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5-09-17 11:56:07
【荐】《呼兰河传》读后感

【荐】《呼兰河传》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呼兰河传》读后感1

记不得是什么时候了,我头一次听说了《呼兰河传》这本小说的名字,就觉得这本书的名字十分奇怪,因为按理来说,所谓“传”,应该是给一个人写的,可这本书却要给一条河写传记?在这个学期,借着名著阅读的机会,我终于有机会去接触这本书,解开我心中的疑惑。

所谓“呼兰河”,其实是作者萧红故乡那座小城的名字。这本书,则记录了发生在这座小城里面的零星小事,而这也造就了它与其它传记或者小说最大的不同:没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故事和人物都是零零碎碎,都是片段的,不是整个的有机体。因此,有人会觉得它不是一部小说。

在我看来,这本书不仅是小说,更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是有主人公的,但这个主人公并不是一些具体的人物,而是以书中所提到的'人物为代表的在那个时代绝大部分的中国人!

呼兰河这座小城是寂寞的,是凄清的,是荒凉的。在这里,每个人都过着平淡而枯燥重复的生活,但他们是悠然自得的。在这里,你看不到一丝外来侵略的痕迹,没有封建的剥削与压迫,行文平淡,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生动的描写,但你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的就会感受到从作者内心流露出来的一份悲哀。

小城的要道上,有一个巨大的泥坑。大家习惯于绕行,可曾有谁想过修一下路而一劳永逸?

在小团圆媳妇被开水烫死之后,小城里面,可曾有谁对她产生过一点同情?大家的口中,谁不是说着妖魔鬼怪之类的话?大清已经灭亡许久了,但封建迷信的思维方式,仍为这座边陲小城的人们所广为接受并传播。人与人之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一丝温情……人与人之间,是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这座没有什么新闻的小城里,偶尔也是会有一些活动的:跳大神、唱大戏、放河灯……但这些活动,也如白开水一般,平淡重复,没有花样。充斥在其中的,仍是19世纪流传下来的迷信习俗。连在这部小说中习惯于记叙的作者也忍不住在章末议论了一句“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并非为人而做的。”。

好在这本书并非从头到尾都是如此的压抑,在书的开头,你尚能感受到一点温馨与快乐。年幼的萧红和她的祖父在一起,于自家的后院玩耍,一起念诗……然而越往下读,你越能感受到一份沉重,而在这沉重之中,也有美,却是美得凄婉,美得病态,使人有一种说不出的压抑之感。

萧红写呼兰河,确实只是在写呼兰河吗?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物质缺乏的年代,人们逐渐变得麻木,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以致于精神也匮乏了。

萧红是以笔代刀,用含泪的微笑写下了一座小城。

《呼兰河传》读后感2

呼兰河是个小城,它伫立在寒冷的东北大地上。那里有十字街、东二道街、西二道街、还有小胡同,那里有碾磨房、豆腐店、烧饼铺、粮栈还有赫赫有名的大泥坑,大家在大泥坑这看热闹、听消息、心安理得的吃着不卫生但便宜的瘟猪肉。

呼兰河城有老爷庙、娘娘庙、跳大神、野台子戏等各种信仰风俗,十分热闹。呼兰河人在此生活,挣扎着、享受着、他们平凡、普通,他们麻木、不仁,他们冷漠、无知,他们对鬼神热情,对现实无奈。

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冬天一片冬雪,夏天满院蒿草。那里有作者的后花园,有蝴蝶、蜻蜓、黄瓜、倭瓜她可以在后花园自己玩儿,也可以在那睡觉,无忧无虑,自由自在。那里有一位和蔼慈祥的老者,是祖父,个子很高,身体健康,眼睛是笑盈盈的,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嘴上抽着旱烟管,教她背诗,不许她吃过多的年糕,喜欢和这里的孩子们开玩笑。

小说都是生活碎片化的描写,散文化的.叙述,没有跌宕起伏,但依旧触动人心。

最令我感到悲凉的是老胡家小团圆媳妇的死亡。十几岁的姑娘,活泼开朗,却在封建迷信的思想下,被毒打,跳大神,洗热水澡烫全身,她的婆婆如此愚昧无知,自以为是的善良令人既痛心又无力。

同样的人间悲剧还有性情古怪的有二伯,他的脸焦黑焦黑,他的头顶雪白雪白。他无知、他无奈、他滑稽、他悲凉。他在呼兰河一无所有,他在呼兰河卑微的生活。

冯歪嘴子是令我欣慰的,他打着梆子,半夜半夜的打,一夜一夜的打。他贫穷,他的家很冷,就像露天一样,但是他一直向上,勤劳,坚韧,可是命运却不好生待他。妻子离世,留下两个幼儿,他依旧没有消极厌世,他坚持着,挣扎着,他的孩子最后什么样子,我不知道,但是生命向上的姿态一直都在。正如结尾:微微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

