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野调查报告
我们眼下的社会,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报告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田野调查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田野调查报告1田野调查报告的撰写方法
民族志研究的最终成果是民族志式的书面描述。田野工作有如智慧之旅,而写民族志就是它的终点。调查者来到陌生的文化场景,花上数周,数月,甚至数年来了解它;为了明白当地人是如何界定他们的经验,他得聆听、观察、参与;然后他要处理收集到的资料,把资料翻译为描述性的报告,使得不熟悉该文化的人能够理解它。这就是民族志。它用其它文化能够理解的语言来呈现构成一种文化的诸概念。像任何翻译一样,由于两种语言之间没有精确的对等概念,民族志传达的意义也不完整的。因此局外人只凭一本民族志是无法像当地人一样地完全把握该文化的意义的。但是优秀的民族志能在解释他人的文化知识方面走得更深入一些。
第一节 调查报告的类型和特点
民族志描述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你的技巧与勤奋,报告人的合作程度和沟通能力也有一定的决定作用。但是再好的报告人、再投入的田野工作也不能代替详尽的分析与书写。分析田野笔记不能等到田野工作结束后才开始。每一次访问、每一段观察之后都有必要把所获知的东西尽量完整地记录下来。这些原始资料可以用于构建提问、确定类别,改进我们在第四章中讨论过的各种定义。在研究前期必须要做的一种分析是限定调查内容。最好这样做:列出你在要调查的文化场景中能在的所有领域和题目;从中选择一到两个做详细调查。 民族志报告的写法多种多样。有时要根据特定文化的特点来决定内容安排和重点,有时则可以由作者选择一种写法。没有简单的公式可以套用。我们认为,学习如何写民族志最好的方法是仔细参阅已发表出版的民族志。
各类调查报告不仅涉及的内容纷繁复杂,应用范围非常广泛,而且其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调查报告的形式,根据社会调查的对象、范围、具体内容以及阅读对象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按社会调查的内容划分,有综合性调查报告和专题性调查报告;按社会调查的主要目的来划分,有应用性调查报告和学术性调查报告等等。
1、 综合性调查报告和专题性调查报告
综合性调查报告也叫概况调查报告。是指对调出对象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变化过程作比较全面、系统、完整、具体反映的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一般看重分析社会的基本状况,研究大有共性的问题,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建议。
综合调查报告一般有这样几个特征:一是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较为完整的描述。它的内容说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一个地区甚至特定社会的地理、人口、阶级、阶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所依据的资料比较丰富,覆盖面大,指导作用强。二是对调查对象的发展变化情况作纵横两方面的介绍。三是以一条主线来串连庞杂的具体材料,使整篇报告形神合一,达到清楚地说明调查问题的目的。
专题性调查报告是指围绕某一特定事物、问题或问题的某些侧面而撰写的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的特点是内容比较专一,问题比较集中,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依据材料不及综合性调查报告那么广泛,反映问题也不及综合性调查报告普遍,但它能够帮助有关部门及时了解和处理现实生活中急需解决的具体问题。
2、 应用性调查报告和学术性调查报告
应用性调查报告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主要目的而撰写的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又可分为以下几种:
1)社会情况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是在深入、系统地调查研究社会基本情况后写出来的。其目的主要是认识社会现象、了解社会现状。其内容主要反映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政策研究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主要是为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服务的。
3)总结经验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是以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为目的的。它对于表彰先进、推广先进典型、指导同类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4)揭露问题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主要目的是揭露现实甚或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引起社会的总是,使人们从中吸取教训、提高认识。同时也为有关部分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提供依据。
学术性调查报告是以揭示社会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为主要目的而撰写的调查报告。这类调查报告主要是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调查和研究,来达到对客观社会现象作出科学的理论概括和说明。
调查报告的分类,只有相对的意义,不能绝对化。同一篇调查报告,分类的标准和侧重点不同,就可以归入不同的类型。
第二节 调查报告的写作要求
一、调查报告的结构:
收集资料的同时,注意对资料进行分析,写起来就从容多了。初动笔的时候至少要考虑下述材料:
1. 按时间顺序做的观察和访问的田野笔记。
2. 在你心目中构成了该文化场景的所有领域。
3. 基于你所选择的领域的术语(类别名),把术语按类别划分好。
4. 所选择的领域的特质(对其成分的界说)。
5. 报告人就研究的类别做的发言。
6. 你观察了所研究的类别之后做的描述。民族志就是把你收集的资料、形成的分析安排成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写下来。 最好先列出提纲。提纲可能包括下列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回答了一些问题:
(一) 前言
1.文章是关于什么的?
2.民族志、文化场景、基本的文化概念等等是如何界定的?
3.文章的内容安排怎么样?
