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时间:2025-09-30 06:46:07
《活着》读后感【精】

《活着》读后感【精】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活着》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活着》读后感1

活着,是一个充满了力量,充满了希望的词语,但是其中也包含了诸多的无奈与辛酸。正如余华的《活着》讲述了一个老人福贵波折、坎坷的一生,为了生存的斗争。而当时中国动荡的历史背景也给这个故事平添了一抹哀怨与凄苦。

一个底层人民在风口浪尖是希望的,仅仅是活着,简单甚至贫穷卑微的活着。

这本书以悲伤为主基调,斗争的烙印,恐惧的图景,生活的骚乱从头至尾贯穿整部作品,展示了老人福贵的一生坎坷,同时也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的转型,发展带给底层人民的动荡与混乱。

读《活着》是一个十分残忍的过程,读到老人身边的人一个一个的离去时,仿佛能感觉到他由最初的伤心痛苦,再到彷徨无奈直至最后麻木的转变,这位看似坚强的老人的心其实早已被伤得千疮百孔。

终于,只剩他一个人在这世上苟延残喘,所有亲人都已离去,独留他一个人在这世态炎凉的世界苦苦挣扎,只有老牛陪伴着他,在岁月的荒流里,时光的隧道中,默默前行。

为什么老牛会被福贵选中?而福贵又为什么会买下这头老到甚至马上要死去的牛?或许是因为同情,或许是想救老牛一命,但是我更倾向于老人福贵在看到老牛的时候在老牛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与老牛产生了一种惺惺相惜的共鸣。

对于福贵来说,他大概是最痛苦的人,亲眼看着所有亲人一一离去,亲人与这世界诀别,自己却无能为力,最绝望的不是自己离开,而是看着别人离开却只能表示无奈。但是,他又是最幸运的,亲人都已离世,皆由自己亲手埋葬,自己孤身一人,在世上无牵无挂,没有牵绊,就算哪天就去世了,也算是没有遗憾了。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在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活着》以环境描写作结,给人深刻的思考,歌颂了活着的力量。这是一部悲剧,它的结局同样也是沉痛的。

读这本《活着》,让许多人潸然泪下,书的风格让我们与福贵同甘共苦。好运垂顾他时,我们欣然微笑,当他被厄运打击,被生活压力压得抬不起来头时,我们黯然垂泪。

福贵其实早已看穿这世界、这命运,所以,在一个明媚的下午,他选择云淡风轻的说出这段坎坷而并不算幸福的经历。

活着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也许并没有答案,因为每个人的'理解不同,有人认为只要活着就好,不必要求太多,有人认为活着,就要活得精彩,平庸的活着不如痛快的死去,有人认为活着就有希望,就有前进的动力,我的答案是什么,我自己也不得而知。

作家只为自己而写作,只为内心而写作,读这本书,能够在书中与另一个自己相遇,遇见那个未曾谋面的自己,遇见那个最本真的自己。得到自己最想要的答案,品味自己的人生,思考着自己的“活着”。

悲剧总在不经意间到来,接踵而至,猝不及防让人无法喘息,但只要充满希望,不放弃,一定能守得云开见明月,当你看见面前的阴影时,你要明白,那是因为你的背后有阳光。

复杂的世界里简单就好,《活着》的世界,活着就好。不必争抢太多,简简单单,活着。

《活着》读后感2

这辈子想起来就这样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宗耀祖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就这样的命。年轻的时候靠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差点丢了。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余华《活着》

《活着》是一篇读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翻开书页的不忍,那种合上书本后的隐隐不快,我很想知道一个人需要怎样的信念和意志力,才能支撑他在遭遇到一连串的打击后还能顽强的活下去。家道中落的悲哀,失去双亲的痛楚,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终于的落单与那头老牛,孤苦伶仃的日子里,回首曾经,他需要多大的勇气。“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福贵是生者的赞誉或是悲哀,之于他我更多的是同情却又不得不为他的淡然而心生丝丝敬意——他用平静的面容掩饰着他内心的波涛汹涌。他用他的一生告诉我:平淡是福,活着真好。

是呀活着真好,更何况是活在幸福当中。一直以来我都是个平凡的女孩,平凡的家世,平凡的样貌,平凡的日子波澜不惊,也曾幻想过不平凡,也曾希望自己的日子能过的轰轰烈烈,然而父母告诉我,平凡点好,平凡了就会淡然,就会宠辱不惊学会独立学会坚强;老师说平凡好,平凡了就能一心一意的读书,平凡了才能在一派浮躁中沉淀、成长;朋友亦说,平凡好平凡了就能每天都开心得没心没肺。平凡好吗?我对着镜子问那满镜的平凡,镜子里的朦胧玻璃后的水银说,平凡好,平凡自己成就了别人是一种幸福。

