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4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非暴力沟通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最近看的书是《非暴力沟通》,对里面一段话深感佩服:
责备自己,指责他人,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
非暴力沟通可以引领我们改变与他人沟通的方式。沟通时,我们所给他人的观点或反馈不应该再是间的条件反射,而应该是建立在客观观察的基础之上。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在沟通时,我们应该准确把握特有的沟通情景,并留意所发生的事情——我们观察到的结果。不论我们是否喜欢,只需说出观察的客观结果。
在观察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意区分观察和评论,因为如果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更多的听到批评,令他人反感,排斥沟通。需要强调的是,非暴力沟通并非要求我们做到绝对的客观,不能用任何的评论,只是说将观察和评论进行区分是重要的。
沟通的四个因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每个因素都需要我们认真学习。观察需要用眼睛、耳朵,更需要用心去观察;表达感受要越清晰越好;表达需要更是越细越好;最好清楚地表达我们的需要。比如面对叛逆的学生什么事都和你做对,你会怎么处理?反正我会先表达我的愤怒,接着痛批一顿。可换来的结果一定是要么假装没听到,要么闷闷地恩一声:“知道了”,或者非常不情愿的嘴里小声嘟囔着。书中教给我们这样做:“看到你这样,我不太高兴。你是否愿意改正”。当然非暴力沟通不一定都是这样的公式(模式),可以适应不同的情况作出调整,但一定是清晰明确不带情绪的沟通方式。简单说可以表达生气,但不生气地表达。
在我们生活中常常会听到不中听的话,共有四种选择:1、认为自己犯了错;2、指责对方;3、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4、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想大多数人常常会徘徊于第一种和第二种,只有突破了第三种和第四种选择,才能进步成长,也才能心平气和地听懂说不中听话的人是不是真心地想让你进步!
在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倾听。作为老师我们经常说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我们自己会倾听吗?法国作家西蒙娜。薇依写道:“倾听一个处于痛苦中的人,不仅十分罕见,而且非常困难。那简直是奇迹,那就是奇迹。有些人认为他们可以做到,实际上,绝大多数人还不具备这种能力”。是啊,不仅倾听痛苦的人是这样,平时的沟通中,我们我们更多的时候急于提建议或发表看法,表达感受,而缺少了全心全意地体会他人信息的能力——倾听。作者交给我们倾听的几个方法: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给他人反馈,保持关注,倾听并给予反馈。
作为一名老师,每天面对不同性格的孩子。我们是否用心去聆听过孩子的心声,是否能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当孩子犯错,我们有没有耐心的去听听孩子的想法,去理解他们。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2《非暴力沟通》是由美国人马歇尔·卢森堡博士所著。第一次听到《非暴力沟通》这个书名,我就想到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暴力指不同的团体或个人之间,如不能用和平方法协调彼此的利益时,常会用强制手段以达到自己的目的,称为暴力。作为一名受过教育的、没有犯罪记录的公民,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和暴力扯上关系,但每次在责骂小孩后,孩子妈都会建议我去看《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她说我的言语给小孩带来了一定的伤害,这应该也算是暴力的一种。
当我读完《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有两大方面的感受:
一、关注非暴力沟通模式的要素,反思“修身”
作者认为,非暴力沟通模式包含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以及请求。当发生一件事情,要求我们不加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地进行复述,接着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分析自身的(或者他人的)哪些需要导致出现那样的感受,最后表达自己的'请求——具体的、细化的请求,当中必须明确是请求而非命令。
例如:一个学生在一个星期内迟到了三次,老师对该生进行批评教育。
情境一:
老师:“怎么次次迟到都有你的份?以后按时到校,如若再迟到就把你移交学校处理!”
