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外实习的总结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一份总结吧。我们该怎么写总结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野外实习的总结,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野外实习的总结1药用植物学是中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药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①该课程的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实验教学、野外实习三个部分,野外实习往往安排在前两个环节完成之后。我校从上世纪70年代建立中药学专业之初,即开始该课程野外实习,摸索出一套比较成熟的实施模式,其具体实施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1 野外实习基地的选择
实习基地的选择是关系野外实习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合适的实习基地可保障和提高野外实习质量,因此基地的选择尤为关键,可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选择交通设施便利、人为干扰影响较少、基础资料充实、自然环境优美、药用植物资源蕴藏量大种类丰富、②便于灵活安排实习路线、具有大规模接待能力的地点。我校曾经先后在湖北神农架、咸宁九宫山、武汉植物园、江西庐山等地进行药用植物的野外实习,依据以上原则我校最终将庐山作为实习基地。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境内,北临长江,南靠鄱阳湖,药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共有野生和栽培药用植物242科803属1859种,其中野生的维管植物171科756属1027种,包括蕨类植物27科38属64种,裸子植物7科8属11种,被子植物137科710属952种。③常见药用植物有石松、江南卷柏、紫萁、贯众、庐山石韦、何首乌、益母草、鱼腥草、海金沙、千里光、金荞麦、杠板归、孩儿参、黄连、大血藤、箭叶淫羊藿、华中五味子、山鸡椒、独行菜、垂盆草、枫香树、杜仲、仙鹤草、野葛、盐肤木、紫花前胡、过路黄、夏枯草、薄荷、栝楼、羊乳、桔梗、朱砂根、野菊、刘寄奴、淡竹叶、天南星、百合、多花黄精、玉竹、粉背薯蓣等。药用部位包括了所有中药类型,有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花类、果实及种子类、全草类、树脂类等。药用植物种类几乎涵盖了药用植物学教材中涉及到的所有科。庐山独特的资源优势为野外实习的顺利和高质量的完成提供了重要保障。
2 野外实习的前期准备
2.1 物质准备
预先整理准备好实习期间所需物品,主要包括教学物品,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庐山植物志》、《药用植物学》等工具书;标本采集制作过程中所需的枝剪、锄头、采集袋、标本纸、标本夹、吸水纸、号牌、GPS、相机等;必要的常用药品和常用急救医疗装备;个人生活物品和必要证件等。
2.2 思想准备
实习前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召开野外实习动员大会,让学生明确野外实习目的意义和重要性端正实习态度;通报实习期间的基本安排和必要的相关准备;强调组织纪律性,实习过程中要服从纪律听从安排,展现良好的当代大学生风貌,同时着重加强安全教育,包括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2.3 人员准备
根据实习情况和有关教学安排,协调好带教老师,医生、班主任等人员。根据学生专业、性别、带队教师的人数等综合情况对学生进行实习分组。
2.4 交通工具安排
由于野外实习队伍较庞大(我校每年有300人左右参与实习),路途较遥远,挈带物品较多,所以最好中途不要换乘而采取直接由学校到基地的一站式方式,一般宜选择汽车作为交通工具,便于灵活安排。因此,野外实习之前要提前安排好交通工具,做好乘车安排以及各乘车小组的划分等。
3 野外实习的教学实施
3.1 野外实习教学内容
我们根据药用植物学理论教学内容,结合中部地区资源特点,选择传统大宗药材基源植物的识别和采集为主。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掌握植物识别的基本技能为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两百余种常见药用植物的识别特征,在前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实物进一步加强对蓼科、毛茛科、木兰科、十字花科、蔷薇科、豆科、五加科、伞形科、唇形科、葫芦科、桔梗科、菊科、天南星科、百合科等重点科特征的掌握。同时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对植株特征、生境等的观察)、种子植物腊叶标本的采集制作以及野外植物资源调查等方面的培养。