(二) 田野工作方法
1.为什么选择这一文化场景?
2.如何联系报告人?
3.主要报告人的特点是什么?
4.采用了什么田野工作方法?
5.什么因素影响了你对资料的选择?
6.有没有遇到特别的难题?
(三) 背景材料
1.与这一文化场景相关的时空背景和社会情况怎么样?
2.这一文化场景的主要领域是什么?
(四) 文化描述
1.你打算描述什么领域?为什么?
2.报告人使用什么类别划分?
3.他们的类别划分是如何组织起来的?
4.这些类别划分是如何界定的?它们的意义是什么?
5.报告人如何运用这些信息来构建他们的.行为?
(五) 结论
1.你能否解释这一文化场景?
2.你对将来的进一步研究有何建议?
文化描述的资料安排有多种方式。有的民族志注重文化知识结构,这有如绘制一张详细的地图。作者按报告人的文化的类别划分来安排资料,要谨慎地界定各部分材料,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剖析它们的意义。接着,作者着重介绍在此文化中人们用于达成目标的手段。这要通过材料来说明。最后,他 ……此处隐藏11723个字……戏,四是闽西高腔傀儡戏。特别是闽北大腔傀儡戏,更是与赣南的.石城有直接的关系,“熊氏子孙中有人到江西石城一带祭祖,并学回其祖居地流传的大腔戏??”
[3]。由此看来,当年南戏流传到赣东北产生弋阳腔,并影响到当地的傀儡戏,而这种唱高腔的傀儡戏又沿着闽赣交界的赣东北——赣南一线向闽北、闽西北、闽西渗透,并对当地的戏曲包括傀儡戏产生巨大影响。
2、兴国木偶的班社及传承
兴国县的木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提线木偶,当地人称为“提戏”或“吊线子戏”;一种是被称为“蚊账戏”的掌中木偶,当地人也称“端戏”。兴国的木偶戏班子不称为“班”,
2而是称为“堂”,如福庆堂、福兴堂等。
(1)提线木偶
主要流传于兴国县的均村、永丰、社富、樟木等乡镇,特别是均村乡。均村乡的很多村子都有木偶戏班,有的村子还有几个班,这一点在别的地方较为少见。我们在均村乡的高溪村,就了解到该村有满福堂、庆盛堂两个木偶戏班。兴国的木偶戏班,早期一般有六个人,分别是前台二个人,负责木偶表演及唱腔,后台四个人,负责乐队演奏。近些年来,由于年轻人不愿参加,或者收入不高等因素,戏班已减少到四个或五个人,一般是前台二个人,后台二、三个人。不过高溪村的满福堂和庆盛堂可以说是人丁兴旺、后继有人,现将这两个堂的成员列表如下:
满 福 堂 人 员
庆 盛 堂 人 员
从上面两个表中,我们还看到,这些木偶班的成员基本以家族为基础的,这也是我国民间戏班子传统的组合方式,而且过去很多班子是技不外传的。但令人欣慰的是,这两个班子都有外姓人加入,满福堂的邱建华甚至是邻县万安人,这又说明这些班子已逐步打破了这些旧俗。同时,这些班子的成员都出生于60——80年代,这么多年青人参加木偶班,可以说对班子的传承发展是极为有利的。这种现象在均村乡较为普遍,如石溪村的福庆堂,堂主是谢芳坤,1972年生;茂塅村的万福堂,堂主是杨国鑫,1976年生。
(2)端戏
端戏设备简单,一个艺人一副戏担,不管大戏小戏、文戏武戏,生旦净末丑,吹打拉唱耍,全靠一个人完成。端戏剧目丰富,文学性强,题材有人情戏、公案戏,宫廷戏、武侠戏,也有长书大传本的历史戏,此外还有艺人自编、口口相传的讲书本。这种木偶在福建称为“幔帐戏”,读音、含义、表演形式都与兴国的“蚊帐戏”相似。
兴国端戏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某年间,宫庭举行一次文艺会演,各执事杂役均需拿出节目参赛。其中,有一位“伙头军”,仓促间只能一人独自演出,于是手端木偶,集生旦净末丑包括乐队于一身,竟然大获成功。故端戏艺人称自己的祖师为“伙头军”。由于端戏艺人集各表演行当于一身,且“民以食为天”,伙头师傅不做饭,其它人就要饿肚子,所以,兴国人都把端戏称为“戏王”,端戏师傅一登台,其它门类的艺人都要停锣歇鼓,让其先行演出。
