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制调查报告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十分的重要,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避免篇幅过长。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编制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编制调查报告1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现就调查的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员编制闲置和紧缺现象并存
按照教师编制核定的标准,虽然机构编制部门对县直各学校和各乡镇学校核定了人员编制数,配备了人员,但人员编制紧缺或闲置现象在同一县区,甚至同一乡镇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一是县城周边乡镇或边远乡镇人员编制闲置。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县城周边乡镇的学生就不可避免地转入教学条件相对较好的城区学校就读,周边乡镇的生源逐年减少。同时边远乡镇的教师想改变工作环境,虽进不了城区学校工作,但县城周边乡镇学校也是不错的选择,导致周边乡镇教师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这样就造成教师数量和在校学生人数成反比例增长的恶性循环,人员编制就相对富余,致使教职工人员编制闲置,如我县的文峰乡、上庸镇。部分边远乡镇农村学校规模小、设施落后,很多优秀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不愿到这些边远学校任教,造成部分校学师资力量薄弱,学生流失严重,形成教职工人员编制闲置,如我县的大庙乡、深河乡。这种现象的产生给人员编制管理带来一定难度,若是一味按学生数量的增减调整人员编制,更是加快两极分化,不利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给农村孩子特别是贫困家庭孩子的上学带来不必要的困难;若是不及时调整人员编制则造成部分学校人员编制的闲置,浪费了教育资源。二是县直学校和部分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学校人员编制紧缺。近年来,城区人口数量和外来人口不断增加,在校学生数急剧增长,而教师编制核定情况没有发生变化,人员编制控制较为严格,教职工的编制显得缺口较大。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和部分距城镇位置比较近的一些学校成规模,生源充足,发展较快,教职工编制紧张,致使部分学校超编借用教师或雇佣少量临时后勤人员。
(二)教师队伍人员结构不尽合理
(三)现行中小学教职工核编标准有待完善。城市和农村中小学开设课程一样多,而城市学校教职工核编标准却高于农村,影响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进程;另外,随着农村大量劳动力输出,留守儿童愿意寄宿学校的也越来越多,寄宿制学校数量不断增加。而从中小学生自身特点来看,自理能力差,防范意识薄弱,初中及小学阶段后勤管理服务不宜实行社会化。现行教师编制,基本上只能满足学校教学的需求,校医、保卫、餐饮、寝室管理等工作只能由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兼管或聘用社会人员,工作质量难以保证,极易造成工作疏漏,寄宿制学校因需充实后勤管理人员要求增加编制呼声较高。
二、对策与思考
为有效利用编制资源,合理整合教育力量,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机构编制工作的意见》(鄂发[20xx]8号)要求,建立健全机构编制动态调控机制,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增有减”的要求,合理调整人员编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机构编制部门和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协作,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校设置。综合考虑交通、环境等方面因素,按照划片分区、就近整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完全小学在校生应控制在150名以上,尽可能减少教学点。这样既有利于节约教育资源,也有利于稳定教师队伍,均衡城乡教育发展,更有利于教师队伍人事编制管理,使现存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许多问题迎刃而解。
(二)进一步加强教师人员编制管理工作。一是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教师人员调整必须在编制核定员额以内,坚决杜绝向超编单位调整人员。对长期在编不在岗的,要按照有关规定办理辞职、辞退手续;二是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补充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严格教师资格条件,严格考试和审查程序,严把教师“入口关”。
