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

时间:2023-05-06 10:20:44
瓦尔登湖读后感(集合15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集合1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瓦尔登湖读后感1

还记得第一次读《瓦尔登湖》是在初中,那时候只是读了这本书的一章节便无可救药的被吸引了。他的文字似乎有种独立于世的清醇香气,散发着清新自然的气息,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大自然的崇敬和热爱。书中的景物描述很美很纯粹,让人心驰神往。想必这个人跟别人很不相同吧。果然,当教师介绍《瓦尔登湖》的作者时印证了我的猜测,梭罗,真的很不一般。梭罗(1817—1862),美国作家,思想家,自然主义者。他曾任教师,从事过各种体力劳动,他的著作都是根据他在大自然中的体验完成的。《瓦尔登湖》记录了他于1854至1847年在康科德附近的瓦尔登湖畔度过的一段隐居生活。在他的笔下,自然,人以及超验主义梦想交汇融合,浑然一体。他是19世纪超验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梭罗的文章简练有力,朴实自然,富有思想资料,在美国19世纪的散文中独树一帜。他的思想对英国工党、印度的甘地与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等人都有很大影响。他毕业于著名的哈佛大学,可是没有选择经商发财或者从政成为明星,而是平静的选择了瓦尔登湖,选择了心灵的自由和闲适。他搭起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过着十分简谱、原始的生活。我们不难注意到,梭罗在创作《瓦尔登湖》的时候正是19世纪中叶,那时正是资本主义的飞速发展时期,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作者竟能冒天下之大不韪,这样特立独行,怀着一颗质朴纯真之心踏上了这样一段非同寻常的旅程,这种勇气和魄力令人无比钦佩,而在梭罗心中能存有这样的不带有一丝一毫受世俗之气污染的纯净思想更是让我肃然!这澄明的思想如同一阵清新长风掠过所有读过此书之人的心际,不禁让人为之精神一振,他要让人们明白在这个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质生活外还有另外一种生活,就是能够带来无比欢乐的简朴生活!

如今再读梭罗的《瓦尔登湖》,再一次感受到了初读时的心动,我独自一人,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捧着它,像是在寻找生命最本真的意义。

《瓦尔登湖》以春天开始,经历了夏天,秋天和冬天。又以春天结束,这正是一个生命的轮回,终点又是起点,生命开始复苏。这本书分为经济篇,补充诗篇,穷困的托词,我生活的地方;我为何生活,阅读,声音,寂寞,访客,种豆,村子,湖,贝克田庄,更高的规律,禽兽为邻,室内的取暖,旧居民:冬天的访客,冬天的禽兽,冬天的湖,春天,结束语,一共二十个章节。书的开篇中就提到:“当我写后面那些篇页,或者后面那一大堆文字的时候,我是在孤独的生活着。”孤独一人时,更容易思考,更容易体味生存的意义。书中不止一次的探讨到寂寞孤独。“大部分时间内,我觉得寂寞是有益于健康的。有了伴儿,即使是最好的伴儿,不久也要厌倦,弄得很糟糕。我爱孤独。我没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还有“我并不比湖中高声大笑的潜水鸟更孤独,我并不比瓦尔登湖更寂寞。我倒要问问这孤独的湖有谁作伴?然而在它的蔚蓝的水波上,却有着不是蓝色的魔鬼,而是蓝色的天使呢。太阳是寂寞的,除非乌云满天,有时候就好像有两个太阳,但那一个是假的。上帝是孤独的,——可是魔鬼就绝不孤独;他看到许多伙伴;他是要结成帮的。我并不比一朵毛蕊花或牧场上的一朵蒲公英寂寞,我不比一张豆叶,一枝酢酱草,或一只马蝇,或一

