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唐诗三百首》有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唐诗三百首》有感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唐诗三百首》有感 1今天,我读了《唐诗三百首》这本书,它让我的心灵受到百次伤悲,百次幸福,百次惭愧……
其中最让我感慨万千的一句诗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自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全诗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意思是:要想看到千里以外的地方,应当再登上一层楼。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不断进取的精神,也说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道理。现在人们常常引用这两句诗勉励自己和别人。全诗境界开阔,气势雄浑,描绘了祖国北方的壮丽景色,反映了诗人壮阔的胸怀。诗人登上鹳雀楼,眼中所见是落日群山,黄河奔流这样气势磅礴的景象。面对此情此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表达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形象地说明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深刻哲理,鼓励后人要有高瞻远瞩的胸襟,远见卓识的抱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它启示人们:在前进道路上,千万不要满足取得的成绩,而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不断地向新的高峰攀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述惜别之情.诗人与远行之人多年深厚的.友谊,此时深情不舍的惜别和前路珍重的祝愿都在这一杯酒里了。全诗格调清朗,情景交融、语言简洁,感情真挚,深切动人,把依依不舍之情描述得感人肺腑,惜别之情达到极点。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既表现了亲人的手足之情,又表现了自己思乡念亲的真挚感情。
阅读《唐诗三百首》这本书,让我知道了许多许多……
读《唐诗三百首》有感 2泱泱中华,千年文化,似那浩瀚苍穹中的耀眼明星,璀璨夺目。沧海桑田的转变中,先人智慧的结晶,化作那一本《唐诗三百首》,依然指引着我们前方的道路。
——题记
记得小学一年级时,每日的晨读,便是要在哈欠声中一字一句地背诵着那卷写在黑板上的古诗。一年级的孩子理解有限,自然品不出那字句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深意,能感受到的,只是那死记硬背之中的枯燥与无味。
小学里的语文老师,话语里总带着五六分的风趣。她能将冷硬的诗句化作跃然于纸上的美丽风景,带领着我们流连其间,忘返。老师风趣的讲解与年龄的逐渐增长,我们也渐渐地了解了古诗的含义,品味到了古诗的妙处。像是“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里无处诉衷肠的悲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里的惺惺相惜;“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里的无限感慨。唐诗,将那连绵不绝,说不完,道不尽的无穷情感,浓缩在了简短的诗句里,带给世人别样的感受。
唐朝,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涌现出了大批著名的诗人,像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等很多诗人对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直到现在,唐诗仍以丰富的内容,动人的意境,和谐的`韵律,完美的形式,深得我们的喜爱。唐诗的内容丰富,可谓空前。其中承载的积极向上的高尚节操,最终也会成为激励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博大精深。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喜欢李白的浪漫诗风与他那似能够容纳天空大海之广阔的博大胸怀。被世人称作“诗仙”的李白,生活于盛唐之中,大多数诗篇都表达了对祖国大号河山的由衷赞美。他桀骜不驯,看不惯官场的黑暗,受不了世人的贪婪,只愿坐与月下,静静酌上杯杯美酒,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又是反映出他的失意与孤独。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我也喜欢杜甫的忧国忧民,喜欢他对百姓真诚的关爱担忧。“诗圣”杜甫的诗,有着“诗史”的美称,他将战争的无情冷酷与社会现实的黑暗融在这斟酌已久的诗句里,永远封存。
而被称为现实主义“诗王”的白居易,让我们最熟悉的诗篇,就非那脍炙人口的《长恨歌》莫属了。这篇诗歌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艺术的再现了人性的真实。即便今天读来,也依然能在读者的心里荡起阵阵涟漪。
柳宗元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诗篇,当属小学里学过的那首《江雪》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刚接触时,就被这首诗的意境所深深地吸引。当然,那时候的自己还理解不了这位看透官场的黑暗腐败,一心向佛的诗人字里行间的淡泊明志。
