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典读书心得(合集15篇)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读书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典读书心得1受父亲影响,我从小就喜欢看书。小小年纪时常捧着一本厚厚的书,津津有味的靠在窗边,一坐就是一下午。等到斑驳的阳光落在脸颊、飘在地上,继而零零星星的散去时,我也差不多快读完了故事的最后几个章节。
读书就像小树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一点一滴的积累,像年轮一样一圈一圈的向外扩展,可能有的年份雨水充足,花的时间多,汲取到的营养多,那么这一年的收获也就多。
随着书龄的增长,逐渐的,我由小时候的被动接受,变成如今的主动追寻心中对于诸多事物的答案。思考的越多越深入,越发现自身的不足和对知识的匮乏,愈加有想要努力学习的心。我想,这大概就是书籍赋予我的力量吧。
在阅读时常常思考,知识才能变成源头活水,潺潺流动,奔流不息。在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有这么一段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这是我碰到最多的提问。我回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读书与行路,二者之间究竟孰轻孰重,在没读到这段话之前,我也时常有这种困惑,听闻这种说法,有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不再有那种无谓的纠结了,书即是路,路更是书。
倘若没有知识文化的润养,即使走遍万水千山,也只能算是个匆匆过客,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旅行家,反之经受过真知洗礼的阅世者定不会来也空空,去也空空,总会留下些许东西,或飘进镜头里,或落在纸上,供后世人观赏,抑或是留在心中,暗自回味。
身体和思想总有一样要走在路上,或许我们没有时间去走过雄奇壮阔的深林大海,但是我们可以在浩瀚书海里恣意畅游。《培根随笔》中提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读书是一场修行,修心也修身,在阅读中不断思考、不断成长,才能遇见最好的自己。
对于书籍我都是来者不拒的,各种类型的书都喜欢。能汲取到营养,对自己思想、看法有所提升的书都值得花时间、精力去阅读。每读一本书,就仿佛认识一位境界高深的朋友,书是作者本身智慧的结晶,精气神的凝聚。每部作品都是大师倾尽毕生所学,才完成的一本大作,我们有幸拜读,真是有种站在巨人肩上仰望高山的感觉,这不失为一种飞速奔跑的成长。
而最神奇的地方是在这一本书里读到作者对于另一位大师的解读、欣赏,彼时会有一种老街喜逢故友的感觉,有幸能与著作等身的文学大亨平地相识,敞开心扉的进行思想上的交流、碰撞,实属每位读者的心之所念。
读书大可不必拘泥于一种形式上的束缚,最高境界是化无形为有形,不困于形,方可腐朽变神奇,只管用心去感受其中的乐趣,到了一定境界,你的思想自然会上升到一种无法言说的高度,便可看的比一般人更高更远更深更广。读书如品茗,历久才弥香,文化积淀之后,经过不断升温发酵,才能醇香、深厚。
经典读书心得2《黄帝内经 金匮真言论》云: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这只是经典中的一小段,我把自己平时读经典后,运用经典的几个病案写出来,与您一同分享,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有一天,我的一个同事过来找我针灸治疗颈椎病,因为以前脖子疼痛,用二针就能明显减轻,有时一针就可以了,今天又来了,说昨天科室有个事挺气人的,领导安排给他做,又没地方发泄,实在不想接那个活儿,晚上想着这事,没睡好,早上起来,颈椎部位疼痛,头晕不适。 因为我很了解我的同事,平时蛮有性格的,脾气较大,又急躁,听他说完,心里明白了他的颈椎病是因为肝郁化火,想起内经的原话: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针刺肝经原穴太冲,用泻法,1分钟后拔针,头晕颈痛消失。
省公安厅一领导,上班期间办公室突然感觉心好像要跳出来了,很难受,自己摸脉,每分钟接近150次,持续了近30分钟,打电话咨询该怎么办?问起病因,说最近因为国庆60周年庆,因安保工作方面的问题,工作压力大,自己火气很大,经常对下属发脾气。我比较了解我的朋友,要他平躺在床上,用手重按左手内关穴处,他照做了,开始压上去疼痛难耐,很想放弃,电话中一再嘱咐直压到内关穴处无疼痛为止。20分钟后电话告知心跳如常。这也是来自于学习经典的体会,内经原文: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选手厥阴心包经内关穴,指压治疗,疗效确实令人感到惊奇。如果病人没经验的,肯定会急诊叫120送去医院,其实这也是中医针灸在急诊临床应用的典型案例。
