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说课稿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说课稿1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文章是《渔父》,我将从教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课时、教学流程设计这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说教材
《渔父》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中的一篇课文,本板块还选了《报任安书》这篇文章。这两篇文本在内容上既对立又统一,它们是“生存与毁灭”的选择问题,有较强的互补性。
本专题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阅读作品,能让学生对重大人生问题有思考和追求;学生能对问题展开探讨,学会辨证地思考,周密地说理,有所发现和创新;学生能通过经典文本学习,思考“直面人生”的丰富内容和表达上多样的方法;积累经典文本中的名句,归纳整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二说学习目标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与文本展开对话”和“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结合本专题教学目标和文本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①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②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③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
④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同人生选择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三说重难点
重点;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难点: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并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同人生选择作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四说教学方法
这篇文言文在文字上较浅显,翻译理解的难度不是很大,因此重点在问题探讨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整个教学过程中,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注重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主要采用诵读,引导,点拨,研讨等方法。
五课时设计
因为这篇文章相对比较简单,我设计的是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六、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莎士比亚在其名作《哈姆雷特》中的发问。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报任安书》,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存。而两千年前的湘江水畔,一位诗人在踽踽独行,憔悴的脸上写满孤独的悲愤。当他的心被忧虑撕裂的那一刻,他选择的是纵身跃下汨罗江。其热血化作滔滔波浪,随着江水悠悠流淌千年,滋润了整个民族的灵魂!他,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二)整体感知
1、作者及写作背景
找一位学生介绍,之后出示PPT
屈原:(公元前339——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为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辅佐了楚怀王、楚顷襄王,在郑袖、张仪的离间在两次被流放到江南、汉北。
背景:屈原在最后一次被流放时,秦将白起攻破楚国的都城——郢都,屈原悲愤难捱,在湘潭一带游荡,遇到一个渔父,在和渔父交谈以后便怀石投江。
2、找学生范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渔父(fǔ)淈(gǔ)餔(bū)歠(chu?)
醨(lí)汶(mén)枻(yì)濯(zhu?)
3、结合注释,学生自由读,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字,并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
(1)古今异义词:PPT,板书
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至于(到)、可以(可以用来)
(2)词类活用:
鼓枻而去(鼓,名词用作动词,敲打)
(3)特殊句式: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
屈原既放(被动句)
游于江潭(状语后置)
是以见放(被动句)
行吟泽畔(省略句、状语后置)
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句)
自令放为(被动句)
4、疏通文意
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补充指正,学生齐读,进一步理解和感悟文本。
(三)局部分析
1、文出现了几个人物?全文是以怎样的形式展开的?
生明确:渔父和屈原两个人物。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诗人和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开创者,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渔父:不知姓名和来历,驾一叶之扁舟,垂钓于江上。
全文是以人物间的对话形式展开的。
2、本文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来回答。(以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成员讨论5分钟,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回答的基础上可以补充。)
屈原不愿“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也不愿“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他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的特立独行者,“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还刻画了一个矢志不渝地坚持理想、保持人格操守的形象;表现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渔父这一形象,那么渔父是怎样一位形象?塑造这一形象有何意义?试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小组内成员讨论5分钟)
渔父规劝屈原“不凝滞于物”,要“与世推移”。当“世人皆浊”时,他开导屈原“淈其泥而扬其波”,当“众人皆醉”时,他规劝屈原“餔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举”,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此外,当屈原表示不赞成他的处世态度时,渔夫只是“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不复与言”,也刻画
出他不愠不火、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塑造这一形象,对屈原来讲,具有衬托的作用,突出了屈原坚持理想、坚持人格操守的高尚品格。
4、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比喻(使哲理性的道理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和生动化)、反问(强调人物的坚定决心)
5、扩展
①屈原和渔父分别体现哪个派别的处世主 ……此处隐藏29358个字……小溪,但只要坚韧地活着,就能不断发现美.③我们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有限的感受美的能力接近无限的自然美.
9,最后教师总结: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这是一篇谈论美学问题的文章,可是它本身也是美的.其实美无处不在,美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应该感谢川端康成,他告诉我们只要细心地去寻找,用心地去观察,我们就可以发现美,感受美并能创造美.那就让我们以这种美好的心态去拥抱我们灿烂的明天吧!
