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后感

时间:2023-03-15 07:32:54
《皮囊》读后感15篇

《皮囊》读后感1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皮囊》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皮囊》读后感1

终于断断续续读完了这本散文集的小说,作者是晋江人(大学好友有好几个也是)又是新闻人,所以阅读的时候会有一种莫名的“熟悉感”。

书的前面几个篇章还蛮耐看,收尾的几篇就有些“潦草”,谈谈感受比较深的几个。

开篇的《皮囊》讲阿太对死亡的态度,但更像在讲作者自己的观点,还是蛮赞同的。世间没有不朽的皮囊,终有一天皮囊会崩坏,而心在亮着,灵魂就不会彻底消亡。“生命原本轻盈,被太多欲望的污浊拖住。”

另外一篇写父亲的《重症病房的圣诞节》,细节的地方也直抵人心,大概是我也有相似的境遇。“从走廊的一头走到另一头,恐惧的路就像按照自己记忆走一条印象中很平坦的路,然后突然哪里凹陷了,一踩空,心直直往下坠。”这段走过病房走廊的心理活动,让我想起前几年父母车祸住院时,每天下楼买饭也要走过的那条走廊,有的病房是围坐家人的温暖,有的则是孤独患者的冷冷清清,有的人进来,有的人出去或者再也没出去。

还有几篇关于朋友关于理想的篇章,有些观点耐人寻味,或许能真实地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地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的热,而是务实、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

“人与人关系的建立,显得那么充满偶然又似乎必然,我们的朋友参与我们的生活,改变了甚至塑造了我们的生活。”这句也很赞同,我在人生各个阶段的重要抉择前,几乎都有朋友的参与,从读书到志愿,从工作到辞职,朋友改变也塑造了我现在的生活。

因为读到了已然存在于内心的东西,所以读的时候才会有流畅的代入感吧……

《皮囊》读后感2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外婆和我说的是艰难岁月,爸爸和我说的是苦中带甜,而我自己的故事还没开始~

在看了《皮囊》前几章时,我算了一下作者蔡崇达的年龄,今年36岁,一个很年轻的年龄。

这本书,只喜欢第一页到七十七页的内容,母亲不顾一切反对,都要去建房子、父亲突然残疾的行为与语言描述,都让我有所同感。

大概忘了是哪一年的事情,爸爸的腿摔断了,妈妈跟着去照顾爸爸~我和姐姐随着一位叔叔一起乘车去医院看爸爸,爸爸的胡子已是很久没刮,妈妈忙前忙后地给我和姐姐打着饭和菜,一个病房里两张病床,很挤,勉强能站下当时的我们。

爸爸回家的那天,拄着拐杖,一来一回地努力练习走着,很是艰难,说不清他是什么样的心情,但只对照顾他的妈妈发着自己的小情绪。

在摔断腿之前,或者更早之前,爷爷兴兴地跑到我家房间,和爸爸说着把房子卖给我们,妈妈争气地说要自己做房子~

在我家建二楼的那一个夏天的某一天,我亲眼见到妈妈在我眼前晕倒,隔着一定的距离,我第一次捧着手里的碗,懵在了原地,大姐叫我去喊爸爸,我一路小跑到新房子,眼泪吧嗒吧嗒流着,祈祷着我妈千万安好~

我家二楼封顶时,放大鞭炮,老爸和叔叔们朝楼下扔着糖果,一大帮村里的人在楼下捡着糖果,还有人举着一把倒伞,直接接住,那时谁的脸上都是笑容满面。

我家搬进房子的那天凌晨二三点,老爸老妈喊着我和姐姐起床搬东西,爸爸挑着一前一后的东西,妈妈拎着个什么,我和姐姐手里也拿着个什么,一路我很兴奋,笑着往前赶,经过人家门口,听到狗的叫喊声,我也没害怕。

人活一世,不就是一口气么?人活一世,不就是为争一口气么?我妈这么说,我这么点着头。

《皮囊》读后感3

《皮囊》很亲,因为作者跟我同龄,又讲述的是我们这一代理想膨胀却又深感现实骨感无处安身的青年人对命运的深切思考,所以书刚一上市就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次作为机关学习推荐书目,更是吊足了我的胃口。这本书读了好一段日子才读完,另一位同龄作家韩寒的推荐理由是“好的文字往往给人两种阅读感受,一口气读完或者舍不得读完”。我觉得自己是舍不得读完,也是因为与作者同龄,让我在书中看见了熟悉的影子,在他的故事里回望自己的成长点滴,越读就越舍不得一下子读完,更愿意一篇一篇去慢慢地回味。