于是某天,在那窄窄的阁楼,我在散发微微霉气的书架上寻觅的时候,那本薄薄的小书兀自闯入我的镜片,泛黄的书页,向我倾诉着它的不简单,那个叫做余华的人,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正常却也不正常的故事,福贵于是闯进了我的生活,情绪在那娓娓叙说的过程中起了涟漪,《活着》就是这样,用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的一次对生命意义的哲学追问。纵使余华不是一个擅于煽情的作家,然而与平常之处的发掘,那漫不经心的笔触却直击读者的心灵。

人之处总是单纯得像杯白开水,那时候的'自己不知道什么是平凡什么是轰烈,那时的自己做任何事情都没有强烈的目的,也许是一时的好奇也许是一时的氛围让自己有了瞬时的冲动。于是,那个时候的自己总与“半途而废”相伴,也总会为了搭几块积木而拒绝吃饭——这一切,全看兴趣的大小。在现在看来小时候的行为是那么的脆弱,因为背后支撑这一行为的唯有兴趣,全没有什么“崇高的信仰”抑或“理想”。然而那个时候的自己也从不会迷茫不会对自己的生命感慨万千,于是,那时的生命也是最有韧性的——活着,仅仅是为了活着。

很多时候,远离亲人远离朋友的日子里,感觉幸福一下子远行,孤独与寂寞,伤心与难过,许许多多的想法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袭来,有过快乐的忧伤,也有忧伤的绝望,扬起的嘴角,是那么的倔强,没有泪水没有过多的话语,只有心痛。一个人的坚强,那种超负荷的难捱只有自己才能体会。然而所有的悲观在遭遇到福贵时变得一文不值,所有的失落在遇上福贵时变成了有幸。我不是不快乐,而是还没有适应快乐。所以如果有幸我要自己承担安慰有时候捉襟见肘,自己不坚强也要打着坚强,还没有衣不蔽体食不果腹,我没有资格难过,我还可以把快乐写得源远流长。

好好享受每一天的点滴,好好活着,为了自己也为了关心自己的人,为了这更长更远的明天好好活着。

《活着》读后感3

初识余华的《活着》是在大概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偶然间翻到了这样一个悲 ……此处隐藏13275个字……说自话,自我抚慰。这种看似麻木的睿智让孤苦伶仃的福贵坦然地接受着这个世界,坚毅地活着。

死亡似乎是个时人相当忌讳的字眼,带点形而上的终极思维。因而活着也就失去了原本的冲击力,因而生命也似乎没有了原来价值。以至,小悦悦在众目睽睽之下无人施救而丢了性命;当今社会竟为了跌倒的流血不止的老人扶不扶争论不休。

不想再次针砭时弊,只是我觉得,对死亡的不敢提及,造成了对活着理解的误区;我也只是觉得,活着的福贵,很是令人仰慕。

《活着》读后感14

看到《活着》这本书时,我的脑际浮现出诗人臧克家的《有的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

“生命”是多么严肃的话题?我们仰观环宇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有生命都在竞先绽放自己的美丽,无论是亘古永恒的日月,还是昙花一现的流光;无论是长命上百的神龟,还是扑火而亡的飞蛾。然而,我们却幸运地成为茫茫生命体中一种特殊的存在:人。

几日之前,一篇新闻报道让我看完后坐立不安,思绪如扬起的尘埃久久无法落定。一位十七岁的少年,在与母亲争吵一番后,纵身跳桥身亡,独留母亲一人在桥边嚎啕大哭,瞬间崩溃。我想,像这样的例子在社会当中应是不胜枚举,而且世人也早已漠然,见怪不怪了吧!然而,对于一个如初升的朝阳般的孩子而言,放弃生命需要多大的勇气呢?我的思维凌乱且空洞,只得闭上眼睛跨越时空对话于那个坐在田间地头,满脸褶皱堆积起笑容,抽着烟袋笑对命运的“福贵”了……

福贵,本是大福大贵之意,其父母取名也是本着此意。然而,命运却总喜欢与人的愿想背道而驰,让人大跌眼镜。年少的福贵是标准的纨绔子弟,吃喝嫖赌样样俱全,琴棋书画一窍不通,因而浑浑噩噩虚度半生。但狗血的剧情总是在不经意间开始逆转,随着福贵无尺度的挥霍,整个家业终于走向溃败……贫穷后的福贵开始经历生活的苦难,开始顿悟生命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然而,愿景中的命运只留下一阵冷嘲热讽,并扬长而去。经历战争,生死一线侥幸而活,归来却看到的是母亲亡故,女儿失聪;当一家人生活和美时,儿子因救人而离世;女儿嫁得良人,邂逅幸福,却因难产去世,紧接着妻子也悲痛离世;以为艰难的生活就要结束之时,女婿却因一场意外亡故,剩下祖孙两人相依为命;在福贵因这一棵独苗而勉强找到一丝慰藉之时,外孙因吃东西噎着没了气息……

