贵的后宫才女,我们普通人很难理解,只是因为那丰富的仪态和言谈。

纵观《红楼梦》,从醉态到空楼;从相爱到去哪里,这个如烟花般短暂的美丽梦想,像泡沫一样消失了。

"寒潭渡鹤影,冷月埋花魂。"所以,红楼的故事缺少一个圆满的结局。后来,聪明能干的王熙凤因病去世,聪明忧郁的文清被赶出嘉福,死于消耗。正如徐志摩所说:“我轻轻的离开,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挥手,离开了西天的云。”

原来这真的是一场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王熙凤希望一辈子穿金戴银,不能享受人生的荣华富贵;贾宝玉希望延续游戏世界;林黛玉希望人间无愁;薛宝钗希望一生只有一个人,白头不分离。最终,所有这些被统称为梦想的思想,都将一个个醒来,直面现实的残酷。

原来生活中有些东西是注定要失去的,心里总有无法治愈的伤口。现在每天还是天空,云还是云。希望我们的生活不是红楼梦。

《红楼梦》学生读书心得9

每次看《红楼梦》,总也看不到结尾,原因无他,只是觉得林黛玉的生世可怜本就可怜,可为什么结局也那么的凄惨,为何要让她知道宝玉成亲,最后气结而亡。这个结局知道就够了,没必要去一遍遍的温习那种心痛。

我知道很多人写了红楼梦的续篇,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好处。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但是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读至尾章,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对于黛玉的遭遇,我依然惋惜哀叹不已,但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

以前,我一向是不喜爱薛宝钗的,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但是此刻,我竟然不由不一样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杯具也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

薛家也是大家族之一,薛宝钗从小就家境富足,饱读诗书。理解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此刻想来,其实也并不是完全不能够明白的恶毒举动。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就应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感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在封建社会的礼教中,做出这样的选取,也是身不由己的。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是聪慧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期望有完美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正因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理解。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杯具到达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尊重”!

与黛玉相比,宝钗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黛玉至少曾得到过那虚无缥缈的感情,且她没有看到家族没落的悲惨下场,而是一死解脱了时刻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

本应是一个敢爱敢恨,个性洒脱,恣意生活的宝钗,却成了红楼数场杯具中的一个。“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对于她的一生,曹雪芹先生就应也是叹惋的吧!

《红楼梦》学生读书心得10

一番相思,两处闲愁,千言万语道不尽古往今来痴儿怨女。红尘过往亦只是南柯一梦,过尽千帆,亦难逃香消玉殒。

读《红楼梦》时,不喜欢黛玉梨花带雨的姿态;不喜欢熙凤的泼辣刁钻,可以说对《红楼梦》中的大部分角色都甚欣赏,他们亦刻薄,亦狠毒,亦阴险,工于心计,不惹人怜。独有一人,她勇敢,不屈——她就是晴雯。但她却偏偏活在书里,终其一生演绎了场并不华丽的悲剧。

晴雯的出现,必定是作者的精心安排,因为她就是另一个黛玉。作者用一个黛玉横死街头的悲惨下场,预示了宝黛之间悲惨的结局。晴雯身世凄惨,却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得到了主人的赏识,并且依旧保留着自己纯真的本心,一如对袭人的态度,一如对坠儿的惩罚,虽脾气火辣却天性使然,但正是她的纯真天性,才导致其最后的悲凉。

宝玉也是如同深爱着黛玉一般深爱着晴雯的,否则宝玉不会同一个奴才的奴才那般要好,也不会在一个下人病倒的时候心急如焚。晴雯也同样深爱宝玉,否则也不会在病重时依旧拼尽最后一丝气力也要补好对于宝玉极其重要的雀金裘。鲁迅先生说过:“所谓悲剧不过是把人认为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而此时的晴雯恰好充当着“美好的东西”。这样看来,晴雯之死便是必然了。

《《红楼梦》学生读书心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