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与教育》读后感

时间:2023-05-30 13:08:29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集合15篇)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集合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心与教育》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

寒假期间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立刻被他的深邃和激情所打动。我想,自己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震撼着我的心灵深处。这不是论文的长篇大论,不是讲席上的高声布道,而是充满着泪水与欢笑的文字。这样的文字是生活之树上最大的果,实践的枝头最美的花!

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时时反思自身,反思自己与李镇西师之间的差距,我们才能走出浅薄,走出自满,走近学生,走进教育。我还进一步感悟到:教师应该善于把握那稍纵即逝的教育良机,追求“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每个孩子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学习现状和接受能力肯定是不一样的,如同一棵棵小树苗,需要我们小心地呵护和扶持,方能茁壮成长。

在我眼里,一个教师“制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师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个教师,能够长期地像李镇西老师对待万同这样地对待一个学生,难!这份长达五十页的转化一个学生的教育手记,是我迄今为止见到过的最翔实最感人的后进生转化手记。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感动,不断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来对待万同这样的学生,来对待他身上的这些让人难以预料的反复?这么一问,羞愧无比!在万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转化一个差生到底有多难,更看到了一个教师的爱心、耐心、信心。万同的每一点变化,无论是朝哪个方向,都牵动着老师的心,而万同身上所体现出的反复,足以考验最有耐心的教师。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心中只有装满爱学生、爱事业的情感,才能闪现智慧的光芒,受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早上第一节是五一班的数学课,讲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课堂上,同学们都争先举手上台演板。这时,王斌大声喊到:“老师,叫我。”我说:“你看你不举手就大声说话,而且声音还那么大,你还是在练习本上做吧!”于是我叫了其他同学上台做了。我心想:王斌,刚上课时你还和别的同学偷说话不认真听讲,才点名批评过又大声喊叫,怎么会叫你上台做题。这时,同学们都在练习本上做题,只有王斌在乱动。我便走过去说:“王斌,把本子拿过来让老师检查一下。”他把本子递过来,果真写的字歪歪扭扭,没带单位名称,也没有答。我让他补上,他极不情愿地写上了。我心想:真是没救了。原来王斌是上学期从武术学校转来的,纪律、学习一直都不好,而且还经常欺负班里的同学,老师们一提他直摇头。随着下课的铃响,同学们的课堂作业都差不多写完了,我说:“可以自由下课了。”我刚跨出教室,王斌飞似的跑到我面前说:“老师,这次我的课堂作业如果没错,你给我得个优吧!”我还没来的及考虑回答,他便没了踪影。

下午我改作业时,打开王斌的本子,做了几次作业,没得过一次优。今天的作业又是拉拉抹抹,歪歪扭扭,怎么会得优呢?以前规定过:作业写的又干净又正确,才能得优。我又细细检查了一遍,真是全对了,虽然看起来很脏,但每个字显然是认真写了,比原来的作业有所进步。给王斌的作业打个什么成绩呢?我想:为了调动他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今后能好好学习,给他打一个“优”又何妨?于是我在他的作业本上郑重写了一个“优”字。

第二天,上课我一进教室。一眼看见王斌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脸上带着笑容。这一节,他纪律很好,发言也很积极。这件事,让我感触很多。我们应该给所谓的后进生创造一次机会,多替他们着想,了解他们的内心需要,满足他们的需求。例如:一次演板、作业得一个“优”等等,给他们一次机会,相信他们会努力做得更好。

《爱心与教育》让我明白了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有爱才有教育”。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不要吝啬自己动人的微笑,由衷的赞叹,热情的鼓励,真诚的帮助和无私的爱心,它们是哺育万物的阳光雨露,它们是滋补孩子们心灵的灵丹妙药。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2