情境二:
老师:“你这个星期已经迟到了三次了,我很不高兴。你的迟到行为违反了学校的规定,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所以请你按时到校。”
我国古籍《大学》里有一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说明成大事者,必先正心修身。情境一违背了非暴力沟通。但细想一下,绝大多数的人,对每一件事情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尤其对于经常犯错的学生,老师就容易形成刻板印象,即使该学生本周迟到的次数比上周少,老师也觉得他是经常迟到,似乎没有任何改正。想要做到不加任何个人感情色彩地进行复述,必须加强个人修养。
二、对待愤怒与多角度思考
作者认为,当人们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当我们选择指责他人时,我们认为别人应当认错或受罚,这就是我们的愤怒的原因。
例如:第二次月考过后,级长对我说:“你们班的总分平均分还是年级最差”。
选择一:责备自己。我说:“是的,都怪我平时没有好好管理班级”。
选择二:指责他人。我说:“这班学生太懒散了,平时上课没有认真听讲,课后没有好好做作业和复习”。
选择三: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说:“总分平均分还是年级最差,但与上次考试对比,与年级总分平均分的差距在缩小,说明有进步”。
选择四: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级长对我说这事情,主要是关心我班成绩,希望我能制订有效的方法来提高班级成绩。
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指责他人,只会使我们的心情变差,而从自己或他人的感受和需要出发,没有产生任何的不愉快。
生活中充满着矛盾与误会,通过沟通,能增进彼此的感情,消除误会。暴力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让问题复杂化。非暴力沟通可以提高人们沟通的品质,我也会在日常生活中尝试运用非暴力沟通与他人交流。作者:李海峰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3来自美国马歇尔、卢森堡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他幼年时,他家周围的公园中一起暴力事件引发了种族冲突,导致40多人遇害。冲突结束后,可人们心理埋下了愤怒、仇恨、埋怨种子,他在放学后被别的种族孩子摔倒在地上,拳打脚踢。于是,这段经历引发了他探求和平解决冲突方法的兴趣。经过多年学术研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1963年提出了非暴力沟通。20xx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将NVC列为全球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领域非暴力解决冲突的最佳实践之一。
非暴力沟通又被称为爱的语言,长 ……此处隐藏10498个字……个人成长中的核心!
当我明白了“生活”、“爱”这两点时,我从内心深处放下了对待工作间合作、同事、领导的`旧有的“认识”。我们都在不同系统中承担不同的角色,无论角色怎样切换,我们所有的一切,从感受和需要出发,都是对我们自己的爱!爱自己是让爱融入生活的必要条件。
三、感悟点
1、是什么,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以致互相伤害?又是什么,让有些人即使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也能心存爱意?感受和需要,对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的体会和觉察;对对方的感受和需要的体察和觉知。爱自己,能够让我们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依然能心存爱意。
2、通过倾听——倾听自己及他人,培育彼此的尊重、关注与爱。
倾听是爱自己的方式,倾听自己、倾听他人。听听自己的内心、他人的内心,带着觉知、感知去体会和觉察,有意识的、刻意地去练习,这是实现爱自己的途径和方法。
3、当你施与我,我给你我的接纳。当你取之于我,我感激你的赐予。
乐于互助。施者由衷的给予与受者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接受,施者因该行为产生价值更欣赏自己,施者与受者同时受益。
4、非暴力沟通的精髓在于对其四要素的觉察,而不在于使用什么字眼进行交流。
觉察,多练习!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3我们花了三年时间学会说话,用一生的时间学会闭嘴。
—题记
也许世界上不存在奇迹,但我们能找到更多的快乐,找回对生活的热爱。我非常渴望被信任的安全感,这是我大部分开心、悲伤、愤怒时刻的起因。情绪素来是人的软肋,如同《象与骑象人》里说,理智无法拉住情绪的大象。这本书里最启发我的其实是章节小测题,让我能够以旁观者的身份觉察到非暴力沟通与普通沟通方式的不同,我试着做了一下,发现真的挺难的,不过进行完之后感觉自己比原来有了更多的安全感,慢慢来。
这是20xx年读的最后一本书。沟通上的困局通常表现为两种极端,一种是情绪炸裂的吵架,另一种则是情绪压制的沉默。无论张扬的还是克制的,最后都被证明是无效的“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则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而真正的倾听,是放下自己心中已有的想法和判断,一心一意地去体会他人。
观察而不作评论,体会感受,了解需要,表达请求。观察了解自己以及他人自动的语言行为情绪表达背后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学会倾听,请求,满足需求后表达感激接受感激。我们都是自己的主人,承担起自己生活的责任,不要逃避,没有什么应该、必须、不得不,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想清楚自己的目标,你可以选择别的。