《皮囊》一书,它的文字似乎是一直以来我所期待能在书里看到的那样,没有华丽的语言去刻意的装饰什么,就像一个老朋友在娓娓说道过往的事情。从整本书来看,作者紧紧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无助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满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现实沉重打击的厚朴、被小镇古制旧俗扼杀生命的张美丽……一个个个性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透过作者的眼睛,仿佛让人看到了泛着太阳细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阵阵带着咸味的拂面海风,更领阅到了特有的闽赣小镇风情,那里的人如同我们身边熟知的每一个人,发生着我们都熟知的每一个故事。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父亲作为家庭支柱精神之光的中国式家族的情感命脉,看到了最底层人民面对现实用力强悍活着的尊严和自强,看到了面对生与死人性最初的一面,这是我觉得书中最亲切、最温暖、最打动我的地方。

《皮囊》读后感4

我想这本书能够引起共鸣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代表着北漂一族这种大群体,而作者的眼睛却又看到了大部分人都忽略了的。

现代人总是匆忙行走,像空空的“皮囊”,赶着早高峰,又迎向晚高峰,而忽略了身边的人,他们的性格、以及他们的感情。作者介绍了他从小到大朋友完整的人生,以各种强烈的性格与不同的人生走向来进行对比,就像大多数人所憧憬而又担忧的那般,作者用他身边的实例告诉大家未来真的是漂浮不定的。

为什么要讲皮囊呢?那就是每个人在追求自己一生的时候,向世人所展示的面具、以及自以为得到而错过的最终可能会导致灵魂的某种程度的迷失。

如同父亲的患病,大多数人离家后几年里,父母的身体都出现或多或少的病症,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人老后正常现象、随机事件,可在这时,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自己的不孝、丢失的陪伴,深深的自责,想弥补却又无力。特别想说MSD的那句话:健康是福。只有当你生病的时候你才会知道这句话多么的正确。而父亲的离世、以及多年的在京漂泊,让作者觉得家是那么的美好,以至于让作者最后决定离京回到小镇子继续生活。

因为目前初到北京两三个月,与作者京漂的很多观点都产生了共鸣。我只希望自己可以好好平衡事业与家庭,不留遗憾。

还是很久之前的那个想法,不求闻达于世,但求落幕无悔。漂累了,家真的会是很好的避风港。可不漂,人就枯了。

《皮囊》读后感5

《皮囊》是蔡崇达的第一部文学作品。之前,他写过几百万字的专题报道,登在《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上。1982年生人,看到网友说,蔡崇达的手指已经没有办法完全并拢,因为以前 ……此处隐藏2802个字……片里那些孤魂野鬼,它们所渴望的,不过是投胎、转世为人,再得一具皮囊。

蔡崇达写的这本书,也叫做《皮囊》。文中作者的阿太对皮囊有着自我的理解“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老人的话,似乎透着人生的哲学。

书中对父亲的感情,由仰视、尊敬到审视、反抗的对象等等一系列的改变。父亲的形象,他离家,归来,他病了,他挣扎着,全力争取尊严,然后失败,退生为孩童,最后的离去。蔡崇达揭开内心的伤疤,重新历数过去的家庭经历,把自己的心再伤一遍。

“生活从来不是那么简单的梦想以及磨难,不是简单的所谓理想还有阴谋,生活不是那么简单的概念,真实的生活要过成什么样是要我们自己完成和回答的。”

就像如今的人们,往往只扮演所穿皮囊的角色,一味的迎合社会与他人。却找不到灵魂所归何处。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我们从不曾了解,也不曾放下匆忙的脚步问问自己的内心,寻求真相。

生活像一张庞大的问卷,你不回答这个问题,就永远看不到下一个问题。

全文,我是带着感动读完,给我最大的收获是:“要珍惜那些跟你一路同行的人,用心爱,就算不能天长地久,也可以拥有曾经最真挚宝贵的记忆!”

《皮囊》读后感12

终于读完了《皮囊》,久久不能平静,深有感触,真的是一本好书好书好书,作者以最真实的情感,最平实的语言,写了自己生活经历,骨肉间的故事,像解剖人生一样,剥开生活外壳,展露给你看生活的真实血性肉身一样剧烈。祈求上天开一点门夹缝,祈求他妈妈放下那包老鼠药,那些带点血腥味的生活片段,让人无法轻易放下和忘记,字里行间的心灵深处的猛烈碰撞。

听说作者写这本书写了很久很久,有人说书名《皮囊》不太符合内容,我却觉得很适合,没有动词,没有状语,只是个名词,只是个各人见解和个人感受的词,正如贾宝玉形容自己“只是副臭皮囊”,又正如《金刚经》里面的“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皮囊,只是相,只是外在,正如书里面一句话“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这让我记起温情而又残酷的家乡故事与现实纠缠的影子,谁又能彻底能理解生活的本质意义呢?当你觉得你正在受生活的折磨和困境时,抱怨着这一切,你不如看看这本书,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困境和苦难没想像中那么大,至少你活得比别人幸福。

丰满的皮囊,过完人生才会知道厚薄。吃苦是让你知道你还在经历这个世界的真实存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经历,我记得问过令令姐,令令姐说,这一切只是“业”显现罢了,一切只是你脑海里的大象。无论如何,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青春价值。也愿你活在当下,珍惜你所能拥有的人或物。扎西德勒!