读了《爱心与教育》这本书感受颇深。这本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的成名作、代表作。本书以手记的形式,叙述了李镇西老师教书育人的感人故事。书中所描述的李老师和学生间的一个个故事都体现了他为人师表的尽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对子女的爱。他对学生的爱是一种真正的爱。一般的老师是难以做到的,他对学生的爱,不但是爱优秀生,而且更爱差生。读完这本书我被李镇西老师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同时我又对于优秀生的培养和后进生的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首先,对于优秀生的培养应秉承这样的原则:不能只注重“优秀生”的学习分数,更不能 “一好遮百丑”,把他们其他方面的优点也有意无意地夸大了。虽然这样的学生的确在学习、课堂表现、作业书写等方面表现得让人喜悦,但在他们身上同样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比如不爱劳动、自高自大不懂得爱别人、不尊敬师长、耐挫折能力弱等,甚至在个别孩子身上存在人格缺陷,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却被教育者忽视了。这让我想起班上的铭,他是一个学习特棒的学生,他的学习从不让人操心,作业优秀,学习优秀只要与学习有关的方面他都非常地棒。我很喜欢他。可慢慢地我发现他做错事情时,老师批评他,他总不能虚心接受,不是斜眼看老师,就是坐在那里生闷气,而且还有抵触心理。我开始仔细观察这个学生,我发现:每次下课,他总是独自一人在操场上玩或在教室里坐着。偶尔与同学们在一起时,总不超过3分钟就不欢而散。之后我找到个别学生谈心,随心问问同学们对于铭这个孩子的看法,很多孩子都反映,铭比较自大,从不帮助同学们,同学们与他借东西也总是不借,常此下来,他的朋友就越来越少,性格也比较孤僻。针对这一情况,我找到铭单独进行谈话,让他明白如何与大家相处,如何让自己更受大家的喜欢。同时,我又利用班会课对大家进行了有关这方面的主题班会教育。通过这次班会教育我发现班上的很多优等生开始收敛自己的行为,开始学会与同学们好好相处,也能正确对待对待自己身上的问题,并能接受老师及同学们的批评啦。读了这本书后,我更加坚定自己的想法,我相信唯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优生更优秀。

其次,对于后进生的教育则应用民主的管理和浓浓的师爱去双管齐下,借用李老师的一句话:“后进生”教育要民主,用心灵赢心灵。爱,是教育的前提;但是,对“后进生”来说,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师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师真诚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当我们自然而然地走进“后进生”的心灵,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李老师要工作中也正是这样去做的,如在对待“万同”的教育问题中,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李老师的“ ……此处隐藏16190个字……,为这个愿望而不懈努力。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4

想必大家已读过这本书,但对于我而言这是第一次阅读他的书籍。说起读教育专著,说实在的对于我从教15个年头,还真是头一次这么认真仔细的阅读完一篇以手记形式的教育著作。这是一本记载老师用爱心教育学生,取得巨大教育成功的故事。李镇西老师的教育事迹震撼了每一个读者的心灵。尤其像我这样有着十多年的教育生涯的教师,他的教育行为及教育观都深深刺痛我心灵深处。让我反观十多年来,在教育教学历程里,是否有像他那样衷爱着孩子的一颗心。在他眼里一位好老师的基本条件就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更应该是乐于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然而,我边读变思索着,并反观自己与李镇西老师之间的差距,让我从李老师诸多和学生感情故事中吸取精华,走出自满,走进学生,走进教育!

读过李镇西老师手记一“爱心与童心”随想后,其实,我们就必须像李镇西老师所说的,“爱学生,就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在之前的教育教学中我也这样尝试过,确实效果是很好,但是与学生做朋友这个“度”要把握好,这是我在与学生一向所坚持的地方。就这个“度”而言,我在刚参加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就有老教师对我说过,“小学生对新来的老师很是陌生,你可在他们面前先树立威信,和他们交流时要把握好这个尺度”。这样一来不是走进学生,而是疏远学生,就谈不上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在还有,学生平时愿意亲近我或主动与我交流的学生我都能像朋友一样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但作为一名体育老师而言,面对的只是一周3—4节体育课,跟他们交流的时间其实并不多,在我们眼里与学生眼里,我不并不是他们的班主任老师,因此没能像班主任老师做到像学生父母那样关怀与关爱。看完李镇西老师与学生这种心与心的交流之后,我想那些都是我们的误区。一直以来,我认为“严”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句俗话说得好:“严是爱,松是害。”所以,在我的课堂中,我决不允许学生有丝毫的怠慢,哪怕是学生队伍不整齐,我都认为这是不好的表现,总拿小学生和军人那种飒爽英姿队列相提并论。看了李镇西老师的“童心是师爱的源泉”,才唤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灭的童心。我才真正认识到那是因为我缺少一份童心。一直以来,我一贯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学生,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希望他们变成我想象中的学生 “小大人”,个个成为懂事、听话、尊敬老师、孝敬父母、多学习少玩的完美类型。