一从事药材生意的病人,广州人,在北京做生意,因为肩背疼痛近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照片,MR检查,均未见异常,局部打封闭,贴膏药有用了,也做了局部推拿按摩,未见改善。回广州后约出来吃晚饭,餐桌上见患者咳嗽,流涕,很狼狈的样子,连声说对不起,他夫人说感冒很长时间了,把他嘴上的烟拿掉,还暗示要我告诉他抽烟会加重咳嗽。其实自从见到患者的第一眼起,治疗取穴已了然于心。于是选手太阴肺经荥穴鱼际,用泻法,患者痛得哇哇叫,不到2分钟拔针,患者全身出微汗,肩背疼痛,咳嗽,流涕所有症状全消失了。我也点了一支烟,顺手给他一支,边聊边抽烟。这哪与抽烟相关啊。西医可是讲抽烟与呼吸道疾病有很大的相关性啊,记得在老家有的抽烟,活到九十多也未见咽喉炎,气管炎及肺癌的,有的从不占烟酒,50多岁也一身的病啊。其实他只是肺经外感风寒,是肺经的问题,针刺肺经鱼际穴,针到病除。病人觉得很神奇,其实我们的老祖宗早在几千年前就在《黄帝内经 金匮真言论》记载了该病的治疗方法: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
还有关于脾经病和肾经病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以西医命名的疾病, 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这里就不举例了,只是想说明一点,想学好中医,做一个名理的中医,临床疗效好的中医,无论您走遍千山万水,访遍五岳九州的名师,您终究还得回来温习我们共同的的经典:《黄帝内经》。
这只是《金匮真言论》中的一小段,读了,也经常用,常常收到针到病除的临床疗效,很多病友说我看病用药取穴很随意,但见效快,疗效好,对西医的同一个病,能用很多λ,很多方法治疗,很难学,也难看懂的,其实我只是继承了中医学先祖的一点点东西,在临床上运用经络辩证治疗而已。《黄帝内经》里还有很多的宝贝等着我们的中医学子去挖掘,去探索,去继承,去发扬。
经典读书心得3应女儿的邀请暑假开始看水浒。快意恩仇,兄弟义气的故事让我们都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作为女性我是不爱看那些打打杀杀的作品的,但既然看了,加上水浒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即使不看,也能说上几个人物,评论几个故事,所以就边看边评,赢得了女儿深深的赞赏和敬佩。 ……此处隐藏5802个字……
你想公平交易吗,你想结交君子吗,有人告诉你有一个君子国,在那里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买卖原则来了一个完全颠倒,那里不仅有和谐的社会制度,良好的社会风气,而且有勤谨俭朴的官吏和开明礼贤的国君。
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有些事是我们的美好心愿,有些事我们想都不敢想,然而《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却大胆地在书中阐述了他的设想,不仅让我们脑洞大开,也使得读者收获了很多知识。
李汝珍是清代的有理想、却很落魄的穷秀才,平生喜欢钻研,博学多才,《镜花缘》是他的代表作,与红楼梦相似,书中描写了很多神仙和梦境,虽然艺术价值远非红楼梦可比,却也展示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水平和远大的思想抱负。
书中最出彩的是一位落魄书生唐敖的海外见闻,由此引发一系列故事。武则天时代的唐敖曾经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最后一次虽然高中了探花,却被言官举报他与叛贼徐敬业和骆宾王勾结,最后不得不心灰意冷,发誓不再进入仕途。
之后他与经常在海外做生意的大舅子一起出海散心,于是他们看见了很多千奇百怪的趣闻轶事,最后唐敖一心想成仙,武则天也江山易位,但其中很多波澜曲折的故事却耐人寻味。
很多人盼望着公平与和谐的太平世界,在古代老子曾经描述了他心中美好的世界: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在国外有乌托邦的思想:没有剥削压迫和贫富差距;国内也有桃花源的境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无论古今中外,追求美好生活都不能算是一种奢侈,而是发自内心的精神需要,只是制度和经济环境的限制,有些话只能变着花样说出口,有些话却要冒着杀头的风险,于是有智者,也有勇者,更多的是莽撞而下场很悲催的愚者!