生命无常,生命绵长。比如呼兰河的岁月,呼兰河的大地,每一位生者,每一位死者,无知落后的东邻四舍,冷漠封建的围观者,看热闹的姨婆,听消息的老厨子,后花园的蝴蝶,拉磨的小驴,掉到泥坑里的鸡鸭

我们都会死去,我们都有漫长岁月,我们怀念,我们追忆。

我记得,我家的院子下雨天时没有红砖的地方就会泥泞,大鹅会在水坑里胡乱扑腾;公鸡在我没睡醒时就开始打鸣,小鸟叽叽喳喳、吵吵闹闹;午后的阳光透过树叶散出几束光照在脸上暖洋洋的。

东家的小子因为偷吃了五块奶油冰棍被拿着鸡毛掸子的奶奶追着满院跑;西家的姑娘十岁就开始在家里洗洗涮涮、洗衣做饭;北边的一群调皮捣蛋的孩子招呼我去大河边摸鱼。

南边的我那时从来没有想过人世间的悲凉和生命的无常。我在路边发发呆,看看花,想想明天要去姥姥家吃饺子,姥爷一定会给我吃从山东带回来的香油,金黄金黄的,可香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3

这两天和孩子一起参加亲子阅读活动,一同阅读《呼兰河传》。刚开始读,觉得味道怪怪的,感觉文章老有一种调侃味道流露于字里行间;再往后读,心情逐渐变得沉重起来,感觉作者平实的叙述中似乎在揭示国民的劣根性,再后来,感觉就更复杂了,一时间觉得说不清楚。于是,便急着想去了解作者萧红,了解此书的创作背景。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是民国四大オ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笔锋犀利,有着与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经历了反叛、觉醒和抗争的经历和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她的作品虽没有直接描述她的经历,却使她在女性觉悟的基础上加上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她把“人类的愚昧”和“改造国民的灵魂”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她是在“对传统意识和文化心态的无情解剖中,向着民主精神与个性意识发出深情的呼唤”。萧红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作者在写完《呼兰河传》两年后去世,葬于香港的.浅水湾。

《呼兰河传》是萧红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的。作者写了她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城镇的单调的美丽、人民的善良与愚味。它在艺术形式上是 ……此处隐藏10252个字……

与祖父在一起的.童年时光是快乐、美好的,在萧红的心里始终挥之不去。这样温暖的画面也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趣事。

小时候,我和妈妈不管是去菜市场还是去商场,妈妈总要与人“吵架”。有一次,我沉不住气了,问道:“妈妈,你为什么要跟别人‘吵架’呀?”妈妈摸着我的头,笑着说:“小傻瓜,妈妈不是在跟别人吵架,妈妈是在砍价。”我当时似懂非懂,心里也想尝试和别人“讨价还价”一次。

一天下午,一位大伯来我们家收废品。我认为机会来了,就拦住正要出去的妈妈,对她说:“妈妈,就让我试一试‘砍价’吧!”我还没等妈妈回答,就跑了出去,走向那位大伯。他对我笑了笑,说:“废品一斤两毛五,这有两斤,正好五毛!”我先是小心翼翼地对大伯说:“大,大伯,这废品两毛一斤行吗?”我以为他会拒绝,但他竟然答应了。我胆子大了一些,继续问道:“一毛五一斤行吗?”大伯也爽快地答应了。我想:干脆把价格一压压到底吧!于是,我又对大伯说:“那就一毛一斤吧!”大伯先是一愣,随后就若有所悟地笑了,把两毛钱放下就走了。我回房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只是一边笑一边说我是“小傻瓜”,也不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就去厨房做饭去。这事过去好几年了,可我回想起来依旧觉得很有趣,充满着甜蜜的滋味。

童年是一幅画,画里有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歌,歌里有我们的幸福和欢乐;童年是一个梦,梦里有我们的想象和憧憬。啊,我真想永远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一去不复返,亲爱的同学们,就让我们用一颗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好好感受、珍惜这如花的大好时光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在寒假时候,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最开始时,并没有感觉它有多好看。等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越来越觉得它的精彩。

作者萧红细腻地表写了旧时代的呼兰河。在她的表述下,我渐渐地走进了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村子里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会……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没有半点色彩。那里的村民,活着的目的仅仅正因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让人觉得呼兰河的人们,缺少了些什么。

随着小主人的视角——一个生活在呼兰河小镇里性格鲜明的小姑娘萧红,我慢慢体会到呼兰河的生活。小姑娘萧红有一个愉悦的童年,在她的童年里,只有:祖父,“我”和后院。在后院里,萧红与祖父一齐生活,一齐玩耍,一齐劳动……“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就应就是这个样貌的`吧。好羡慕他们的后院,好想跟萧红一齐,也让她的爷爷一次次藏起我的遮阳帽,总放在同一个地方逗着咱们玩……

