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观后感

时间:2023-01-28 10:20:36
《感动中国》观后感集合15篇

《感动中国》观后感集合15篇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感动中国》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感动中国》观后感1

张桂梅同志是新时代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杰出榜样。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莫过于教师——他们用心灵陪伴心灵,用青春点燃青春,用梦想照亮梦想。

每一名站在讲台上的师者都值得我们尊重,授业传道成了他们生命的选择,他们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一个人,她不仅为师为表、传道授业、解惑答疑,她还是136个孤儿的“妈妈”,19年来在她的呵护下,一个个孤儿健康成长,走进学堂;她还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女子免费高中——云南丽江华坪县女子高中,照亮了贫困山区1645名女孩迈向大学之路。她叫张桂梅,是云南省华坪县女子高中党总支书记、校长;也是党的十七大代表,“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十大女杰”“全国十佳最美乡村教师”“全国百名优秀母亲”。她,一个62岁的老太太,瘦弱多病、无家无子,却用人间大爱,为孤儿、也为祖国,托起了明天的太阳。

命运无情,人间有爱。张桂梅,没有自己的孩子,却用一个伟大的母亲的怀抱,温暖了136名孤儿的生命。“孩子,别怕!以后,我就是你们的妈妈,这里就是你们的家了。”一句简单的话,却是最伟大的承诺,是最坚强的担当。她用瘦弱多病的肩膀,为孤儿们建起了一个遮风避雨的港湾,为他们托起了命运的未来。

桃李春风,师恩难忘。张桂梅,坚信知识能改变命运,总是把贫困山区孩子的教育问题放在心头。她深刻认识到贫困山区落后的根源在于教育,为解决孩子读书费用问题,她四处筹资、多年奔走,20xx年成功创办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把红色文化融入校园办有理想信念的教育,11年来,女子高中改变了1645个农村女孩的命运,也改变了1600多个农村家庭的命运。

传道授业的光辉崇高,兴家庇幼的大爱伟大,张桂梅,用瘦弱的身躯为我们留下了顶天立地的精神光华。我们虽不在教师的岗位,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主义正能量、传递爱也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和本分。我们应当学习她的崇高精神,舍己为人民,大爱暖人间,把自己深埋在心底,时刻温暖别人,用真情为他人托起明天的太阳。

《感动中国》观后感2

一些人,一些故事,看似平凡简单,但却能点燃我们心中的激情,带给我们感动和力量。

上世纪八十年代,女排赢得五连冠,创造了奇迹,在世界排球史上竖起了一座丰碑,成为了国人的模范和骄傲。三十多年来,女排魅力不衰,粉丝遍中华,纵跨几代人。我不禁思考,是什么令中国女排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

当我认真看完《感动中国》,我的心中有了答案。

每天练球七八个小时,每次训练,要重扣球三四百下,翻滚四五百次……这是女排集训期间每日的必修课。她们从平时的点滴中积累,从日常的训练中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所以到真正的比赛中才能保持平常心,去奋斗,去拼搏。

看看中国女排,再想想自己。在日常的学习中,遇到难度大点的题目,我常常第一时间的想法就是去向老师寻求答案,而不是自主思考,这种“差不多就可以了”的态度让我的成绩一度在原地徘徊,难以突破。电视画面中女排运动员们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跃起,一记记扣杀,她们对胜利的渴望和对冠军的不懈追求精神,不正是我们在学习上的榜样吗?

当我看了记者对女排的采访,女排精神更是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中。20xx年世锦赛,中国队半决赛输给了意大利,当时队员们都很沮丧,郎平教练看在眼里,对大家说:“姑娘们,打起精神,我们不能奏国歌了,但也要把国旗给升起来!”一句话点醒了队员。是的,哪怕是第三名,也要努力去争取,让我们的国旗在赛场上升起来。

女排精神不是胜利时才有,而是一直存在,从未改变!20xx年国庆前夕,又传捷报,中国女排以十一连胜的战绩赢得了年度女排世界杯,这也是中国女排第十次荣膺世界大赛冠军。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赛场上顽强拼搏,永不放弃,她们用实力为国家赢得一个又一个荣誉,也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但是,哪有十拿九稳的冠军,只是爱拼才会赢罢了。这就是中国女排,这就是女排精神带给我们满满的正能量和深深的感动。

如今我们大多生活在优越的环境,缺少挫折和历练,这样的我们长大以后如何担当重任,实现梦想?所以,当我们在向女排精神致敬时,也该马上行动起来,学会克服生活和学习上的种种困难,让自己成为一个意志坚强、敢于拼搏的新时代少年!

《感动中国》观后感3

“分毫”指的是数量较小的金额,“千万”指的是数值极大的金额,两者分别可以看作穷人与富豪。分毫积攒往往是节俭朴素的人,千万捐献则往往是慷慨大方的人——而“分毫积攒”并“千万捐献”的人,大概也就只有这对夫妇了。

为何这对夫妇如此让人感动?