耳边听着李健的音乐,旁边是热气腾腾的米饭,看完的书,在这寒冷的夜,一切来得如此温暖。

《皮囊》读后感13

读完了蔡崇达的第一部文学作品《皮囊》,心灵有点刺痛,读书感悟如下:这是一部非常有质感的散文集,崇达对故乡亲人的情感,用客观、细致、冷静的方式,讲述了14个温情又残酷的故事!真实经历,情感动人,透露着作者对人生的思考。《皮囊》成为感动千万读者的"国民读本",被称为"非虚构"写作丛林中独具样貌的林木。

崇达在写这14个故事中,每一笔都有痛楚,每一行都直接、完整地传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写作的目的是让自己和读者"看见"更多人,看见"世界"的更多可能。看见"阿太",看见"母亲的房子",看见父亲的"残疾",看见"我的神明朋友",看见"厚朴",看见"海是藏不住的",看见自己想"回家",作者"看见"了想珍惜的人,也让我们清晰的看到,藏在人生里的,那些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人各有异,这是一种幸运;故事里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最终看见自己,看见彼此;温暖自己,映照出彼此。

李敬泽在序里有这样一段文字,"皮囊可以不相信心,可以把心忘掉。但一颗活着、醒着、亮着的心无法拒绝皮囊,皮囊标志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过,也许就因为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唤着人的挣扎,愤怒、斗争、意志、欲望和梦想。"

有道是:"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皮囊》读后感14

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对于这一句话,我的记忆尤为深刻,就好像把这一句话当做了这本书的主旨,甚至会不知不觉中把那肉体改为“皮囊”。

也是,现在的人大多数只知道把皮囊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却不注意自己的灵魂成了什么模样。皮囊终究有一天会坏掉,而灵魂却是永远存在的,与其把那迟早要丢弃的皮囊养得好好的美美的,还不如好好地伺候一下灵魂,使那永存的灵魂得到不断地进化,越发高尚。

我们的生命本来多轻盈,都是被这肉体和各种欲望的污浊给拖住。这便是阿太的生活观。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大概是这样的,就好比一个人刚出生,身体十分较小,欲望呢?大概也就是父母的抱抱,陪伴,所以生活别提有多轻松了。慢慢的长大以后,上了学,欲望变多了,比如成绩想要名列前茅,与每一位同学处好关系,追到自己想追到的人,因为这些欲望的产生,我们就变得愈发累了。后来我们的欲望改成了读一个好高中一个好大学,找一个好的工作,这些都是因我们欲望而产生,于是我们的生活变得乏味。父母们常说自己工作累,可是这些都只是肉体上的累,而我们却是心灵上的累,所以我认为我们才是最累的。等我们找到工作后,就会想要更高的薪水,这些欲望有成了让我们累的又一源头,所以我觉得,假如我们真的累了,那么我们就应该放弃这些欲望,好好过自己的一生。

阿太虽然在第一章就死了,但是,她的生活观才是这本书给作者的最大启示,也是给我们读者的最大启示,所以我们应该记住它,然后放弃那些让我们累的欲望,好好过自己或平凡或伟大的一生。

《皮囊》读后感15

《皮囊》是一部有着小说阅读质感的散文集。文集风格沉稳,表达了作者这一代理想膨胀却又深感现实骨感而无处安身的青年人对自己命运的深切思考。

在不慌不忙中,把这本书读完了。恰如很多人说的,这本书需要慢慢品味,在这个慢过程中,自己也往往会进去到作者写的故事中去,很多地方,很多事,很多人,很多感受,很多……都会联想到自己。仿佛就像自己经历过或者将来会经历。在那个,闽南的一个海边小镇,留给我的映像也恰似自己的家乡:真诚,质朴。

坚硬冰冷的神婆阿太给了黑狗达(蔡崇达)最原始纯粹的人生信条:我们生来的这幅皮囊是拿来用的。倔强固执的母亲,为了建造一座不久后就将被规划拆掉的房子,捡剩菜,做苦工。只是因为村子里还没有人家建了四层的楼房,只是因为那样才能让整个家在村里站起来。“这房子是母亲的宣言,以建筑的形式,骄傲地立在那。”《皮囊》

自尊不屈的父亲,中风后拖着残缺的皮囊跟命运做着最绝望的抗衡,不服输却也输了,以孩童的姿态。

还有那个充满青春热血的厚朴,这也许也是我以前的影子,现在回想起当年的热血也是无比的感慨,但也从未后悔过,因为我知道,这些都是成长的路上不可缺少的。

做为局外人的我,读着别人的故事。用这个与世界大同的皮囊,去感受每一个有趣的灵魂。

《《皮囊》读后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