秋日的风徐徐地吹,一个人坐在书房里,带些慵懒地再次翻开了那书页都有些泛黄的《唐诗三百首》,刹那间,眼前似乎又浮现了昔日明月下的对酒当歌,战场上泛着寒光的快意恩仇……
读《唐诗三百首》有感 3我读过很多书,其中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就是唐诗三百首。这本书深藏着我国悠久的文化历史,还有不同姓名的人写得不同的诗.唐诗三百首这本书我对它的'评价只有三个字“忠、义、孝”。忠忠就是忠心,这能表达出诗人对国家的一片忠心。比如我国著名的“诗圣”杜甫作的诗都是慷慨激昂、忧国忧民的诗,体现了诗人的一种爱国精神。如他写的春望、登楼、登岳阳楼……这些都是写诗人对国家的热情。有些诗人以赞美江山来表现出他爱国,如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他就是以赞美江山来表现爱国精神的!义义就是义气,这是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比如说高适写的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李白写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些诗都是写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不忍朋友离去。表现了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孝孝就是孝心,尊老爱幼,如孟郊写的游子吟这首诗,表达了对母亲的孝心,也表达出母亲的一番苦心,母亲的恩情子女无法报答。唐诗三百首有许多经典名句,让人读了是回味无穷,感人肺腑。我喜欢读唐诗三百首。
读《唐诗三百首》有感 4我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歌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典诗歌犹如灿烂群星,以其独具的魅力一直传承下来。而唐诗无疑是这浩瀚星空中一颗璀璨夺目、闪射异彩的超级明星。
我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接触唐诗,有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写的《咏鹅》生动的描写鹅的情态,给人一种高洁傲岸的感受。还有李白写的《静夜思》一个人孤独的躺在床上,看着窗外的月色,相思之情油然而生。并且携有秋的意味,尤其是那一地的疑霜更让人感受那种孤独意象在诗人心中与情景融合的碰撞。是这些短小的唐诗给我的心灵一种独特的震撼。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一本书《唐诗三百首》
让我感觉唐诗犹如浩瀚无涯的汪洋大海,若想畅游其中,自非一般人所能及,若能选其精华,汇为一编,使一般人能据一斑而窥全豹,此书当之无愧。
对于怎样去学习唐诗,我的感触是只作欣赏,而不作具体评价,因为唐诗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诗歌,它所扎根的历史时代,社会关系,人物心里都与现代有着本质性的区别,我们在现在的环境中很难 ……此处隐藏6774个字……描述了军旅生活的豪迈与将士们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思乡情怀,给我们展示了上层社会的风花雪月,还为我们传递了闺女怨妇的思春情怀……
好久没读唐诗了,但那些熟悉的还不时鸣响在我的耳畔,砥砺着我的意志,牵动着我至深的情感。
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具备初中或以上文凭的人都知道,这是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面的名句。这两句诗是些送别时的情景。别离之苦,文人墨客笔下的永恒主题。诗人王勃却一反别离的愁怨,以一个全新的视角抒写送好友上任的情怀。
王勃送他的一位姓杜的好友去上任蜀州的少府,不知不觉间已来到城外。回望那长安城在三秦的护卫下显得如此无奈;遥望那蜀州的五大渡口,在风烟迷雾中竟是如此凄迷。好友此去,何日才能相会?离别的伤感,袭上王勃的心头。但想到为官的友人与自己,上任、调离,实在是平常之极的事,又何必徒伤别离。悲伤的情绪也去了不少。高兴地面对别离,只要我们彼此心中着对方,即使远隔千里,我们的心却紧帖在一起。念及此时,所有的离愁别绪似乎都已荡然无存。
送君千里,终有别。在即将分手的岔路口,好友的眼眶已然湿润。“快别像女孩子一样,流泪送别。看,只要我们彼此心里有着对方,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也如同近在咫尺啊。”
这是何等开阔的胸襟,何等超脱的情怀。空间上的距离永远隔不断心灵的联系。“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千古传颂。
其实,但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深度还远远不够。在这种乐观豁达的态度,必然有他存在的社会根源。唐朝是我国的封建社会走向顶峰的朝代,而在初唐,这种繁荣的迹象已经很明显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所表达出来的豪迈,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二、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这是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里的诗句。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透过这两句诗,我们看到的`是一幅盛唐气象。所谓“盛唐气象”,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盛唐诗歌与时期的诗歌相区别的特色。盛唐诗人王湾这首《次北固山下》,当时的宰相张说称赞不已,将颈联抄在官署的墙上,作为诗歌的楷模。(见殷?《河岳英灵集》)这诗的中间两联正好可以用来形容那个时代:“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那三个形容词:平、阔、正,还有那高悬的风帆,从残夜中生成的海日,进入到旧年里的江春,都让人感受到盛唐时代的气息以及盛唐诗歌的风貌。