他们一分一毫地积累着财富,若不知道他们的最终目的,也会被他们的坚持不懈惊叹到,他们当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因为羡慕别人整日大鱼大肉、饰品衣服多如山而抛弃另一方一走了之,反之,两人之间的浓厚感情是任谁也抹不掉的,与当今社会男男女女频繁交往分手、动不动离婚的塑料感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让人们感叹夫妇善良本性的同时,对他们忠贞不渝、白头偕老的爱情感到羡慕。

一生省吃俭用的夫妇俩,一直都过着朴素清淡的日子,一套绒睡衣穿了大半辈子。一般人“分毫积攒”,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想积累为数不少的财富,而获得旁人的羡慕目光,保住自己的面子,炫耀钱财、夸耀自己的经济实力,表面上斗志昂扬满面红光,实则心中空荡没有些许深刻的思想。又或是见到了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想存钱去买些尝尝鲜,这也许包含了自身的强大毅力与独立自主的优秀品质,但与这对夫妇几十年如一日的积攒相比根本是小巫见大巫。

如若仅仅只是标题中的“分毫积攒”四个字,那也不会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

“千万捐献”似乎一直被认为是富豪的专利,大概是人们条件反射地认为只有钱多的人才会愿意捐如此大数额的款。而如今这一对夫妇俩不同于常人的做法,着实立定了人心难测的定论。

夫妇俩捐献的巨额财富,光是数值就足够让人感动,而了解了他们艰难的积攒经历之后,更是不禁让人站起为他们鼓掌,为他们献上鲜花与掌声。最可贵的品质并非是如复一日的积累,而是愿意抛弃自己的荣华富贵去帮助那些穷困潦倒的人们,给予他们改变人生的机会。当全场观众掌声雷动之时,一时间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能让人们感动到如此地步的,大概就是这些平凡却又善良节俭的纯朴百姓吧。

《感动中国》观后感4

感动!面对一次次的感动,我们应该要懂得很多很多。

感动!《感动中国》令我一次次落下了热泪,一滴滴的泪水源于无限的力量 ……此处隐藏5826个字……/p>

张超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应该非常清楚自己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但在生死攸关时刻,他首先考虑的是飞机的安全。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军人的伟大,以及他们面对危难时的从容不迫。张超是千千万万名中国军人的缩影,他们用生命保卫着家国平安。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人的身影,抗洪、救灾他们总是冲在最前面。这些最可爱的人一次又一次地感动着老百姓。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王峰和张超他们的死就重于泰山,因为他们用生命诠释了责任与担当。每次观看感动中国节目都让我受益匪浅!从普通老百姓,再到军人、科学家、医生、教师……,里面的每个人物的故事都是如此的感人。例如:郭小平创办了艾滋病患者学校、孙家栋主持设计了44个航天项目……正是他们这种默默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让我们的社会变得如此的和谐与美好!

《感动中国》观后感13

听着周围低低的抽泣声,我知道每个人都被他的举动深深感动。

五年如一日的坚持,五年跑着走的生活,五年紧锣密鼓的生活。陈斌强,这个男人用他的行动,诠释了反哺,诠释了感动。

人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而他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作为子女的孝心。母亲的一次外出未归,让他得知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母亲的一句要和儿子在一起,他决定带着母亲上班。翻出了箱底的布带,他紧紧将母亲绑在身边,骑着摩托,经过30公里的山路,去上班。随着岁月的流逝,母亲渐渐不记得他是谁,不再开口说话,无法自己吃饭,甚至不能自己大小便;仿佛一个沉浸在回忆世界里的老小孩,那天真的笑,灿烂的让人泪流不止。可是五年,他没有放弃,依然坚持着,他说:也许她不记得他是谁,可是她知道这个人对她好,这就够了。是怎么样的信念,支撑他风雨无阻地走过了那么多日夜;是怎样的决心,能让他始终不放弃他的老母亲啊!

他的孝心,该是天下父母的宽慰。其实,哪一位母亲,不值得我们如此这般对待?曾经她也用布带背着你辛劳,撑起一个家;曾经她也为你照顾你起居,为你做最好的避风港。她的爱是这个世界上最细腻、最温暖、最无私的爱。从我们在子宫里悄悄成长开始,直至她的生命结束;她的爱,至死方休。

古语云:树欲静而风不止,人欲养而亲不待。人生最大的悲痛莫过于此。他说:我们孩子可以等,但是父母等不了。等你长大成人,她等了二十年;你还要他们等到什么时候,才明白“孝”?他们等的也许并不是你的金钱支持,更多的是你的一通电话,一句问候,一个呼唤。也许回一趟家,比什么都好;别让她空坐在门口,看着空空的庭院的回忆你的儿时。多关心她,多爱她一点,别等到来不及时你才明白你对她是那么的残忍。

