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

时间:2023-05-03 21:32:53
道德经读后感集锦15篇

道德经读后感集锦1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道德经读后感1

道德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关于道德问题前人有很多思考,下面我想谈谈自己对道德问题的一点感悟。

道德与本性

关于道德与本性,先秦时代就有三种不同的论断: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以及告子的性不善不恶论。探究这三种观点的不同主要是在于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这三种观点都有片面性,但也有可取之处。

我以为论本性无分善恶,同情、怜悯、嫉妒、残暴等等都包含于人性之中,只是有些本性更容易导向善的方面而有些却很难。所以,道德的形成要有一个导向善的助力,这个助力就是教育。

道德与教育

原始氏族社会是否存在着道德的意识?这个问题是复杂的,氏族社会的基础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而原始社会是以群居为生存形态。氏族社会的首领是德律的一种权威,原始人无鉴别的能力,有一种群体从众的心理,这正是道德的一种强制性。而这种强制性的接受会使人在道德权威的阴影下形成一种固守旧俗的状态。

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教育,教育程度越高对道德的重视程度越高,对道德的认识更清楚,向上的善念也会越多,从而产生与时俱进的新道德。

道德的内在精神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对于道德的界定也不同,所以把风俗、习惯或是外在因素作为判断道德的标准是不确切的。虽然道德的外在充满不确定因素,但道德内在的原理与精神是确定的,即道德要适应时代环境,道德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利。

情绪是推动个人道德发展的动力。孔子曾说过:“克己复礼”,克己实则是对自我情绪的一种节制,但这种节制并不等于完全的压抑与消灭情绪,而是要把坏情绪转化为好的情绪。

情绪也分为个人情绪与社会情绪,在群体压力下个人情绪可能会受到社会情绪的影响,如果完全放弃个人情绪而遵从社会情绪,那么社会就不会发展。正如杜威说的:“文明进化的历史是特立独行之英雄的历史。”

过度的私心和欲望是道德发展的阻力。

每个人都有私心和欲望,过度的自私和欲求会破坏道德的发展,但适当的私心与欲望是道德发展的动力。比如你现在帮助一个人,表面上是出于你对她的同情,其实潜意识里你是有私心的,如果当自己陷入困境的时候,希望受自己帮助的人也会给予同样帮助,这是一种互助的私心。

道德经读后感2

今天终于把道德经读了100遍,终于摆脱了被债主催的感觉。让我们尽全力写一篇博客。

但是刚看的时候看多了晕倒了;越读越经文,感觉每天的失落。被古老师逼着写博客让我想起了读研时的趣事。

当时我们戏剧专业一共3个导师,每个导师有1~2个研究生,一共4个人。所以所有的课都直接去老师家。有时候上课讨论名剧的课文,有时候老师放CD。看碟片当然很开心。没想到,老师拿遥控器的时候,愣了一下。“我们来分析一下这段!”顿时懵了。毕竟看碟的时候,看剧是感性的,需要的是共鸣效果;突然大脑要切换到理论分析和逻辑思维,处于空白状态,就要搜索大脑的每一个角落去回忆可用的情节,寻找可用的理论框架。再看完碟片,感觉有点抖索。我时不时用眼角看看老师要不要拿遥控器。我看剧的时候也尝试调动一些脑细胞做一些分析,但是后者基本上很难做到。老师停顿的时候,我们四个人总是不知所措,不喜欢看。

读《道德经》写博也很难。读圣经的时候,随着次数的增加,越来越像小和尚念经一样漫不经心。按照照顾老师的理论,不需要动脑,总结事情写博一定要动脑。当你在两者之间切换时,你会情不自禁地感到失落。

我们挤一点“牙膏”:

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因为我们的身体和生活条件在“不断增加”,我们的精力会更多甚至完全投入到外在的东西上,比如“为了学习”,比如追求名利。在那个阶段,我们满怀雄心壮志,意气风发,痛斥方遒,相信人定胜天,相信人定胜天,相信“我能行”。但是当我们的身体、事业、生活的其他方面都在慢慢衰退,也就是“日薄西山”的时候,大家就会转向内心,也就是“求道”。具体的道虽然多种多样,但可能是儒、道、佛、基督、心理学、瑜伽、其他灵魂的鸡汤,也可能是大法。看到我不行,人的终结就是神的开始,道的开始。

