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词》读后感

时间:2025-09-17 22:16:17
《纳兰词》读后感

《纳兰词》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纳兰词》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纳兰词》读后感1

《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古心人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快乐和感动往往来自于不求甚解,这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比如说一句我们经常用以自励的话:“言必信,行必果。”我们觉得这才是君子气概,古人真是教会了我们很重要的人生哲理啊。“人生若只如初见”直指人心地写出了一种爱情世界里的.普遍情怀,尽管他的本意未必如此。

拟古是诗人们常见的写法,一般是模拟古乐府,容若这回拟古拟的“决绝词”便可见于《宋书·乐志》所引的《白头吟》:“晴如山上云,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对于决绝词最的是元稹的一组三首《相和歌辞·决绝词》:“乍可为天上牵牛织女星,不怨为庭前红槿枝。七月七日一相见。故心终不移。那能朝开暮飞去,一任东西南北吹。分不两相守,恨不两相思。对面且如此,背面当何知。春风撩乱伯劳语,况是此时抛去时。握手苦相问,竟不言后期。君情既决绝,妾意已参差。借如死生别,安得长苦悲。噫!春冰之将泮,何余怀之独结。有关一人,于焉旷绝。一日不见,比一日于三年,况三年之旷别。水得风兮,小而已波。笋在苞兮,高不见节。矢引桃李之当春,竞众人之攀折。我自顾悠悠而若云,有安能保君皓皓之如雪。感破镜之分明,睹泪痕之余血。幸他人之既不我先,又安能使他人之终不我夺。已焉哉,织女别黄姑,一年一度暂相见,彼此隔河何事无。夜夜相抱眠,幽怀尚沉结。那堪一年事,长遣一宵说。但感久相思,何暇暂相悦。虹桥薄夜成,龙驾侵晨列。生憎野鹊往回迟,死恨天鸡识时节。曙色渐瞳咙,华星次明天。一去又一年,一年何时彻。有此迢递期,不如生死别。天公若是妒相怜,何不便教相决绝。”

但容若的意思应该是:虽然古人变了心,往日难再,但好歹过去我们也是有过一段交情的。以过去的山盟海誓对比现在的故人变心,似有痛楚,似有责备。

然而我们始终无法说清容若的这首词到底是真有本事还是泛泛而谈。也许这是他一位故友的绝交词,也许只是泛泛而论的交友之道,都不好说。这首词,若作情事解,则看似写得浅白直露;若依词题解,实则温婉含蓄,怨而不怨,正是“君子绝交,不出恶声”的士人之风。

《纳兰词》读后感2

一 怀人篇

一人独坐,思绪万千,看《丰乐亭记》,想环滁之山水,而毫无可乐之趣,亦思纳兰,诗词尽显脑海“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思至此,但恐触景思人。纳兰,一介武将,亦知一位感伤词人,众人喜诗,唯他偏爱诗余,有人尝言“容若小词,直追后主”、又言:“北宋至此仅一人而已”。纳兰尚重感情,一生痴情,但求得一真爱,而人有悲欢离合,仅三年,纳兰卢氏便撒手人寰,往日欢娱尽现脑海“被酒莫惊春意重,煮书销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更添伤感,终日思妻,常作悼念词,以寄思念。吾常读纳兰小词,且读且泣,至此,已不能言!

二 感伤篇

又读纳兰,几多见解,但与尔共享。吾怨其不知怜取眼前人,及卢氏死后,方知其灵慧大方,常作悼亡词,词中之叙大抵是往日与妻欢娱之景,委婉感伤,使人不忍卒读。世间之人,常忘却当下,多于已逝之物感慨,或喻人之风流倜傥,或喻情之惆怅,或喻花卉之异香,重忆往事才觉草木之凋零,花不复香矣。吾敬其长情,终日思妇,茶饭不思,更无心进仕,梦妻复生,一身素衣,素未工诗,而得此佳言,叹妻之学,既醒,才知只梦耳。其后,偶读江南才女沈婉之词作,倾其兰心蕙质,属其兄顾贞观寻其红颜,即而,两人相视,虽素未谋面,已似相识多年之故交。纳兰终获其爱,然满汉不通亲之言,将其分隔,纳兰只言:一片伤心画不成。终以三十一之壮龄与世长辞,闻之伤感,而今吾亲视之已泣不成声。

三 励志篇

而今又读纳兰,不叹其长情,不悲其早逝,生命亦长亦短,可悲乎?非也。且只道其才华洋洋也,岂非尔等可及也。汝知其为感伤词人,大体闻道: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成圆,夕夕都成缺。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此皆为其著名词作。一生短短三十一之春秋,然其成就吾等之辈莫及。

清顺治十二年,明珠夫人诞下纳兰,只一孩童,谁知其为“清朝第一词人”,且道其亦为“一品带刀侍卫”,纳兰一生不求富贵,只道:冷处偏佳,别有枝芽,不是人间富贵花。奈何生在富贵家。虽如此,纳兰并非纨绔,于其十七岁,入太学读书,因其才华出众,得国子监祭酒赏识,举其至内阁学士徐乾学处。十八岁中举人,可知其才华非凡,然其毫无恃物之气。其为吾等学习之圭臬。不道其伤感之事,只道其洋洋学识,吾等可敬也。其于妻之长情,人人有之?非也,吾亦应习之。“被酒莫惊春意重,煮书销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可见一斑。