小时候,妈妈用曾经用布带背着你;长大了,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也许有一天母亲会老,变得孩子般纯真,但是爱不会变。我相信每一对母子身上都有这条布带:它是深深的母爱,它是爱的反哺,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处的触动。

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它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

《感动中国》观后感14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同样,生活中并不缺少感动,缺少的只是会感动的心灵。

《感动中国》替我们寻找到生活中的真、善、美,帮我们去感受到身边的每一份感动。登上这个舞台的人,有的万众瞩目,如“铁榔头”郎平、为国家文艺做出过贡献的老一辈艺术家阎肃等等,也有的默默无闻,不被众人所熟知,像数十年如一日奔走在风雨中的磨刀老汉,一心想要带领全村人致福,没有任何私心的维吾尔族村长。他们的事迹发人深省,感人肺腑,其中最扣动我心弦的是那磨刀老汉。

八十七岁的年纪本应是躺在摇椅上,在日暮黄昏里,听着小收音机里“咿咿呀呀”的京剧,时不时跟着哼唱几句;本应是儿女满堂,享受天伦之乐。或者和街坊邻居杀一盘棋,和多年的老友计较计较谁的画眉叫声清脆,可是这些他都没有。

不知是天生就对老人有怜悯之心,还是联想到了家中的祖父,在看到他在风雨中用如同干树皮般的手持刀一下又一下的在磨刀石上打磨,千沟万壑的脸上不知是雨水还是汗水顺流而下,一滴一滴打在磨刀石上,硬币打在生锈的铁桶中发出沉闷的声响,就这样一个硬币一声闷响,多少个硬币才砸出了响彻天地的人间真情。是的,这个老人用一双干枯的手,以一把四元的价钱,用积攒已久而发黄的纸钞,用一堆一堆的硬币先先后后为灾区捐了近四万元,来到现场,主持人问他:“以牺牲生命质量为代价去帮助穷苦的孩子值得吗?”老人铿锵有力的说道:“值”主持人又问:“您这么做开心吗?”老人脸上绽放的核桃纹替他回答这个问题。

刚开始心中对老人的那点儿怜悯已被他用脸上的笑容驱散,留下的只有对他的深深敬佩。对于许多有名的慈善家来说,老人捐的这些钱或许微不足道,但这些钱却是一个迟暮老人一刀一刀磨出来的。他本可以用这些钱多买几斤肉,也可以用这些钱为自己和老伴添件新衣,但是他没有,他仍旧选择清粥小菜般朴素的日子,却把节约下的钱捐给灾区。

如果世上的每个人都如同磨刀老汉一般献出自己的一片爱心,那么这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感动中国》观后感15

“小时候,这条布带是母爱。我妈用它背你长大。这条布带是我儿子的深情。你利用他背着你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消失了,但爱情不会。她在孩子的怀抱中一代一代传下去。”

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给陈斌强的颁奖词。多年来,陈斌强一直使用这条充满母爱的布带。“铁”这位患有痴呆症的母亲,在学校和家之间来回奔波,无论是暴风雨还是暴雨;再崎岖的山路;不管有多远,他都会用那条布带把他妈妈“绑”起来。他说:“这条布带是我妈小时候用来‘绑’我们的。长大后,我们不得不为妈妈做点什么。现在我妈病了,就算不认识我,我也会一直‘绑’她。我们永远不会分开。”现在条件更好了,陈斌强任教的学校给了他一个单身宿舍照顾他妈妈。他不用每天来回骑行,但还是“没停下脚步”。他每天按时打扫卫生做饭然后喂妈妈,甚至每天晚上按时支持妈妈大小便。上课的时候没注意身上有什么脏东西。教室里总有一股味道,但不是又脏又臭,而是爱的味道。同学们从来不取笑他,反而更尊重他,做一个孝顺母亲的好老师。

看着这样的一个片段,我不禁感到心里一痛。陈斌强可以为他的母亲做这件事!当我们想到如何对待我们所爱的人时,我们会感到羞愧。

无论吃饭睡觉还是出门,妈妈的唠叨都是必不可少的。每当听到这些话,我就控制不住内心的烦躁。渐渐地,我在敏感的烦躁中忘记了桌上的热牛奶;忘了给我买的作文本。现在想想我有多久没有打过妈妈一次背了,有多久没有说过“妈妈,我爱你!”似乎我们已经把孝和感恩的心埋在了最深处。我们只能吵架闹,让家人操心我们。想想这有多不对!我们应该向陈斌强先生学习,学习孝顺和感恩,即使我们为家人做饭一次,洗脚一次,倒一杯温水,尽我们所能,不要让他们担心。

黑暗的楼道里,谁给你点了灯?是亲戚;在可怕的暴风雨中,谁为你撑起了那把伞?是亲戚;学习的时候谁给你带了一杯温牛奶?是家人。让我们带着孝心和感激出发。你会发现我们的世界总是阳光明媚,充满阳光和温暖!

《《感动中国》观后感集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