只大黄蜂更孤独。我不比密尔溪,或一只风信鸡,或北极星,或南风更寂寞,我不比四月的雨或正月的溶雪,或新屋中的第一只蜘蛛更孤独。”也许仅有将自我置身于寂寞的梭罗才有权利去谈论寂寞的滋味和益处。梭罗的《瓦尔登湖》看上去是分离的一篇一篇,每篇里又琐碎的讲了许多生活的细节、感悟。可是实际上这些琐碎在一齐才构成了完整的生活。它们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阅读、禽兽、湖、冬天、春天、室内取暖、种植等等。第一篇,经济篇,我从没看到过关于经济的文字能够写成这样的诗意和哲理。很奇怪的是,虽然作者的思想和时代相悖,但文字读来并没有半分消极和孤独,有的只是作者不断向上的不屈精神和勇气,以及那种自给自足的安静从容和坦然。将眼光收回来,当今社会里的人们,似乎在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世界中迷失了。穷尽他们的一生去追逐身外之物,钱财。殊不知生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他们不停的用钱财的累积的多少来区别、彰显自我的身份。他们用极尽奢华的物品来装饰他们的房屋和外表。殊不知劳力士和几块钱的电子手表是一个用途,价钱的悬殊却改变不了本质的用途。那又有什么意义呢。人们在对物质的无限追求中渐渐遗失了自我最初的梦想,放弃了对简单生活的追求,对心灵丰富的向往。

瓦尔登湖读后感2

眼前呈现的是一片蓝色的湖面,微微的碧波,荡漾在群峰脚下,黛蓝的远山,静穆在蔚蓝的天空下,一切都展示着无限的静美与悠远。

晨光中,薄雾尚未散尽,湖面上仍飘着几许寒烟,诱人的蓝,让这片湖光山色平添了一脉柔情,遥望那隐约的山色,缥缈如在幻境,凝视那纯净的涟漪,神秘得像童话里的湖泊。好醉人啊!应对着这片静逸的风景,我感到了一丝犹疑。难道时光又回到到了上个世纪?我是否已进入到一个梦中世界?

这宁静的湖面于我来讲是陌生的,但在我心中,却又感到了似曾相识。是不是因为我读过的诗画,让我产生了一种身历其境的错觉?是不是因为我喜欢的旋律,让我梦想中的意境变成了现实?也许都是吧,也许都不是。不去想太多了,毕竟我已来到了这向往已久的秀丽湖畔。

雨后的静湖,清新、妩媚,极目所见,山蓝,水蓝,天蓝,一切都是我所喜爱的蓝色,我想,我是选对了放飞遐想的地方。

去找一条小船吧,尽情地到蓝色湖波中去荡漾,很遗憾,湖中没有船。也许不必有船,我沿着湖畔草径,轻轻来到了湖边,缓缓踏进湖波中,水不深,我感到有一片莹静的蓝色在荡漾,是潋滟的湖水在荡漾,是湖畔的丛林在荡漾,是群峰的倒影在荡漾,甚至,那云天也像是静谧的湖面,悠悠地飘动着天鹅绒似的淡蓝。自然,随之荡漾的,还有我心中的遐思。

恍惚间,觉得自我是‘一条柔波里的水草,油油地在水底招摇,’感觉中,仿佛我正在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我没有放歌,我更愿意沉浸在这幽寂的蓝色世界里,我愿静守着这一片美丽的山水,静怡着这一刻完美的时光。

我想起了十九世纪美国作家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当年他独居在瓦尔登湖畔的时候,或许,在更多时光中,他也是这样的吧?静静站在碧波荡漾的瓦尔登湖畔,让自我的思想随蓝天白云自由地飞扬。

梭罗是一位个性鲜明的梦想主义者,他对孤寂的追求是常人难以理解的。我读过他写的一段文字;“我追求孤寂。在我的一生中不会有比孤寂更让我倾情的朋友了,”我想,仅有读懂了梭罗文字中的含义,我们才能够理解,他选择在瓦尔登湖畔孤独生活 ……此处隐藏21784个字……择,我们才能够感受,他在瓦尔登湖畔所收获的内心愉悦和精神升华。