古道“家家争唱纳兰词,纳兰心事几人知”,吾愿知其心事,但且道不足知其事也。时过境迁,吾仍爱其长情,爱其才气,此吾所以作文也。

后记: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纳兰词》读后感3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题记

王国维曾评价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有一些人说:纳兰性德的词句不太有深意,且多困于儿女私情。

我却不以为然。纳兰性德活得真切,待人更是情深义重。我爱他的词,更爱他字里行间的情。这情伴着我时,仿若手执玉兰,一路走,一路开。

“屧痕苍藓径空留,两眉何处月如钩。”早期的纳兰,仕途坦荡,生活美满,与其妻卢氏琴瑟和鸣。此时的“纳兰词”,轻松愉快。写的竟是攀条折荣,遗以相思的思恋。我读着他与他的“蝉鬓”;他与他的“蛾眉”,只觉得心中最为柔软的弦被一阵阵相思奏出和谐的曲调。我起初就是被这温柔与婉约所吸引,只看见浅层的欢喜。

“一种蛾眉,下弦不似初弦好,庾郎未老,何事伤心早。”妻子病逝,纳兰可谓心灰意冷。人虽未老,却已经开始伤心了。此时的“纳兰词”已初显悲伤。我读着他与他的“断肠”;他与他的“泪纵横”,也发觉,心绪被牵引至赌书泼茶香,归期信如潮后,又被带向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我又怎么可能感受不到他的无奈。时时困扰着我的“何处觅知音”,也在纳兰这里,找到了容身之所。

“莫对明月思往事,也知消减年年。”不知不觉间,纳兰已如离群失伴的孤鸿。只能以拟写书来排遣自己的寂寞。此时的纳兰,已深感“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他深知,再也找不回过去的杏花微雨,只能泼尽笔墨偷拭青衫泪。我读着他与他的“长叹”;他与他的“飘零”,总觉得,没有了之前的.激烈,那也许是多次宽慰自己无果 ……此处隐藏1985个字……挥之不去的意象,细腻的笔触,温婉的诉说,对生活、对生命的慨叹有如山溪的清泉一般,清澈,却又带点青涩。

我们在喟叹世事无常的同时,又可曾想到,其实这也是生命的一种过程?因为有困难甚至磨难,生命路上的欢歌笑语才更弥足珍贵。正如歌中唱到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苦难的洗礼,又怎么会有“当时只道是寻常”的叹息?

也许作为凡人,我们有太多的感伤、太多的惆怅。

有人说,纳兰之所以一直困在悲伤中,是因为他不懂得倾诉,可纳兰的倾诉又有谁明白?或许纸笔更懂得他,文字最能道出他的.心声。任时光荏苒,纳兰的诗词依然在历史的长河里翩翩起舞,在浩瀚的诗词海洋里涛声依旧,这不正是他对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喁喁私语吗?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是啊假如人生永远像初次见面一般,那该多好!一切都保持着最初的好奇和新鲜状态,那些踌蹉满志的初生牛犊总是那么朝气蓬勃,那些羞涩的欲言又止有许多种神秘的可能,一切都像清晨的露珠般晶莹剔透,像朝阳般明亮灿烂。可惜的是,时光易逝,谁都抵挡不了光阴的利箭,瞬间的刻骨铭心,也只能归于长久的风轻云淡,如此,又奈何?

在《纳兰词》里,我最喜欢的便是那首《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了,“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是啊假如人生永远像初次见面一般,那该多好!一切都保持着最初的好奇和新鲜状态,那些踌蹉满志的初生牛犊总是那么朝气蓬勃,那些羞涩的欲言又止有许多种神秘的可能,一切都像清晨的露珠般晶莹剔透,像朝阳般明亮灿烂。可惜的是,时光易逝,谁都抵挡不了光阴的利箭,瞬间的刻骨铭心,也只能归于长久的风轻云淡,如此,又奈何?

长路漫漫。在这无尽的人海中,我们会遇见谁?错过了谁?观赏到哪些美景?又错过了哪些佳境?但是人生之路,驻足思考只是暂时的,更多时候我们只能在跋涉,在途中。

纳兰喜欢用笔叙写他的故事,他对生活、对生命的理解与感悟,这,正是我喜欢他的缘由。

《纳兰词》读后感7

这两天读完了《纳兰容若词传》,不禁为这个翩翩佳公子短暂的31年生命历程感到心痛,更沉醉于他优美哀婉的诗词中无法自拔。

容若,名纳兰成德,后改名纳兰性德,字容若,小名冬郎,纳兰明珠的长公子,一位真正含着金钥匙出生的贵族公子。可他一生忧郁多情,被称为“满清第一伤心人”,历经四段感情。这些女子或多或少丰富了容若的生命,让这位康熙跟前的一等大内侍卫变得更加立体和饱满。

