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说课稿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何把说课稿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地理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理说课稿1一. 说教材
本节课源于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二节,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城市的不同等级以及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课标要求为: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这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基础上,了解城市基本形态构成之后,对于城市服务功能的学习,是对城市的进一步了解,但与第一节内容联系并不紧密,两部份内容关键是学习城市的不同服务地域,服务等级,基于以上教材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的划分,并理论联系实际辨别现实社会的城市等级
运用有关原理,说明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的差异。
了解城市服务范围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掌握不同等级城市的分布特点
了解称城市六边形理论,并能用其解释荷兰圩田居民点设置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枣强镇及上海城市等级演化分布的学习,掌握不同等级城市城市服务范围与功能以及城市等级提高的基本条件
通过对德国城市分布案例的学习,总结归纳出不同等级城市分布规律
通过城市六边形理论的学习,学会分析城市居民点布局等现实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对我国不同等级城市(经济、人口、交通、服务种类)等相关资料的搜集,让学生关心我国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重点:不同等级城市所具有的特定服务功能
难点:城市六边形服务嵌套理论及运用
二.说教法
案例分析、读图分析、对比法
课件多媒体
教材图2.11、2.12、2.13、2.14、2.15 和2.16
三.说学法
1.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问题进而引入课堂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2.通过活动串接各部分,提高学生合作能力及分析创造性思维能力;
3.通过对比总结,提高学生分析总结归纳能力,抓住事物本质特征的能力;
四. 说教学过程
1.导入学习
通过问卷调查创设情境引入教学:[问卷调查]把商店规模类比为不同等级城市,通过调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并由此引入“城市的不同等级”的学习内容。
在购买以下物品时,你会选择怎样规模的商店?
①纸、米、笔等日常用品 ②彩电、冰箱等生活用品 ③高档服装、数码产品
同样城市等级也如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设计意图:通过调查引起学生兴趣,引出问题,激发学习欲望,更好地吸引注意力投入到本节课中。
2. 活动设计
通过课本活动:完成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的学习。
枣强镇居民日常选择问题,和开始问卷调查实质一样,但具体用途却不同,因而更具有简单可操作性。
◆设计意图:简单的活动,不同的效果,让学生了解知识,更贴近实际生活的学习,让学生学习更主动更具有教育性。
3、活动设计: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问题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案例三,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荷兰圩田居民点的设置问题。
问题:(1)A 、B、C等级为何要这样设置?(2)位置选择为何将高一级的设在低一级居民点的中央?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将所学用于现实问题的解决,让学习融会贯通。
4、作业布置:用学会的方法为所在城市的升级提供相应的规划
◆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贯穿应用。
五. 说板书设计
板书按照知识内在联系设计,易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便于深入了解记忆。
知识发生线索:城市不同人口规模不同等级城市服务功能中心地理论
第二节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三、城市空间组合的等级体系
1、不同等级城市空间分布
2、中心地理论
地理说课稿2一、 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地球自转及其意义》是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人教版)《地理》第一册第一章第二节第一框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地球自转和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大大降低了难度,并且具有很大的弹性。我是这样来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第一:地球自转的周期、方向等知识看作学生已初步具备的知识,因为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了;第二:不要学生系统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只要了解“地理现象”;第三:不是要求学生被动的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说明。
本节内容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是地转还是天转?”引出了人类研究地球运动的历史,让学生理解了一个简单的现象是靠人类不断探索、研究得到的,使学生提高了对科学知识的重视性。
2、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
(2)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能用地球仪科学地解释昼夜更替现象。
(3)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之能把教学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相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限于初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对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理解较为困难,所以把地球自转和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作为本节重点.采用播放地球自转视频的方法使学生直观地观察.
教学难点:
由昼夜更替而产生不同地方的时间差异。这是地球自转的另一个事实。但是学生受活动范围的限制,对不同地方时间差异较为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的方法,以便于学生系统的理解.