高中语文说课稿15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作用分析:《蜀道难》是苏教版高中必修教材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诗从肺腑出”板块的一篇文章。本板块的其他篇目是《登高》(杜甫)、《琵琶行(并序)》(白居易)、《锦瑟》(李商隐)。本诗是专题第一篇,在专题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本诗在李白诗歌中既有代表性,又有特殊性。代表性主要体现为:内容上伤时忧世、关注国事的忧乐意识和热爱大好河山的诚挚感情,艺术上新奇大胆夸张想象的浪漫手法,风格上热情奔放宏伟豪迈的基调等。特殊性体现为:作者采用古乐府形式,却又对乐府古题有所创新和发展。本诗运用了大量散文化诗句,字数从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了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韵脚也三次变换。
2.说学情分析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已接触过不少李白的诗歌,对其诗歌也有了一定了解,但实际上仍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次;另一方面,他们又担负着艰巨的应考任务。因此,本文教学既要立足课文解读,也要着眼全局,使学生通过学习本文,举一反三,加深对李白诗歌、盛唐诗歌的理解,学得一些诗歌鉴赏的方法。班级学生素质一般,对本文文字有较多障碍,难度较大,所以仍然要安排足够的教学时间———两课时,并且布置预习作业。
3.说课程标准: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基于以上几点,本诗意象雄浑,笔意恣肆,诗风豪放。努力渗透新课程理念,拟以“难”为切入点,以“叹”激趣、导疑,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品读意象→体味诗风→感悟情感,最终达成对诗歌的综合体验。
我把教学目标设定为
(1)研习意象,体验讨论,品析蜀道之“难”,感悟诗人情感。
(2)学习诗歌描写蜀道难的手法,体会李白雄放诗风。
而把(1)作为教学重点,(2)作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1.朗读———感受音韵之美。朗读是诗歌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朗读,透过抑扬顿挫的语调节奏,可以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诗歌的朗读要把握好两个重要环节。一是音步,即诗歌的停顿及由此形成的节奏。二是轻重音调,即语调。音步和音调都应该根据诗歌内容划分。因此,朗读的第一步是深刻体会诗歌内容,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同时,朗读也是感受诗歌情感的重要途径。通过反复朗读,可以加深对诗歌情感的体悟。
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李白语言的独特魅力;
三、说学法
1.朗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流程
1.导入
李白印象:人,豪放率性;诗,浪漫雄奇。
2.激趣
(1)粗读全诗,明确李白对蜀道的印象:难!
(2)面对蜀道之难,李白如何感叹?
引导学生找出诗中表达强烈感叹的词语:“噫吁戏”“长叹”“嗟”“长咨嗟”。
3.激疑
(1)叹什么?
引导学生重读全诗,从诗中找出蜀道“景物”:“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川”“黄鹤”“猿猱”“青泥(岭)”“悲鸟”“子规”“连峰”“枯松”“瀑流”“剑阁”。
(2)为何叹?
引导学生在自由精读全诗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意象品味揣摩;交流品读体验。
一叹蜀道之高危:用秦蜀人烟不通的历史、五丁开山的传说,用绝顶鸟道、回日高标、黄鹤难越、猿猱愁度极写蜀道山岭之高危。
二叹蜀道之雄奇:以回日高标、冲波回川、近天连峰、倒挂枯松、飞湍瀑流极写蜀道山川的雄壮奇丽。
三叹蜀道之凶险:以攀援时敛气屏息、抚膺长叹,悲鸟子规的飞绕夜啼,极写蜀道山道之峻险;以剑阁“蛇”盘“虎”踞、杀人如麻极写蜀道人事凶险。
(3)如何叹?
A.铺垫: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用叠词将词人内心堆积萦绕的愁绪描写得真切入微。
B.研读:李白用何种方式来表达对蜀道的感叹?
铺垫:贺知章看了李白此诗后,屡屡称叹,号其为“谪仙”,当即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诗中“仙气”何在?
反复咏叹:诗中用顶真、排比手法三次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叹其高危不通,二叹其峻险难越,三叹其雄奇凶险。
大胆想象、联想:用蚕丛鱼凫开国、五丁开山、六龙驾日的传说极力渲染蜀道之隔、之通,以此表现蜀道山岭之高危。想象、联想历史久远,空间广阔,气势酣畅。
极度夸张:极写秦蜀之隔,太白之高,青泥(岭)之峻,连峰之高,飞瀑之喧,剑阁之险。
反复烘托:以黄鹤猿猱愁度来衬托蜀道山岭之高,以飞鸟悲号、子规夜啼来衬托蜀道空寂悲凄;以行人的敛气屏息、惊魂不定、失色长嗟来衬托山之陡峭峻险。
C.小结:面对蜀道,唯有李白敢将它与天比高,与蚕丛鱼凫开国比久;唯有李白敢借五丁开山写通,借六龙回日写隔;唯有李白敢借扪参历井写惊,借悲鸟夜啼写凄;唯有李白敢借倒挂枯松写险,借万壑雷声写雄,借“蛇”盘“虎”踞写凶,这便是李白身上常人无法企及的“仙气”——雄奇壮丽、高危峻险的意境,雄放洒脱的诗风。
4.悟情
思考:
(1)你从李白的叹息中听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在品味意象的基础上分析诗人情感:赞叹其雄奇伟丽;惊惧其峻峭险恶;遗憾其高不可越;忧虑其凶险多事。
(2)有人说,此诗表面写蜀道艰险,实则写诗人自己仕途坎坷,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你赞成吗?为什么?
理由: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可以各抒己见,不求统一,但要言之成理,尤其要能紧贴文本,找出根据。以本题为例,诗人本身可能未必有这层意思,但学生结合诗人生平,读出这样的感受也应予以尊重。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两点:第一,主旨概括最重要的依据是文本;第二,文学作品的解读可以多元,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读者可能会读出不同的感受和体会。但是多元解读不能漫无边际,要防止不顾文本过度解读。
5.体验
(1)学生在涵泳的基础上自由吟诵全诗。
(2)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范读)。
五、说板书
蜀道难
李白
开辟之难
难度越之难手法:形象联想、铺垫、烘托、夸张
安居之难安史之乱
理由:诗歌的内容通过结构直观的显示出来,对高中生来说,板书不必过多、过细,但必须点到恰处,点到亮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