我相信,梭罗并不寂寞,读他的《瓦尔登湖》,哪里有寂寞的痛苦?哪里有孤独的伤感?我们能感受到的;是湖畔草坡上的绿茵与野花在为他荡漾初春的芬芳,是湖光水色里的游鱼和涟漪在为他荡漾盛夏的烂熳,是长空中的晓风和野雁在为他荡漾高爽的秋色,是环湖岸边的白杨与青松在为他荡漾隆冬的夜籁。

我羡慕,孤寂耕读在瓦尔登湖畔的梭罗是幸运的,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他能够远离世俗的纷扰,独守内心的一份纯静,当一些人把自己无奈地囚禁在扭曲本性,追逐名利的彷徨之中时,梭罗却能够在淡泊的耕读生活中,拥有无限绚丽的湖泊、树林、阳光、星辉。他可以自由划着独木舟,轻轻荡漾在瓦尔登湖上沉思;他可以欣然伫立在原野上,静听飞雁赞美朝阳的歌唱;夕照下,他尽情欣赏晚霞的绚烂,月色中,他纵情遨游神秘的太空。

我敬佩,梭罗是睿智的,因为他拥有幽静深远的瓦尔登湖,那静谧的湖面恰如一面明净的镜子,启发着梭罗不断升华他的人生哲学、政治信仰、和道德价值观。是否可以这样说?正因为甘于寂寞的梭罗,在寂静的瓦尔登湖畔找到了共鸣点,所以他的哲思与情怀才得到了全面的启发和提升;正因为瓦尔登湖畔静渊深邃的氛围,才能够时刻清醒着梭罗的灵想、启迪着梭罗的睿智,从而铸就了他卓然超群并屹立在美国思想与文学史上的辉煌。

我希望,我的假设是真,那么,我眼前这片微波荡漾的蓝色静湖,就该是我心中的瓦尔登湖吧。是的,就像梭罗那样,我也需要寻找一个宁静的地方,在静穆中深刻反思自己走过的人生历程。我应该扪心自问;在浮躁的现实生活里,我失去人生方向了吗?在世俗杂念的影响下,我失去纯真童心了吗?在激烈的商界竞争中,我是否变得了唯利是图?在无数次直面背信弃义的事例后,我是否也蜕变成冷酷自私的代表?就让我坦诚地面对着这片蓝色的静湖,彻底涤荡一下自己的灵魂吧。

我想,既然十九世纪的梭罗能够在肃静的瓦尔登湖畔,实现他思想与情操的升华。那么,在我的瓦尔登湖畔,我是否也可以开始我人生历程中又一个崭新的时期?相信这片静美的蓝色之湖,已给了我明确的答案。 是的,其实当我静思在蓝色湖畔的时候,我生命中又一个新的起点就已经悄然开始。

瓦尔登湖读后感15

习惯了当前钢铁丛林中的生活之后,在接触了更贴近自然的生活后,人的心境在这样的情景后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有时候会思考人在世界中是什么样的存在,自然又是怎样的存在。

在阅读了《瓦尔登湖》后,不禁让我思考了以往在意却又逐渐忽略的问题。书的开头讲述了作者在经历了大学在城市的繁华生活中选择回到了乡村,重要的是他选择的不是从城市这个团体而归属到乡村的这个团体,不单单是从一个归属转移到另一个归属,他选择的是在远离乡村的两英里外的瓦尔登湖自我建造的木屋中生活,而他的生活也更多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生活。强调故事的环境的原因也正是表达作者并不是转换生活方式从繁到简的过程,更多的是作者归属自然,感受自然的生活方式,仅有身处在自然中,才能感受到之前被遮蔽的眼睛变得明亮了。

在书中,人并不是生活在城市就是被束缚的,在乡村就是自由的。梭罗以他明亮的眼睛看着各个环境生活的人们,人并不是由环境界定他们的思想的,很多人总是被束缚着,束缚在他们的生活,束缚在他们的土地以及他们拥有的,活着的人们变成了生活的奴隶,他用南北奴隶监工的方式比喻了这样的现象,所以他在探索者生活的意义。