我们当代人何其幸运,我们生活在一个富裕的时代,我们不用害怕衣不遮体,食不果腹,不用忧心茅屋为秋风所破,财富为盗贼所挟。然而富裕的背后也相继而生出一些骄奢淫逸之风,如习惯了娇惯的孩子们,便像是年轻时的福贵,不知生命存在的价值,肆意挥霍满足内在的迷茫,倘若这些富裕不复存在或被人拿去,便如大海上的船舶失了航线,只剩下望洋兴叹。

可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呢?为何刚十七岁少年会舍弃生命?为何当代人对生命漠视的人越来越多?为何我们现代人的生命如此脆弱?我疯了似的在思维的阡陌中穿梭,找寻着我想要的答案,却始终看着年迈的福贵佝偻着身子半倚在田间树下,望着散发着金色余晖的夕阳沉思,直到困顿的我栽倒在路边,思维如光速般穿越白瑕的云朵,暗黑的穹空,苍茫的宇宙,睁开双眼,才明白原来我们苦苦找寻的,活着的意义,只是:好好活着。

余华先生着《活着》一书,旨在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何种灾难,遭遇人生的何种不测,都不要轻易放弃生命,如福贵一样,即便是家业的溃败,妻儿的离去,女儿的不幸,母亲的长逝,女婿、外孙的意外……即便心中已是千疮百孔,已是血滴成河,都要继续好好活着,如金色的夕阳般,为世间留下自身散发的五彩斑斓。

生命是一首歌,我们都是写歌的作者;生命是一首诗,我们都是赋诗人;生命是一条无止尽的河流,途中有流经细石的叮当作响,有烈日照耀下的闪闪发光,有暴风来临时的惊涛巨浪,有冬雪覆盖下的静静流淌……但无论经历生命哪种姿态,记得:好好活着。

《活着》读后感15

昨夜西凤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流动的生命,流动的激情,蹉跎的岁月,易逝的青春,蓦然回首,消失殆尽。

留下一分钟思考,人生的目标是什么?留下一分钟领悟,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留下一分钟感慨,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留下一分钟探索,人生的真谛是什么?留下一分钟,细细咀嚼“人为什么活着?”或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为四大类: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而现在的我们涉世未深自然是属于最低境界--自然境界中的人,不论干什么事,都是依照本性去做,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以及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与其说是“天真烂漫”,不如说是“糊里糊涂”,懵懵懂懂地延续着生活,随波逐流,别无所能,浑浑噩噩,碌碌无为。这样的生活就像是一觉醒来,黑暗朦胧中万丈刺眼的光芒,飞扬的心灵,落进了痛苦的躯壳。漫无目的的寻寻觅觅,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怀着一颗悲天悯人之心,长吁短叹……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不至于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至于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保尔曾这样定义人生的意义。

知世如梦,无所求心。人生固然一梦,但一生中也就只有一次这样做梦的机会,何不好好把握,岂能这样混混沌沌的度过呢。默默耕耘毫不懈怠的努力吧。亚历山大·辛德勒说过:我们的'双手会枯萎,我们的肉体会消亡,然而我们所创造的真善美将与时间同在,永存不朽。这是创造的永恒,也是人生的真谛。付诸行动吧,要相信,一切皆有希望,每个人都是自己幸福的创造者。并且这样的创造,即使苍天崩溃,也不会泯灭不会淹没。那么我们应踏着骄阳,迈过江河,迎着星光,向着宇宙穹窿的尽头出发,无怨无悔的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真谛。让远处的圣光照亮我们的心灵,追求神往的终极,昭示我们从有限的,苦难的尘世走向自在的解脱之道。帕斯卡尔感慨:人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有思想的苇草。那么让我们开拓思想,坚定信念,探索我们人生的意义吧,即使脆弱也带着思想思考。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众里寻他,蓦然回首,景然跃目。

追逐着前进,寻找意义的所在。它似清晨的雾霭虚无缥缈,似夜晚的繁星若隐若现,似流水中的落花漂浮不定。在天涯深处,在海角的尽头。这样的寻找令身心疲惫不堪。

静心思考,让内心拥有宁静的海洋,让平和笼罩你的心灵,让友情,爱随之滋长,让生命即时即刻地舞蹈--人生不会暗淡,可以这般绽放光辉。

值得珍惜的痕迹消失在岁月的尽头,让时间洗涤,愿你蜕变的单纯又自然,不求别人的赞美,恭维,不求别人的鲜花与掌声,只求了解与珍惜。人生可以如此蜕变,依旧精彩。

生活总有悲欢离合,人生也像朝夕起伏。不可避免的遭遇挫折,空虚,重担,失败,怠惰。但终究要相信生命如此光辉灿烂,我们怎么可以不珍惜呢?生是遗忘与珍惜的结合体。

寻觅久远,可终究要相信,不要刻意的去追求意义,因为它有时就在我们的面前,只不过我们缺失的是发现它的眼睛。

王国维的事业三境界使我从《人为什么活着》中领悟到人生也如此的三境界。独上高楼,衣宽不悔,众里寻他,灯火阑珊。

《《活着》读后感【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