(三)完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办法。进一步研究完善中小学编制管理体制,实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最大限度地盘活、用好现有教师编制资源。一是因地制宜核编。在按照在校学生数核定教职工编制的同时,还应考虑班额因素。农村学校实行教职工与学生比和教职工与教学点班额比相结合的编制配置方式,对中小学以下的教学点实行按班额配置编制。因为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小学学生小班额多,且教学点还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同程度的存在,若只按学生数核定编制,一些农村小学就会因人员编制过少而出现一个老师教几个年级的课程或采用复式教学现象,从而降低教学质量;二是初中和小学特别是寄宿制学校应适当增加一定编制配备后勤管理人员。
(四)强化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逐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要进一步强化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实名管理和动态管理,规范人员补充和调整秩序,坚决杜绝盲目进人现象,根据人员编制结构和缺编空岗情况,建立补充中小学教师长效机制,逐步优化人员结构。按照“盘活存量”原则,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根据教学需要和个人特长从现有教师中有计划培养急需专业教师,只要培训合格,就应该放宽职称评定学历和任教学科对口条件,允许教师跨专业“转行”,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有效缓解教师队伍学科结构不合理问题。
编制调查报告2东辽县辖13个乡镇,总面积2186平方公里,总人口35.5万,其中农业人口28.6万。全县现有中小学(幼儿园)40所,33所学校都存在空编现象,占全县中小学校的84.62%。其中东辽县甲山乡中心小学校核定编制135名,空编23名,空编率达到17.04%。为了深入了解和解析这一现象,第三核查小组对东辽县教育系统中小学空编成因及教职工配备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一、基本情况
1、机构编制情况。东辽县现有中小学(幼儿园)40所,其中:小学校19所、普通初中17所、普通高中2所、职业学校1所;幼儿园1所。由于20xx年我县是我省普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核定试点县之一,严格按照吉政发[20xx]65号文件核定,后来又未进行调整,致使我县的中小学编制与周边同类县相比少400名,20xx年将预留编制进行重新分配后,我县现有教师编制3676人,在职教师3475人,空编201人。
2、生源情况。20xx年下学期,全县在校生34293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27809人,占全县学生总数的81.13%;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6484人,占全县学生总数的18.87%。
20xx年下学期在校生总数比上学年增加933人,其中小学在校生17318人,比上学年增加1058人;初中在校生10997人,比上学年减少901人;高中在校生5978人,比上学年增加776人。从今年秋季开始,在校学生总数将进入一个较长时间的增长期。全县高 ……此处隐藏3420个字……映地方政府债务活动的规模、范围和方向,体现国家的政策意图和目标。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编制必须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反映地方政府的政治经济任务和要求。
2、可靠性原则。编制地方政府债务预算,必须以真实、可靠的情况为依据,预算债务收支指标必须真实、准确,符合实际,既不夸大,也不缩小,使债务预算的编制立在可靠的基础上。
3、统一性原则。地方政府债务预算按政府级次涉及中央、省、市、县、乡五级预算,按债务收支管理范围分为地方政府债务总预算、本级债务预算、部门债务预算和单位债务预算,涉及方方面面。这就必须规范各级各类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的编制,做到统一政策依据、统一收支范围、统一预算科目、统一编制口径、统一工作程序,使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编制有序开展。
4、及时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就是对债务预算编制的时间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按照本级政府和财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及时编制地方政府债务预算。
三、科学编制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的基本思路
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尚未统一纳入政府预算管理,相应地,对地方政府债务预算也没有科学统一的标准。为了便于在全国范围统一开展地方政府债务预算,保证各地债务预算编制科学合理地反映地方政府的决策、活动范围与方向,使债务预算更好地为实现地方政府职能服务,有必要对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编制进行科学、系统、统一的设计。
(一)对地方政府债务预算收支进行科学分类