道德经读后感3

老子《道德经》是一部灰常好的中华瑰宝,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还记得小时候跟着他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时候还不知道这是出自何处,更别说是什么意思了。时过几载,再次看这部道家代表巨作,虽然还是不能完全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自己的感想。

《道德经》提倡清心寡欲、无为而治。 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我想我们更应该从老子的《道德经》里面找到自己的人生准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 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责任,就是“有作为”。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道德经》可谓言简意赅,一字千金,字字扣人心弦,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见老子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来的写作技巧及惨绝人环的创新能力。实是佩服佩服!再加上一些经典事例,点睛之笔,妙笔生花,意境深远,照应前文,升华主题,把作者自己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无限感动和惆怅,有浑然天成之感,实乃文章中之极品,古文中之绝笔!

道德经读后感4

刚读完《道德经》,我从中遭到很多启迪。作者老子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这本书是老子的乱世之道和人生哲学,而非我原以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读了20多页,但是由于领悟力有限,通读全书,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变去。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无论在哪一 ……此处隐藏6335个字……着喊我的名字……徐嘉88分!我的心一下子跳到了嗓子眼儿,吓得目瞪口呆!我蒙了!这时,我感到老子爷爷贴着我的耳朵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我顿时明白了:要从头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

从那以后,我刻苦地学好每一门功课,认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三年多下来,我取得了累累硕果:我年年都被评为校、区三好学生,在学校、区、市和全国共得了四十多个奖项和证书,其中有作文全国一等和二等奖,英语青岛市金奖,DV市一等奖,钢琴市银奖并考出了八级……我打心眼儿里感谢老子爷爷!感谢《老子道德经》!是他老人家领着我,是道德经抚育着我,走过了一年又一年,使我懂得了很多很多……使我变得知书达理,心胸开阔,聪慧坚强!

我多么想天天拉着老子爷爷的手,骑着青牛,背诵着他的经典著作,和亿万个“国学热”们一直走啊走,攀啊攀,登上光辉的顶点……

道德经读后感13

韩恒恒;在这个微信和QQ连接你我的时代,每个人的朋友圈可能都有网名为“好的像水一样”的朋友,或者是个人签名上写着“圣人之道不争,夫之不争,天下不争”和“知止可以平安,夫之不盈,所以可以新组建”的同事。这一盛况显示了老子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巨大影响。两千多年前,百家争鸣,提出了自己的治国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时至今日,这些理念依然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老子说“水若善,水对万物无不良”,核心点是利生利民,而忽略名利权势。老子说:“天道利而不害贤者之道,为之奋斗。如果不违法,那就是什么都不做。老子还说:“拿世界无所事事是不够的,拿世界有所作为也是不够的。”管理者不应该违法闹事。如果管理者经常胆大妄为,不断制造事端来彰显自己的权力,企业就很难管理。老子说:“无为而治。”管理者要顺应自然规律,实事求是地寻求切实可行的方法,这样就不会有治愈的方法。

“文道勤中士和他干的”。老子还强调,抓法可以用来指导实践,而不是光说不练。

对于企业来说,产品质量是开拓市场的关键因素之一。比如,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不懈努力,克服了汽车覆盖件个性化需求多、汽车覆盖件更新周期短、汽车覆盖件表面要求极高、生产难度大、汽车生产线自动化、钢板质量稳定性要求极高、汽车生产流程长、技术难点多、读书笔记集成度高等五大核心难点。现在作为国内主流的汽车面板供应商,逐渐开拓了市场,获得了更多的用户群体,赢得了更好的口碑。在公司生产线和冷轧产品的升级过程中,我们建立了相对完整的设备体系,以推进设备精益管理为重点,通过加强基础管理和专业培训,实现了设备由修到控、由修到管的转变,保证了设备的稳定和精益运行,为硅钢、家电板、汽车外板等高端产品的质量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白天无所事事,难以入眠!如果不能在工作中贡献自己的力量,那就是空虚痛苦。我们遵循规律,实事求是,克服困难,创新,创造效率。有工作就有责任,有责任就要承担。“无为”是指导我们工作的方式,“无为”是鞭策我们实现目标。