然而在我心里的期盼是这样,可事实上学生不能全都成为完美类型,我也知道这样的想法绝对是错误的。怎样才能像李镇西老师那样与学生走近呢?作为像我们这些不是教语文、数学、英语的杂科老师来说,这也是困惑了那么多年,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方式方法来解决教学问题。其实我也想过多种办法来改变我与学生相处的方式方法,但因为总以我不是他们的班主任为由没有能很好的执行我给他们订的约定。我并不知道学生他们是怎么看待我的,前提是我与他们交流的甚少,其中一些细微的事情我观察不到,可能我所做的还不够,其首先就是要改掉我心中根生地固这种想法(想象中的“小大人”),有些事情不是只有班主任老师才能做得来,正如李镇西老师做的那样,以朋友的身份、导师的身份等,去关怀与关爱学生,用一颗童心去与他们交流。我想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不难了,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不只是班主任的专利,如果我们科任老师也同样做到的话,学生会是很幸福很快乐的,我的课堂是很活跃的,想必自然我的教学也会得到学生的认可。

就这一点,我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实践,我会去收获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硕果,并分享在学习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15

用一双“文学的耳朵”随时倾听“花开的声音”。

有幸买到了李镇西老师写的《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细细捧读,书中所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深深地感动了我,更为李镇西老师那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所折服。就这样,在陶醉中、感叹中,带着自己的心去读,带着自己的梦去读,带着自己的实践去读,带着自己的思考去读。当我静静地阅读他的一个个小故事时,像走入了他的班级,跟他一起经历了那一桩桩平凡但又耐人寻味的事情。 读完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 内心的感受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震撼”。只有一个真实的人才能够写出那么一本真实的书。

“爱心”充满了李镇西老师《爱心与教育》这本书的每一个角落,我被他的爱心所震憾;被他用全身心的爱心投入到教育事业所震撼;被他的一幕幕真实的、感人的故事所震撼;为他的所教的学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让我深深体会到“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就如李老师在书中所说的“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对学生充满真挚的情感,无疑会使学生亲近我们并乐意接受我们的教育,但仅此于此是远远不够的。爱的教育,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在感受到老师无私的爱后,再把这种爱自觉地传播给周围的人,进而爱我们的社会,爱我们的民族,爱我们的国家”。

书中记录了李老师对“逆境”学生的关怀,对“后进”学生的转化,对“优秀”学生的培养,对“心理”教育的尝试,对“有效”德育的探索,对“班干部”的选举培养,对“青春期”教育的重视,对“民族教育”的宣扬,难得可贵的是书中披露了他曾经失败的教育案例。他提倡“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他认为爱的教育不是一种教育,而是一种生活,一种常态的生活;爱的教育要从细节处入手----如学生生日亲自送上一本书,一张贺卡等等。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的成长之路;更像一位引路人,引领我们走出教育的误区。这本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

书里面的故事都渗透着李老师的汗水,我能够感受到他是如何与他的学生一起努力去把班级搞得有声有色的。托尔斯泰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常被别人关心、爱护,就能学会用自己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别人”,“我们应该扩大内心的爱”。所以我们当老师的一定不能让自己的爱打折,在学生最需要关心爱护的时候充分体现自己的爱心和善举,“投桃报李”不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老话吗?相信学生也会用同样的爱心和善举来回报这个世界的。

李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朴实无华,很多崭新的教育理念,深刻的人生哲理蕴含在一个个平凡真实感人的小故事里面。他不是为写书而写书,他是想通过自己的书籍来宣扬和传播新文化,新教育,新理念,写的是中国教育这本大书;他也不是在用笔写书,他是在用心写书,用情感写书,用人格写书,写的是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人”字。

我喜欢随意的生活,尽管我工作的也踏实认真。但读完李老师的书后让我明白“随意或许是一种美丽,而执著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反思过去的“随意”与“从容”,越来越觉得我的随意是低层次的,我的从容包含着更多的惰性。教书育人,说的容易做的难,李镇西做到了,我呢?我们呢? 所有读过这本书的同行,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李镇西老师出发,传送这份珍贵的薪火,走向真正的教育,充满爱心、民主、真诚、人性的教育。

《《爱心与教育》读后感(集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