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已经不会好好说话了的年代之后,我们总是习惯在别人身上找毛病、挑刺。喜欢给别人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也喜欢给自己贴上这样或那样的`标签,要么抬高自己,要么给自己开脱。看起来我们给自己套上了厚厚的壳,保护自己,也给别人贴了一脸的即时贴。
拉远了人的距离,让自己学会了逃避,蒙蔽了自己的双眼。我们看不到自己的需要,看不到自己的渴望,更看不到别人行为的原因和需求。《非暴力沟通》恰恰就是以这样的起点告诉我们,静下来,听听自己的心声。当静下来,听到自己的心跳,听到自己的渴望的时候,自然就很容易感受到别人的需求。
非暴其实很简单,简单到一句话。
非暴也很难,因为最难的就是看到自己的内心。
如何真正地倾听,真正地了解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如何最恰当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还有很长的一段修炼之路要走。
——描述观察而非发表评论。
——表达感受而非粗略想法。
——理解需要而非强制安慰。
——说明请求而非生硬命令。
生活不是一场辩论赛,目的不是争对错,而是为了活得更好。
当然,我个人认为非暴力沟通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主要是从心理方面着重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并且减少矛盾或由于误解带来的愤怒情绪。但是倘若我们要从更为工具、理性、更符合这个商业社会的角度来看,我们磨练沟通艺术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道路虽远,却不必因此而止步。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14《非暴力沟通》是由美国的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所做,他提出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总结下来一个关键点是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也就是说当出现问题之后,不要去指责他人,要先考虑自己什么地方做的不到位导致了这个问题,不论你是老板还是员工,你是上司还是下属,都不要一股脑把问题都归结到对方身上,这样既可以让自己从激动、暴怒的情绪中冷静下来,又可以避免和他人因一时激动产生冲突。相当于一个尖锐的利器变得柔和,不会伤害自己也不会伤害别人。
一、观察:区分观察和评论,若将其混为一谈,他人就会倾向于自己听到的是批评,并反驳我们影响到双方的关系,从而对沟通造成障碍。正确的观察应该是:不带评论的观察。也就是只观察,单纯描述事实,不妄加评论,比如说“你的衣服上有污渍”而不是“你好邋遢呀,衣服好脏!”且要注意减少“总是”“从不”这样过于绝对化的词语,因为这样的词语会使我们的`表达过激。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言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二、感受:除了我们自己的感受,我们是否应该关注一下别人的感受,就像是我们社会工作者在接触案主时,要站在案主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要有同理心,当我们自己经历过,就会明白对方那种真真切切的感受,而不是简单的一句“你不要难过了,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三、需要: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它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标注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我们要去了解案主真正的需要是什么,而不是我们认为案主需要什么。假如说案主的亲人离世,案主当下最紧迫就是通过哭来宣泄自己的悲伤,他的需要就是哭,而不是我们说“不要哭了,要走出来”
四、请求:
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被请求人,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要他们做什么,而不是请求他人不做什么。我们把愿望说得越清楚,他人也就越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如果我们通过拒绝来提出请求,人们的反应常常是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充分表达感激。在表达感激时,我们说出:1、对我们有益的行为;2、我们的哪些需要得到了满足;3、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
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来学习和运用非暴力沟通。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习惯性的反应,因此,运用非暴力沟通有时是很别扭的事。然而,如果我们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选择,我们就要给自己充分的时间。
最后将作者的一句话送给大家,“藉由这本书,依稀间遥望到梦寐以求的美丽世界,生活永远等待人们以一己之身去领略生命的美和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