二、说教法
1、对于本课的基础知识,以学生的自学为主。
2、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限于初一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十分喜爱的网络,生动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例如播放地球自转视频使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地球自转运动情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此处隐藏20100个字……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其次是轮廓想象。即给出我国某些省区的轮廓图,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联想其像什么?比如:黑龙江像展翅高飞的丹顶鹤、云南像一只美丽的孔雀、内蒙古像一只翱翔于天空中的雄鹰,这些与该省区的动物有关;台湾岛像香蕉、海南岛像菠萝,这些与该省区盛产的水果有关;陕西省像蹲着的兵马俑,这与该省区的历史文化有关。还有一些仅仅是轮廓形状有特点的情况。比如:广东省像小象的头,山西省像平行四边形,山东省像骆驼等。让同学们进行大胆想象,看看还有哪些省区像什么,从而帮助记忆。
第四是三字经法——黑吉辽,内蒙古,陕甘宁,青新藏,云贵川,晋冀鲁,豫苏皖,湘鄂渝,琼粤桂,浙闽赣,京津沪,港澳台。并且结合教材第8页表1.2“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此来掌握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
然后让学生在表中找出其简称不只一个的省级行政单位,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和甘肃省,并且记住其简称。
以上这些用这种活动探究、小组竞赛等的方式进行新课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学生要完成任务就必须要认真仔细的阅读地理相关地理图片,这也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以及从图中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此外还注重了地理教学的综合性原则及挑战性原则,让学生在竞争中学习知识,在竞争中掌握知识,把死课本变成“活”课堂。
在巩固提高这个环节,我采用的是拼图游戏竞赛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最快实现将打乱的中国34个省级行政区拼完整的组为胜利者。利用儿时常玩的游戏形式,突破难点,让学生灵活巩固所学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能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不仅能乐学,还能掌握学习的方法,会学地理,爱学地理。
在课堂的最后,我以让学生课下完成教材第9页“活动”中的第3小题作为作业,即在图中填入省级行政区域的简称和行政中心。以此结束了本节课的全部内容。这样的作业可以考查到学生在这一节课所学的所有知识,起到一个检测、巩固的作用。
地理说课稿15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城市化是承接上一单元人口迁移,而城市的大规模发展又对后面工、农、交通等区位选择产生重大影响,在整个模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前两节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之后,本节教材主要是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可以理解为对一、二节的呼应和升华,本节的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对一个地区而言是城市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城市化不仅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不同的城市形态和不同的空间结构,反之城市化也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所以本课在本章节中起着提炼与升华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
2、教学目标
根据高中地理新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课改理念、高一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本校学生的实际,我们教学过程中应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城市化的概念、意义,了解引起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
②运用资料,概括出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③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缓解城市化给地理环境带来压力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关注家乡城市化的现状与趋势,培养以可持续发展观念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是本课的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可通过读图分析、图文转化、案例呈现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课程资源的开发及有机整合:
充分利用教材、地图册,搜集城区的各种资料,运用多媒体设备,各种课程资源互相补充,协调统一。
二、学法指导
心理特征及调节
高中的学生的理解能力基本以可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上本校生源素质较高,接受能力较强,但由于生活的阅历少,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较偏面,所以在教学中需要老师有目的的启发和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全面认识。明确的学习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基础
城市化发生在我们身边,前面又学习了一系列城市特征,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学生没有接触过“城市化”这个专用名词,对城市化的一系列特征仍存在较大的疑惑。
知识建构方法指导
在教学中以建构主义理论进行教学设计,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地理,通过读图绘图实施自主探究,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建构。在教学中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加强与相关学科的联系(本课的城市化的加速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而开始的,主要加强与相关历史知识的联系)。
学习方法指导
针对上面两个实际,本课采用结合乡土,案例呈现,通过分析图表等资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进行层层引导剖析,联系生活,激发学习兴趣,探究地理问题。
三、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及依据:依据哈佛大学首创的案例教学法理论和瑞士思想家、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Piaget)的建构主义理论,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课采用情景教学法、资料分析法、自主探究法、案例分析法。
情景教学法: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事物的场景,使师生设身处“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我要学”、“我爱学”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新的地理知识。本课城市化定义教学中联系本地实际,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环境、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入手创设情景。
案例分析法:通过安溪城区面积和人口的变化启发学生得出城市化的概念;通过英国的城市化进程这一案例让学生讨论得出世界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及地区差异。
资料分析法:通过读图表、文字材料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演绎归纳出地理特征,是学生一项重要能力,也是高考要考查一项重要内容,本课资料丰富,是提高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好素材。
自主探究法:读图2.20和图2.21填表,使学生学会从图表上归纳出地理知识,地理规律,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手段
(1)自制多媒体课件,利用我们学校教室已配备多媒体设备的有利条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2)自制的八十年代的安溪城区地图和今天的安溪城区地图
(3)学具:地图册、课本等,事先印发的学案(略),包括学生上课要完成的图表、课堂练习、学生学习目标评估和自我分析题目。
四、教学程序(第一课时)
针对本节课目标要求及内容的需要,设计如下教学环节:引入新课;新课学习;课堂小结;教学效果反馈。下面我就分别从这四个方面说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