经典读书心得12我十分喜欢看书:《我们爱科学》、《淘气包马小跳》、《小哥白尼》……都是我爱看的书。可是我最爱看的,还是《鲁滨逊漂流记》了。
《鲁滨逊漂流记》讲的是一位19岁的青年――鲁滨逊不听父命,一心想去海外冒险,3次差点丢掉性命。之后,他被冲上一座孤岛,开始了长达28年的冒险之旅。他先捕捉并驯养山羊来做肉食来源。靠种植大麦来做主食。他还养了只鹦鹉做伴。就这样生活了十几年。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了野人出没的痕迹,于是,他又造了一间隐蔽的房子,担担忧忧地过了几年。有一天,鲁滨逊出去打猎,救了一位逃跑的野人,因为那天是星期五,所以野人的名字就叫星期五。然后,鲁滨逊和星期五夺了一条大船,回到了礼貌社会。
我很喜欢《鲁滨逊漂流记》,因为它告诉了我一个道理:只要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做事就能成功。我也很喜欢鲁滨逊,因为他是一位冒险家、进取者、开拓者、行动者,我长大了也要像他一样,成为伟大的科学家。我更喜欢《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笛福说过的一句话:“害怕危险的心理,比害怕本身还要可怕一万倍
经典读书心得13《巴黎圣母院》一书是法国作家雨果著作的,法国巴黎圣母院这样一半就因为这本书。
这本书是中外名著榜中榜,是艺术上最完整,是最完美的小说,有人曾经评价它像一座雕塑那样的完美无缺。
看完这本书,书中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人见人爱的纯真美丽的姑娘爱丝梅拉达、三分像人七分像鬼而心地善良的卡西莫多,人面兽心阴险毒辣的宗教鹰犬弗罗洛……
书中的故事奇异非凡:选丑大王的狂欢节,奇迹丐帮的生活,聋人法官开庭制造冤案,行刑场上母女重逢,丐帮攻打圣母院……
读完这本书,我的眼前浮现出了那巍峨壮美,气势宏伟的巴黎圣母院,也觉得雨果在这本书里倾注了他对圣母院深厚无比的爱慕之情,仰慕之心。
我感慨巴黎圣母院中发生了那么多事,而它却像一位母亲一样保卫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民,难怪雨果那么喜欢圣母院。
从一个一个扣人心弦的小故事,我知道了很多道理,就像母亲是世界上的人。
以圣母院为中心,出现了一幕幕场面,就像圣母院墙上刻着的那两个神秘的希腊字:“命运”。
这部小说改变了圣母院的命运,使许多人去参观它,能有这么大的能力,这部小说真不愧是:“中外名著榜中榜啊!”。
经典读书心得14《爱的教育》这本书是一部流传世界各地的著作,它是以一个小孩的日记方式来写的,虽然每篇的篇幅不长,但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爱",一个多么闪亮,多么令人钟爱的字眼。人们追求爱,也希望能拥有爱,爱能使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美好。我们要完全的拥有它,就必须去充实它,让我们携手,共创出人世间最美好的爱。这本书里也正是想表达这一点。
在这本书里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卖炭者与绅士》还有《义快的行为》这两节,第一节写了一个父亲对他儿子诺琵斯的爱,诺琵斯骂培谛的父亲是个"叫花子",诺琵斯的父亲知道后,非要诺琵斯向培谛和他父亲道歉,虽然培谛的父亲一再拒绝,可诺琵斯的父亲还是坚持要让诺琵斯道歉,从这里可以知道,诺琵斯的父亲是一个多么正直的人啊,他用他的爱来熏陶他的儿子,让他的儿子也变成一个关心别人,不取笑他人的人。
第二节写的是一个墨盒砸到老师的事件,原因是克洛西被人欺辱,最后忍受不了了,就拿起墨盒向那些人扔去,没想到扔到了刚从门外进来的老师,最后卡隆要帮他顶罪,但老师知道不是他,让肇事者站起来,并没给他处罚,听他讲完事实后把那些人抓了起来,但卡隆跟老师说了些话,老师就不处罚他们了。这里就表现了卡隆他关心他人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并且得饶人过且饶人,这是难得的一种为人处事。
读到这里,我想在这个以经济利益为主的社会上,使同学之间自私自利,以我为主,嫉妒打击,怕得罪人,恶意竞争等不良作风日益生成,那种关爱他人的精神已经渐渐淡漠,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在学校家庭上学习这关爱他人,让自己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爱心来熏陶别人,让爱在人们心中永驻。
经典读书心得15“人”字非常简单,一撇一捺即为“人”,可是这一撇一捺立乎天下,要想做事,先学做人。《从小学做人》这本书中鼓励我们做一个善良且富有爱心的人。
我们应该做一个充满“爱”的人,向他人一个微笑、一个简单的动作或者是一句发自内心的问候,这些对我们并不难做到的“小事”,却可能帮助别人走出困境,犹如黑暗中的那一缕光明。
父母、老师对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都至关重要,也是我们生活中最为亲近的人,他们给予我们知识和爱,让我们茁壮的成长。所以我们更应该用真心爱父母,尊师长,敬老人。《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是呀,善良是人性中最温暖、最美丽也最让人感动的品质,善良就是遇到乞讨者,施舍点钱给他们、遇到老弱病残或者是孕妇时,我们能够主动地让座、遇到迷路的人,我们善意的为他指点方向。我相信,一切人与事都是相连的,在你给予他人方便的时候,自己也会受到益处。
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善良且富有爱心的人,“善良”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周围人的同时也温暖了自己。
三五班 刘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