人的生活,人的一生不是命运,不要抱怨造化弄人,一切的一切都是自我慢慢累积下来的乱起八遭的事,所以人要会使用它们,而不是给自我打造一副镣铐,锁住自我。

1847年梭罗离开了他独居的小木屋,结束了他离群索居的生活,回到了乡村,他不是背离了自然,梭罗就像是一个研究生活的科学家,在不一样的环境中研究着,当他从小木屋搬到了乡村后他对人与自然有了更多的感触。

湖边的生活中,他遇到了一个猎人,猎人追捕着他的猎物,带着他的猎犬。虽然猎人不总是能抓到猎物,可是他仿佛在享受这个追捕的过程。就像书中所说,虽然狐狸很狡猾,躲过了多次追捕,可是狐狸不总是幸运的,最终它也死在了猎人的枪下猎犬的牙下。在这部分的文中有着很多描述了自然生物与人类的语言,这些动物和猎人就像是自然与人一般,而人与自然只是单纯的使用与被使用的关系吗?在书中有着隐隐的思考与启示。

我想梭罗之所以会对自然这么情有独钟,也是因为他是从城市搬迁到了乡村的偏僻之处,冬天的湖面结了冰,虽然在旁人眼中是那么平常,他觉得这是一种美丽。在梦中他听见有人在询问他一些问题,他想回答却不能回答,在早晨来临的时候,他看见了自然,这早晨的景象就像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展此刻他的面前,梦中的人并没有提问,他也并没有回答,而在太阳升起的那瞬间,他明白了答案。

从这本书中我收获了许多,虽然这本书都只是在讨论着作者生活中的一些事,可是思考中能得到很多的思想。作者一向在思考着人与生活,人与自然的问题,我们以前也有在思考只是逐渐的忘却了这些问题,仅有到坏的结果发生的时候才会去反思为什么当时并没有去思考如何去解决。

人总算被束缚着,被有形的或无形得镣铐束缚着,我们得到的真的仅仅是生活给的奖励吗?还有这无形的职责,所以我们的生活并不只是为了自我而活,并不是不顾一切的去研究自我,所说的不顾一切不是指你应当放弃自我的梦想生活而去配合他人,只是你在获得的同时会失去,就像书中所说的,继承了农场则意味着你被农村束缚着,所以你在享受这生活的一切的同时也要去思考什么是你该做的什么是你不该做的。我说这些的意义在于我想说,人不能以所谓的追逐自我想要的生活就去放纵自我,要做好自我应当做的事,远离那些让你堕落的东西,新闻中出现的吸毒者开始越来越多的呈现了年轻化,人们不明白他们在追逐着什么,所以他们放逐自我放纵自我,用那虚假的欢乐麻痹自我,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我们要做到基本的东西,至少要明白毒品根本不能给我们任何东西却能毁掉一切。

在经历了城市与乡村的生活比较后,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在城市中开始逐渐感觉不到了,人类在提高的同时在使用着自然给予的恩惠,却有恃无恐的使用着,仿佛这是理所当然的。我想我们需要反思一些我们对于自然所做的事,就像之前提到的猎人与猎物,我们作为猎人只是在享受着追捕的过程,我们只是在享受着使用自然方便生活的过程,却从没根本的想过自然与我们的关系,我们的发展不应当以自然的破话作为资本,我们更不该以破坏自然为炫耀的资本,虽然自然无形,却与我们息息相关。我不认为地球会被人类毁灭,人类最多只能做到破坏自然,却毁不了地球,而这样下去毁灭的最终也是我们自我,我们保护自然的同时也是保护自我。我们也该停下手头的事,只是偶尔也好,去感受下自然的美丽,感受最初作为地球一份子的感受,不是被眼前的烟雾所遮蔽,擦亮双眼你就能看到更多。

所以我们要有健康的生活,要避开那些让人沉迷的毒品,它不能给你真正的生活,只能给你一时的放纵和被破坏的生活。我们要有着与自然共存的意识,不是单方面的去破坏它们,人与自然本来就应当是平衡共存的,这一切都需要我们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做起,从小事做起,建设生态礼貌,建设美丽的生活和世界。

《瓦尔登湖读后感(集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