容若的初恋是自己的表妹,他们俩郎有情,妾有意,奈何命运弄人,表妹最终进入皇宫,成了后宫里的只知寂寞和等待的妃子,一入宫门深似海,从此青梅是路人。因为这段感情并无开始,何谈结束。世间少了一段美满的相守,多了两位伤心之人。

容若的正妻卢氏,正是与他之前在渌水亭唱和有过一面之缘的女子。卢氏的父亲是两广总督,跟容若的结合算是政治联姻。但老天还是偏爱这个多愁善感的纳兰公子,他与妻子算是情投意合。正当他沉醉于这份幸福之中时,意外却也悄然而至。妻子卢氏死于难产,而他们的婚姻才仅仅维持了四年的光景。红颜知己的离去,也带走了容若的爱情。

彼时的容若还年轻,身为家中的长子,不可能不考虑传宗接代的问题。于是,他仓促地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段婚姻,续娶了官氏。不用想,这个官氏出身肯定不错,可是再好,他也不是卢氏了。所以,他们之间注定不会有太多故事和火花。

第四个女人就是小妾沈宛,一位很有才情的江南女子,名字很好听。她是一位歌妓,是容若的第一挚友顾贞观引荐的。沈宛是汉籍,所以在满汉不通婚的清朝,他们不可能名正言顺地在一起。但容若还是娶了她,为她择了一个良处。当时的容若已经成了康熙皇帝眼中的红人,事业节节攀升,与此同时留给沈宛的只有无尽的等待。容若还是珍视她的',他想给她所有的一切,但是唯独没有爱情。因为它已经跟随发妻卢氏永远地深埋在地下了。所以半年之后,沈宛走了,回到了江南。这段感情也结束了。

此后不久,纳兰容若就病了,他终究没有战胜病魔,离开了人世,享年31岁。多么风华正茂的年纪,以他的家世,不难想象以后容若的仕途将会到达一个什么样的高度。

但是一切都戛然而止。容若的离开,一个时代就此终结。

人生若只如初见,是啊,无论经过多少事,经过多少时间,在我心里,他虽死,犹生。他留下的精神财富足以滋养几世几代的人,他依旧是那个模样,仍是我初次读到的那个多情翩翩佳公子。

《纳兰词》读后感8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儿,比翼连枝当日愿。——《木兰花令》

朦胧中,雪纷纷扬扬的下着。寒风,肆意的凌虐着这腐朽王朝的一切。百花谢时,一树红梅犹傲立于风刀霜剑之中。你的存在,让已黯淡了的火光复燃,点燃了整个寒冬。

生在皇族,命运多舛。无心仕途,看透了官场的尔虞我诈。爱妻逝世,挚友离散,最终却英年早逝,留下三十光景的辉煌。帝王血亲,一表人才,年纪轻轻便博得皇帝赏识,做了贴身侍卫。注定荣华富贵,繁花著锦。别人眼里,你是令人羡慕的幸运儿,即便如此又怎样?你的心,既不属于黑暗的官场,亦不属于物欲横流的世俗,可又属于什么呢?你淡泊名利,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时人云,“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你的词,更多的浸透着淡淡的.忧伤和孤寂,透过指尖传来的,可是无人理解的痛?知音就如此难觅……

窗外,红梅点点,摇晃着。

春浅,红怨,掩双环,微雨花间昼闲。曾几何时,斜倚花屏望窗外,一串银铃般的笑声荡漾开来,一袭青衣,轻荡着秋千。一只蝴蝶,从脸前飞过,倩影跃下秋千,又去追那蝴蝶,徒留下秋千摇曳。那夜,佳人选秀入宫,你却只能望着那远去的背影,吟罢《调笑令》。乾隆接过红楼一书,却也只能叹道:“此盖明珠家事也。”“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辜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银辉,照亮了案牍上的红笺,雨打芭蕉,谁再与劝孤酌?

孤灯残夜冷香销,半月竹声书灯明。又是一夜不眠时,风萧雨稠冷衾薄。欲书信寄玉清人,点墨欲落从何续?明月应笑人心痴,来夜清辉肯重与?

窗外,红梅凋零,在风雪中孤立着。

“山一程,水一程”寄托的可是亲人送行的依依惜别?“身向榆关那畔行”激荡的可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萧萧豪迈?“夜深千丈灯”催生的可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烈烈壮怀?“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风雪交加的人生路,故园又在何处?江山满目兴亡,往事最堪伤。几处离宫,至今童子牧牛羊。荒沙一片茫茫,有桑干一线,雪冷雕翔。一道炊烟,三分梦雨,忍看林表斜阳。归雁两三行,见乱云低水,铁骑荒冈。僧饭黄昏,松门凉月拂衣裳。这建功立业之心,却只能借于儿女情长而抒。

窗外,一树红梅散落一地红,雪纷纷,犹不畏,缕缕清香,氤氲萦绕。那辉煌而又黑暗的大清王朝,你的存在,如梅,如荷,如月,留下了一段段真情,如流星划过夜空,照亮了那一瞬。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纳兰词》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