兴国端戏的班子结构简单,一般只有一个人完成所有工作,因而在兴国,端戏一般以师傅相称,而且这种班子一般是子承父业,不传外人。兴国端戏主要在樟木、长冈、古龙岗、兴莲、城岗、东村等乡镇流传。目前,有些地方的端戏已逐渐消亡,至今仍在演出的戏班己是屈指可数。现将樟木乡、长岗乡的端戏传承情况列举如下:
樟木乡螺形村:第一代邓仁坤,清末民初人,至今有五代,目前传承人邓昌恩,40岁 邓世远——邓昌恩——李金明
邓世连——温世金——彭罗生
长冈乡石燕村:第一代邓月贡,至今有五代,目前传承人邓承蕊,83岁,从艺60年
邓承应——邓承蕊——邓石峰
邓其胜——张开财
3、兴国木偶的戏神
兴国木偶的戏神较为复杂,但有两位是主神,哪个班社都拜的,一个是“田公”,又有称为“田公元帅”、“田都元帅”、“田相公”的,也有的是“田窦郭三元帅”;另一位是陈平,艺人称为“陈平师傅”或“陈平先师”,这一点和福建木偶戏极为相似。其他的大多是这两位的属神,如“金花小姐”、“银花小娘”、“太白金星”等,各地不一。在兴国各地的木偶戏班,舞台上的楹联能说明这些问题,如:高溪村赖公庙的木偶戏台两侧就有“陈平先师作傀儡,奉旨天下保万民”的楹联。
二、兴国木偶戏的艺术特征
兴国木偶从造型、表演仪式、表演场所,以及剧目、唱腔音乐、乐队形式等方面,都有其特色的一面,下面逐一介绍。
1、木偶造型:
兴国提线木偶形象完整,制作精美,粉彩细腻,神韵含蓄,栩栩如生,堪称民间工艺珍品。兴国木偶的偶头天庭开阔,下颌丰腴,眉目修长,尤其是旦角头型,鼻头浑圆,嘴唇小巧,温柔秀丽,楚楚动人。脸谱在设计上颇具匠心,如文角、旦角多用平眉,构图精巧,线条圆熟,给人以柔和、飘逸之感。武角多为“纵眉子”,成为倒八字形,线条简练,笔锋遒劲,给人以英武果断之感。不仅如此,木偶戏的衣物、饰品、佩件、兵器、生活用具俱由木偶艺人自己制作,且工艺精巧、美妙绝伦。
2、表演仪式:
木偶戏的表演,总是离不了其浓重的宗教色彩。虽然现代城市中的木偶戏已脱离宗教目的成为纯舞台表演艺术,但在偏僻的农村,木偶戏与生俱来的娱神功能似乎并没有被抹灭,只是其宗教色彩被淡化了许多,提高了表演的艺术性,强化了其娱神娱人双重功能之娱人功能。但是在兴国,由于农村的戏台大多与宗庙、祠堂在一起,因此其宗教氛围仍然较为浓重。这次的田野调查,虽然木偶戏班是专程为我们作表演,但由于是在宗庙中进行的,再加上演出前的各种程式(其实已简化了许多),我们仍然感觉到了这种宗教的气氛。据高溪村庆盛堂杨振铨老人介绍,正规的木偶戏表演都是有一定目的或含义的:每逢祝寿、丧事、庙会、过年、闹元宵等重大民事和民俗节庆活动,才会有木偶戏演出,有时就是没人看,也要演,因为是给菩萨看的,而且一般都要连续演几天,甚至十几天。据了解,高溪村的这两个木偶班的演出任务挺重的,平均每年不下于200场。木偶班每次演出前,先要完成以下程式:
(1)点香拜菩萨:什么类型的活动,拜什么样的菩萨,非常严格。
(2)放鞭炮、请菩萨:由于木偶是演给菩萨看的,所以要先请菩萨来看戏。
(3)敲锣打鼓:这有点类似其他民间音乐形式的“闹台”,其实其目的应该是引起人们注意,吸引观众来看。
(4)五官、八仙出场:在其他地方,这个过程称为“跳加官”和“打八仙”。五官是福、寿、禄三星,以及魁星、财神。这个过程实际是仪式短剧,这些木偶人物先后出场,但一般不唱也不说,只是穿着象征性的服装摆几个简单的动作,时间不长,由于都是群众喜欢的形象,所以有热闹、辟邪、祝福等含义。
(5)由东道主选择木偶戏的正本,之后正式开始演出。
3、表演场所
由于木偶表演具有特殊含义或目的,所以其表演场所有两类,一种是在宗庙、祠堂公开演出,这类演出主要在各种庙会或大型祭祀、祈雨、驱瘟、以及部分节日等重大民俗活动时演出。另外一种是在东道主家里演出,一般不对外公开,主要是为东道主家祈福、驱邪、祛病、还愿、赎魂(收惊)、镇宅等活动演。当然最热闹、最好看的要数在宗庙祠堂中的演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