3.2 野外教学方法
对于植物的识别主要从“眼观”(观察植物各器官形态特征)、“鼻嗅”(闻植物所散发的特殊气味)、“嘴尝”(品尝植物的味道),以及“手揉”(触摸感受其质地、厚度、毛茸等)等方面入手,同时将某些方面特征相似容易混淆的科或植物加以区别比较,某些方面相同的特征进行归类总结,并结合一些口诀、俗语、传说、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致以便让学生快速准确掌握常见植物的识别特征。
3.3 野外实习考核
野外实习教学环节结束后,为检查学生学习效果,都会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考核,我校的野外实习考核主要是现场考试,即随机选取30种左右常见药用植物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写出种名、科名,能独立完成腊叶标本的制作,同时根据学生实习期间学习态度、组织纪律、团队精神、实践动手能力等给出综合表现成绩,最后按一定比例得出野外实习综合成绩。
4 小结与讨论
多年来我们通过不断地尝试、总结和变革,已经建立了一套比较成熟的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模式的实践教学,可使学生掌握药用植物形态结构以及分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识别和鉴定常用药用植物,并熟悉其药用部位以及功效;掌握药用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和保存方法;熟悉不同类型药用植物的野外分布规律等。同时,激发了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促进了其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但近年来伴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变革,在我们野外实习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也折射出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1)师资短缺导致实习小组学生人数过多;(2)标本采集造成资源破坏加大;(3)教学计划中安排的野外实习时间比较集中固定,往往不能很好与大多数药用植物的花果期吻合;(4)野外实习综合成绩按10%计入本课程总成绩中,由于所占比例低,使得部分学生对实习不够重视;(5)90后学生自我意识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等。④这些问题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野外实习的教学效果,如何通过改革保障药用植物学野外实习效果,还有待不断地摸索创新。
野外实习的总结2为期十五天的秦岭野外实习落下帷幕,坐在返回学校的大巴里,望着外面飞逝而过的重重青山,涓涓清流,我的心里不禁涌起一阵不舍,只为这里洵阳坝,我们一起生活学习了十余天的地方。
这里有我们一脚土一脚泥爬过的山沟,有我们洗手嬉闹过的清澈见底的小溪,有我们一寸寸丈量过的土地,有我们一株株认过的植物,有我们拿着望远镜发现的各种美丽鸟儿,有我们飞奔着追捕过的凤蝶们,有我们走访过的一家家淳朴村民,有我们吃过最好吃的香菇炒饭,还有我们之间,一言两语道不尽的友谊。
……此处隐藏31099个字……、铜、铅锌等多金属矿产,是狼山-渣尔泰山多金属找矿带的最重要含矿岩系。主要由碎屑岩、碳质页岩、粉砂岩及碳酸盐岩组成,主要岩性有板岩、变质砂岩、石英岩、结晶灰岩、千枚岩、白云岩以及少量糜棱岩,原岩属陆源碎屑岩与碳酸盐岩建造,夹有少量基性火山岩和次火山岩。侏罗系零星出露于工作区西南端,下岩段主要为一套内陆盆地砾岩、砂砾岩及砂岩为主的粗碎屑沉积,上岩段为砂岩、泥岩的湖相沉积。
本区第四系较为发育,主要为一套不等粒灰色粗砾岩,黑灰色松散状细中砂及粘土夹少量粉砂。此外,还有风积砂,河床冲积物及洪积物等。
三、实习实际工作及心得
1、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工作
本次实习主要为哈拉干拉乌苏一带1:2.5万高精磁测和1:5万地质调查,时间近两个月。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通过野外地质考察,大致查明了研究区内地表出露地层、岩性及岩性组合特征,观察了地表小型构造的发育及分布特征,并量测了地层、构造的产状及其变化,大致分析构造运动的期次,对研究区的地质情况有了基本的感性认识。
地质路线调查是区域地质填图的主要手段。一般以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工作中布置的路线均为地质调查与找矿相结合的综合路线。调查区中-低山丘陵荒漠区,相对高差较小、地形条件较易通行。所以在地质矿产调查路线布置上以相对平行的穿越路线为主,为了了解地质体、构造的空间特征,尽量布置翻越山脊或山沟的路线。地质矿产调查路线不平均使用工作量。根据地质复杂程度、残积层覆盖程度、地形地貌条件及磁法解译效果的不同,划分的不同级别工作区分别对待,合理布置,重点突出。点距按1∶5万填图精度要求定点,如没有地质界线可定岩性控制点。