道德经读后感14

在如今这个喧闹的社会,一切都是那么的瞬息万变。比起像大众一样的随波逐流,我更愿意在一个惬意而又安静的下午,喝着亲手沏的茶,手捧着一本《道德经》,去感受古人那时隔千年的智慧。

我很庆幸自己是一名中国人,出生在这么一个有底蕴的文明古国,这意味着我有更多的传统文化可以去感受,有更多的文化精华可以去吸收,有更多的历史可以去领略。读书无疑是一种感受历史和文化的好途径。

比起现当代的这些科幻大作,以及互联网上如此众多的小说,我更倾心于古典文学。毕竟那才是真正有营养的作品。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难免使人们的心变浮躁了,于是人们无法静下心来去吸收那沉淀的文化,反而热衷于一些不切实际的科幻网络小说。可是我们青少年不能随波逐流,我们应该先了解自己的文化,然后才能干出一番新的事业。

有一段时间,我也沉沦了,开始盲目追求一些没有内涵的书。直到那次去新华书店,首先映入我眼帘的便是那本厚厚的《道德经》,我轻轻拿起它,便不想再放手,从此,我便沉浸在智慧的海洋里。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在对话。”可这本书在我的生命里起到的是引路人的作用,读着它时,仿佛时间静止了,一段慢节奏的时光便产生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深的影响,不仅是因为书中的智慧,还有那智慧带给我的心理的变化。以前的我,也许太年轻了,敢想敢做,没有目的地横冲直撞,结局总是头破血流。现在,我依然带着年轻的激情,依然是敢想敢做,但不同的是,我已懂得了什么叫脚踏实地,懂得了一步一个脚印,而不是一步登天。

梦想,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还是太远了,远得连在梦里都看得不真切。可人的一生,不就是不断地朝着梦想前进吗?在这条路上,难免会孤独寂寞,难免会浮躁,我们应该找到那个照亮梦想道路的指明灯,让它指引着你,不断前进,一步一步地,执着地前进。所幸的是,我已经找到了,那就是蕴含着千年智慧、为我及时照亮远方的经典著作——《道德经》。

时隔千年的智慧,令我感动。我很庆幸有这么一本书,在我的成长中及时的出现,为我照亮通向梦想的道路。我相信它会一直陪着我,直到我到达那个梦寐以求的理想的彼岸!

道德经读后感15

孟子曰:性本善,荀子曰:性本恶。自古以来,善恶之辩就已存在。人们对于美善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对于美善的追究却从未停歇。《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在老子的眼里,水泽被万物,却不与谁争,即为上善。这种大善似有一种奉献自己成全他人的意味,就如同落红化作春泥护花,春雪化为甘露滋养大地一般。这种至高境界的善,不仅仅只是道家的追求,佛家的普度众生以及儒家的仁爱都是在向这种至善无限靠近。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里讲到: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意思是,圣人经常救赎他人,因此没有人会被抛弃;圣人常常珍爱万物,因此没有什么东西会被浪费。渡人是一种善,就好像伯乐一样,能在众多的马中挑出千里马,使它的才美外显,不至于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爱物也是一种善,这种善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久远的古代,我们的祖先便与自然达成一种天然的默契。春种,秋收,冬藏,狩猎时不捕怀着幼崽的母兽和幼兽,捕鱼时也不用细小网眼的渔网,人们懂得与自然保持平衡。而工业革命至今,人们对于自然地索取有增无减,甚至涸泽而渔不顾后果。最后招致大自然对人类这种无度掠夺和破坏的惩罚,雾霾、沙尘暴、极端天气等无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如果我们能够早点明白《道德经》中蕴藏着的善物之善,那么也许有许多的动物还存在于地球上而不是博物馆中。

老子还在《道德经》中写道:与善仁,言善信,夫唯不争,故无尤。这里的善,是一种智慧的处世之道。与人相处,要本着与人为善态度,说话时要真诚诚信,遵守诺言。夫子有言“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可远怨矣。”即对待自己要严格要求,对待别人则要宽容。这样我们之间才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善有至善但无大小,奉献社会热衷公益为善;尊老爱幼,与人为善是善;爱护花草,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是善。当小善积累如潺潺溪流,再汇入江海,那么我们所追求的上善一定也会隐于此间。

《道德经读后感集锦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