读《唐诗三百首》有感 14唐诗,泛指创作于唐代诗人所作的事,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
《唐诗三百首》的作者是蘅塘退士。本名孙洙,字临西,江西无锡人。乾隆十六年(1751)中进士,一生主要担任知县、官等。当时通过的《千家诗》“工拙莫辫”,次定编辑音了唐诗选集取而代之。另有《蘅塘漫稿》《异闻录》等著作传世。
自从读了《唐诗三百首》我知道了一些诗人的称号,如:陈子昂是诗骨、王勃是诗杰、贺知章是诗狂、王昌龄是诗家天子,另一种说法是诗家夫子或七绝圣手、孟郊是诗囚、贾岛是诗奴、刘长卿是七言长城、芩参是诗雄;还有我们以前熟悉的,如:李白是诗仙、杜甫是诗圣、刘禹锡是诗豪、王维是诗佛、李贺是诗鬼、苏轼是诗神、陆游是小李白、李商隐是七律圣手;其中李白和杜甫合称“大李杜”,李商隐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我还知道了一些诗人趣事逸闻——酒鬼和骗子的故事。说起桃花潭,确实很美,可是李白游历山川,什么绝美的风景没见过啊?汪伦邀请他去,李白去的话可没那么急切,可是汪伦一定要尽早见见李白。到底怎么才能让他尽快过来呢?汪伦便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
李白一看汪伦住的地方有十里桃花,有万家酒店,顿时欣然前往,可是到了桃花潭就傻了眼,说好的十里桃花呢,说好的万家酒店呢?见了汪伦,汪伦盛情款待,又拿出桃花酿造的美酒,郁闷也就一扫而光,也没有质问汪伦。
二人把酒言欢,汪伦笑着告诉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李自听后开怀大笑,没有认为自己被愚弄,而是被汪伦的盛情感动,适逢桃花盛开时节,李白居留数日,赏花饮酒,别时汪伦送李自名马八匹、官锦十缎,在古岸阁上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拍手踏脚,歌唱民间的《踏歌》相送。李白深深感激汪伦的盛意,作《赠汪伦》诗一首: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正式因为这首诗,汪伦名留千古,妇孺千知。
自从读了《唐诗三百首》我知道了许多唐诗宋词。
读《唐诗三百首》有感 15可以说《唐诗三百首》是近两百多年来流传最为广泛,风行海内外,历久不衰的一种唐诗选本。作为展示唐诗精品之作,它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所选的诗体式全面。五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以及七言的古诗、律诗、绝句、乐府,均分门别类地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名篇佳作。
第二、所选诗的作者不胜枚举。既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杜牧、柳宗元、刘禹锡、李商隐等“大家”,也有不少王侯、僧侣、歌女,甚至无名氏等“小家”。
第三、所选的诗琅琅上口,易于成诵。如《游子吟》(孟郊)、《草》(白居易)、《春晓》(孟浩然)、《静夜思》(李白)、《江雪》(柳宗元)等。这些诗意境优美,咏吟谐和,上至垂暮老人,下到黄发孩提,都能张口吟诵几首这样的千古绝唱。
第四、所选的诗取材广泛,不拘一格。既有描写自然风光的,如杜甫的《望岳》;也有展示田园风情的,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既有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如杜甫的《兵车行》;也有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既有描写归家时的复杂心情,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也有描写君王爱情的悲剧,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从市井风情到边塞风光,从生活琐事到国恨家愁,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这本书是应有尽有。
每一首诗出自不同诗人的笔下,它像海上的照明灯,风雪中的'煤炭,时时帮助着我们,温暖着我们;它像老师,不论在学习上还是工作上,时刻教导着我们,激励着我们。每一首诗都是那样耐人寻味,每一首诗那样含义深刻。拿起《唐诗三百首》再次细细品读,我发现:每一首诗都是一个,都在告诉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品读书中的古诗,能让一个迷路的人找到光明的路,能让心灵流浪者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
总之,我觉得《唐诗三百首》这本书将唐代诗歌的精华,永远地留在一代代中国人的心中。我很感谢这本书的编者,为我们奉献了一本很好的精神食粮。作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一起“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