查区变质岩地层发育,在变质岩地层分布区,垂直地质体走向布设,路线间距500600米;对于火山岩体及大理岩等,以穿越路线为主;对于区内规模较大的褶皱构造,布置弧形转弯路线,力求路线与各处地层走向间保持较大夹角;第四系地层分布区路线间距放稀为1000米。对穿越路线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重要矿化地质体、大型断裂破碎带、重要标志层等,辅以必要的追索法路线进行控制。
路线调查时,地质观测点全部采用GPS三维定位,所有地质界线均要有观测点控制。野外地质路线必须连续记录所观察的地质体、矿化线索、矿化体、接触变质、围岩蚀变以及各种有意义的地质矿产、构造形迹等内容。地质点记录内容翔实,测量数据准备齐全,重要地质现象进行必要的素描、照像,并采集相应的岩矿鉴定测试样品和实物标本。路线调查过程中发现的矿化线索应及时取样,并追索控制其出露的大致形态和规模,对具有进一步工作价值的矿化线索及时通报矿产组开展进一步的专门性矿点检查工作。
工作区每个填图单位都必须有地质路线控制。地质观察点要定在地质界线、重要地质构造、矿化现象等有地质意义处。观察点的标定要以GPS、地形图结合进行,力求准确,标定误差不超过50m。野外手图采用1∶2.5万地形图。对发现的蚀变带及矿化要及时采取样品、追索,并进行记录。
记录格式:
①填图路线的开始,要记录日期、天气、起点坐标、预期目的、人员及分工等。②地质点记录内容:首先是点号,然后分行依次记录点位、点性(地层界线点、侵入体界线点、构造点、矿化点、化石点、岩相点、岩性点等)。
再另起一段为“地质描述”,其内容主要是地质点前后或左右附近的地质情况。最后接着另起一段为本点到下点间的“路线(点间)地质”,要求依次描述先后观察到的这段路线地质剖面的地质情况。
③填图路线除在各种界线、矿化点等上定点外,定点距离不能大于500m。
2、高精度磁测
野外物探主要是进行1:25000地面高精度磁测。按照线距250m、点距40m布网,测线布设遵循垂直构造和探测对象的走向,为北东向135°。
在地质成矿背景的研究基础上,结合高精度磁测,建立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找矿标志,达到成矿远景预测的目的。
详细研究技术路线如下:
①室内搜集华北陆块北缘西段相关矿床资料,对比分析该区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条件、控矿因素及成矿规律等特点,着重研究内蒙古哈拉干拉乌苏地区基本地质特征,分析开展磁法勘探的地质前提条件;
②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掌握研究区基本的地质情况,建立起相应的地质地球物理找矿标志;
③根据研究区地质特征和工作任务,合理有效进行磁法勘探的测网布置,其中包括:确定主测线布置方向,比例尺大小,线距及点距等;需要注意的是测线应尽量垂直勘查目标体(岩体)主要走向布置;
④按进度如期开展磁法测量及数据采集工作:启动地磁日变观测→野外磁力仪在基点处进行早基点磁场值观测→开展工区磁测工作(同点连续两次观测误差小于1nT,方可保存观测磁场值)→测区磁测结束→在基点处进行晚基点磁场值观测(早晚基点磁场量值误差要求≤5nT,则全部野外观测结果才有效)→结束地磁场日变观测。测量过程中要尽量避开铁磁性物质,避免外场的干扰,确保仪器正常工作及读数的准确性;
⑤野外工作结束后,进行数据整理、分析处理和异常解释,研究区内基性岩体的分布范围、形态产状等,并初步判断岩体内是否存在铜镍铁矿化相关磁异常,为下一步工作部署提供直接依据;
⑥综合地质、物探、化探研究成果,建立综合找矿标志,优选找矿靶区。
野外对磁异常进行处理和转换,并对磁异常进行简单的定性、定量和地质解释。根据磁异常延拓前后的平剖图及平面等值线图等成果图件,研究区内基性岩体的分布范围,形态产状等,初步判断含矿基性岩体内是否存在铜镍矿化相关磁异常。
3、岩芯采样工作
实习期间我们还到霍各乞进行了一个星期的实习,主要进行采样工作,同时利用本次机会熟悉霍各乞的各种资料,编录岩芯、磁法检测等野外工作。本阶段主要对矿区进行了一系列的野外勘察工作,同时在彭老师指导下我们练习编录岩芯,以下是我的一些心的体会。
岩芯采样时,要先查阅相关的勘探线,了解矿化情况、位置、深度等,以便采样时方便快捷。采样前要对所选的岩芯箱进行清理,并找出好的矿化、构造现象。然后进行拍照,拍照要细致、全面,很好的显示出矿化和构造现象,并在相应的记录本上进行记录、描述。其中分层时需进行分层描述,依次描述岩石颜色、岩性、结构、构造、成分比例、蚀变、深度范围及再细分等。
四、结束语
本次的野外实习,让我们在书本之外得到很好的实践,并在实践中进行总结、学习!不仅使我们能在实践中巩固书本并接受新技术新理论,而且还能在学习书本的同时学着联系实践。
在野外头的日子里,我们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个地质工作者的快乐与艰辛;渐渐意识到了作为一个准地质工作者,我们肩上任务与责任的分量;我们得到了大量实际工作地机会、经验和老师们的宝贵交流…….这一切都让我们欣喜不已!
通过这次实习,我们扫清了当初对地质工作地迷茫,更加认清了前途,坚定了方向!在此感谢老师给予我们的这次宝贵的实习机会,并感谢大所有可爱的师兄们!再次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