读着读着,我不仅仅会想起自我童年的乐事,一个人呆呆的笑着。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我的童年。在每个人的童年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羡慕别人的童年,别人也羡慕着我的童年。

当我读到小团圆媳妇不幸去世了时,我的心很纠结,跟萧红一样愤愤不平。她才只有12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老胡家做媳妇。旧时的童养媳,在那里我初见端倪。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姑娘,正因穷,正因生活,被卖做童养媳,没有母亲疼,这已经够可怜了,可她拼命的干活,还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遭受一个说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的婆婆的“教诲”。

一朵还没来得及盛开的鲜花,就此夭折了。小团圆媳妇她没能变得“更听话、更懂事”就去世了,而这一切的一切,难道只是正因她婆婆的残忍、愚昧和无知吗?我隐隐觉得,这也是呼兰河人们生活态度造成的。一个对自我的生、老、病、死都淡得提不起劲的生活,对别人的生死,就更加麻木了。他们对生活的麻木,使他们已经失去了区别于动物的“人”的味道,是消极!是愚昧!怎样连改变的念头都不会有?我震惊,呼兰河的人们怎样了,80多年前的呼兰河人为什么与我知道的生活这么不一样?

那个扎花店的工人年复一年给祭祀的纸人穿上亮丽的衣裳,怎样就不会想到打理一下自我,难道不能够跟手中的纸人一样整洁亮丽吗?也许,那里的人们,已经觉着,生不如死,死后,就能够有漂亮的房子、花园、大马、仆人、一年四季不一样时期盛开的鲜花……正是这种消极的生活态度,扼杀了小团圆媳妇。

读这本书时,愉悦陪着沉痛,随着小主人公萧红的脚步,我偷窥到旧社会的腐败一角,很庆幸那只是萧红的童年。

呼兰河留给萧红的,正是萧红想要告诉咱们的吧,让咱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永远不好重蹈覆辙。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寒假里,儿子的班级要求孩子们阅读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我也借此机会拜读了这部被誉为萧红代表作的小说。《呼兰河传》给我总的感觉不像小说,更像是散文。《呼兰河传》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疆呼兰小城的风土画。作品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幕幕悲剧性的生活图景:令人窒息的东二道街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举"一一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报庙会;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冯歪嘴子一家的艰辛生活……

令我深有感触的是作者在第一章没有把笔墨放在人物上,而是放在对人物生活的环境的介绍上,“一下起雨来这泥坑子白亮亮地涨得溜溜的满,涨到两边的人家的墙根上去了,把人家的墙根给淹没了。来往的过路人,一走到这里,就象人生的路上碰到了打击。”“到了早季,大泥坑子表面干燥结实,等人或车马一走上去,使都陷进去了,需要费很多事,才能把翻进去的车马抬出来。大泥坑子还经常淹死猪、狗、鸡、鸭。大泥坑带结人们的苦头太多了,但是没有人建议填平它。由于人们生活的古板单调,他们常常喜欢寻找一些无聊的乐趣,这大泥坑子能给他们以满足。他们津津有味地谈论、添枝加叶地渲染大泥坑子的威严,好象大泥坑子给他们带来了什么好处似的”。他们把令人烦恼的事情当作开心的事情谈,可见,他们的麻木。在议论大泥坑子的时候,他们还把它和封建迷信联系在一起。据说农业学校校长不倍龙王爷,因此龙王爷报复他,他的儿子才掉进了大泥坑。大泥坑还能把"瘟猪"变成"淹猪",使呼兰人既可以吃上便宜猪肉,又可以去掉疑心,这也算大泥坑带给人们的好处。围绕大泥坑子,作者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她借大泥坑子这一能够反映小城人们精神状态的事物极其深刻地描绘丁他们愚昧、麻木、庸俗的精神状态和灰色的生活。从这点上看,大泥坑子这个极平常的事物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它对呼兰小城人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状况做了总的展示。

萧红在文章中写到呼兰人除了过着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之外,在精神上,也还有不少的“盛举”,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会。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并非为人而做的。跳大神是为鬼的,唱大戏是唱给龙王爷的,七月十五放河灯,是把灯放给鬼,让鬼顶着个灯去脱生。四月十八也是烧香磕头祭鬼的。第二章几乎用全部篇幅描述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会的盛举,而对唯一为活人的唱秧歌这一举动,小说只轻描谈写的一笔带过。可见,作者描写呼兰人的精神盛举的目的在于揭示他们的愚昧、迷信的精神状态。

整篇小说,语言不事粉饰,简洁浅白,如儿童般率真、天然,沉淀了萧红的思想才情、风格气质以及审美理想,让人回味。

《【荐】《呼兰河传》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