所谓地方政府债务预算收支分类,就是对地方政府债务预算收入和支出进行类别和层次划分,以全面、准确、清晰地反映地方政府债务收支活动。它是编制地方政府预决算、组织预算执行以及预算单位进行会计明细核算的重要依据,能系统地反映债务预算收入的来源构成和支出构成,有利于对地方政府债务预算进行分类管理,可为地方政府债务决策提供分类别、分层次、系统性的信息支持。具体来说,地方政府债务预算收支分类体系具体科目设置的基本构想如下:
1、债务收入分类。债务收入分类主要反映地方政府债务收入的来源和性质。具体内容包括:
(1)直接贷款收入。主要反映地方政府作为债务人直接向国内外金融机构和外国政府贷款取得的债务收入。主要包括:国内直接贷款收入、国外直接贷款收入等。
(2)发行债券收入。主要反映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债券取得的债务收入。主要包括:地方政府债券、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银信政等。
(3)债务转贷收入。主要反映省级和省级以下财政部门收到来自上级财政部门转贷的债务收入。主要包括:国债转贷收入、外债转贷收入、农业综合开发转贷收入等。
(4)担保债务收入。主要反映地方政府提供直接或间接担保形成的债务收入。主要包括:金融机构贷款担保收入、外债转贷担保收入等。
(5)其他直接债务收入。主要反映地方政府通过其他渠道形成的负有偿还责任的直接债务收入。主要包括:拖欠工程款、向其他单位和个人借款等。
(6)其他债务收入。主要反映由相关企事业等单位自行举借用于公益性项目,以单位或项目自身收入偿还而形成的债务收入。对于这种债务,地方政府既未提供担保,也不负有任何法律偿还责任,但当债务人出现偿债困难时,政府可能需要给予一定救助。
2、债务支出分类。债务支出分类主要是按经济科目反映地方政府债务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具体内容包括:
(1)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支出。主要反映用于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的债务支出。主要包括市政建设支出、交通运输项目支出、土地收储支出、教科文卫支出、农林水利建设支出、保障性住房建设支出和生态建设及环境保护支出等。
(2)债务转贷支出。主要反映各级财政部门对下级财政部门转贷的债务支出。主要包括:国内债务转贷支出、国外债务转贷支出等。
(3)债务还本支出。主要反映地方政府归还各类借款本金方面的支出。主要包括:国内债务还本支出、国外债务还本支出等。
(4)债务付息支出。主要反映地方政府用于支付债务利息方面的支出。主要包括:国内债务付息支出、国外债务付息支出等。
(5)非资本性支出。主要反映用于发放工资福利和商品服务等方面的债务支出。主要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等。
(6)其他资本性支出。主要反映用于工业、能源等领域投资的债务支出。主要包括:工业项目投资支出、能源项目投资支出等。
(7)其他债务支出。主要反映不能划分到上述科目的其他债务支出。
(二)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预算报表体系
地方各级政府债务预算按照复式预算编制。其基本报表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方政府债务收入预算表。主要反映预算年度内地方政府债务收入分类情况及其总额。
2、地方政府债务支出预算表。主要反映预算年度内地方政府债务支出分类情况及其总额。
3、地方政府债务来源预算表。主要反映预算年度内按债权人划分的地方政府债务收入来源情况。
4、地方政府债务项目支出预算表。主要反映预算年度内按项目支出划分的债务预算情况。
5、地方政府债务分部门还本付息预算表。主要反映预算年度内按部门划分债务人的地方政府债务还本付息情况。
6、本级(地方)政府债务分项目还本付息预算明细表。主要反映预算年度内按项目划分的本级(地方)政府债务还本付息明细情况。
7、地方政府债务还本付息资金来源预算表。主要反映预算年度内地方政府偿还债务所需资金来源情况。
(三)规范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编制流程
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的编制包括地方各级政府本级债务预算的编制和本级债务总预算的编制。地方政府本级债务总预算是在本级债务预算和下级政府预算的基础上汇总编制而成的。地方各级政府本级债务预算的编制,一般采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程序。
1、财政部门下达债务预算编制任务。本级政府的财政部门向本级有预算分配权的各部门下达编制年度预算的任务,提出编制债务预算的原则、要求和方法,具体部署债务预算的工作,如制发收支科目、报表格式等。
2、政府各部门编制债务预算草案。政府各部门按照财政部门年度债务预算编制的要求,对本部门债务收支进行预测分析,编制年度债务预算草案,上报财政部门。
3、财政部门下达债务预算收支控制指标。财政部门在收到政府各部门上报的债务预算草案后,对各部门债务预算收支概算的可靠性、合理性进行审核。在此基础上,拟定政府本级债务收支控制指标,报政府同意后,再具体分解和下达给各部门。
4、政府各部门上报部门债务预算草案。政府各部门根据财政部门下达的债务收支控制指标,对本部门编制的债务预算草案进行修正完善,然后报送财政部门。
5、财政部门批复政府各部门债务预算。财政部门收到政府各部门经过修正的部门债务预算草案后,审核汇总政府各部门的债务预算草案,编制政府本级债务预算草案,报政府审定。政府本级债务预算按规定程序批准后,财政部门向政府部门批复部门债务预算。同时政府各部门也向所属单位批复单位债务预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