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习作调查报告

时间:2025-09-13 09:21:07
学生习作调查报告

学生习作调查报告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我们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那么大家知道标准正式的报告格式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学生习作调查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学生习作调查报告1

1、你喜欢老师用哪些方式来评价你的作文?

问卷调查显示:20.1%的学生喜欢老师开辟“习作展示区”,贴上你的习作或装订成习作集;50.8%的学生喜欢老师创设情境,开展灵活有趣的作文评改活动,如“作文侦察队、作文医院”等;25.1%的学生喜欢老师现场(课堂)评价;3.9%的学生喜欢老师等级评价。

调查这一内容,想了解学生喜欢老师用哪种评价习作的方式。改进习作评改方法。

浅析以上状况存在的原因:

一、习作态度消极。

(一)老师指导不力。

老师在习作教学中包办代替过多。老师很少引导学生去认真观察事物,踏踏实实地完成自己的生活与阅读积累独立思考些什么和怎样写。而是喜欢提供材料,提供范文,这样的包办代替剥夺了学生自食其力磨练意志力的机会。学生势必会养成观察思维与积累的惰性,懒于阅读,疏于观察,怠于思考,必然不能练就观察、思维和表达。

(二)学生生活单调。

1、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毕竟相对落后和闭塞,限制了学生课外学习、写作素材收集的空间,造成学生课外阅读量小,接触社会时间少,生活单调,视野狭窄,在习作中无东西可写。因此,学生在心理上对习作产生一种恐惧感。

2课业负担重,课余生活单调乏味。由于片面追求教学质量,老师在学生身上不断加大作业量,学生整天忙于写作业,身心疲惫,感情麻木,没有时间玩,更没兴趣研究习作,老师布置了习作大多是简单草率,应付了事,这样习作水平肯定不是非常理想,从而导致习作信心不足,所以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愿同学对自己的习作进行阅读并赏析评价,根源还是在于会不会的问题。

(三)家庭环境影响。

社会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早已证明,父母文化水平的高低与家庭教育水平高度相关。一般来讲,文化水平高的父母往往在子女教育上更为科学、合理和有效。进城务工人员的职业特点是日工作时间长,使他们难以兼顾孩子的学业状况;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他们对子女的学习指导不力,更别说习作指导,庭指导不力。

(四)缺乏课外阅读积累和生活积累。

1、阅读量少,语言材料积累少。由于进城务工人员文化水平偏低,教育理念偏落后,他们大多认为能完成作业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一说起买课外书,买的是优秀作文,阅读内容单一,导致随迁子女阅读兴趣缺乏。受电视、游戏影响,阅读时间也少。再加上家长也很难起榜样作用,随迁子女难以养成阅读的习惯。综合多方面原因,随迁子女课外阅读量少,难能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阅读量,也间接地影响随迁子女的习作水平。

2、生活积累少,习作素材缺乏。

随迁子女知识容量匮乏,视野狭窄,生活单调,对生活缺少必要的有意识的观察,不会捕捉生活中转瞬即逝的写作素材,不善于选择习作材料,缺少感悟,习作素材缺乏。

二、对待习作评语冷漠

老师评改习作的评语不能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老师以成人的思想认识和写作能力去评改学生习作,常常改得满纸通红,耗时耗力,收效甚微,而教师“体无完肤”的评改又往往很容易挫伤学生写作积极性。学生根本不接受教师的评改意见,把评改意见当作“耳边风”,教师的评语常常是:语句通顺、故事完整、有感情、有错别字等老一套通用语言,根本不能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高学生修改的激情。每次发习作本下来,学生只顾分数,再加上教师批改习作的标准高,学生习作只能得70几、80几分,永远没有进步,长此以往,学生厌倦了习作,把习作当成眼中盯,考试时干脆不写。

三、习作赏析评价目标不明确。

“三分文章七分改”。由此可见,修改在文章中的重要性。我们要让学生养成修改的习惯。修改的形式多样,可自改、互改,也可集体改。而学生写完后就认为是老师的责任了,草草了事,态度不端正,有的是错别字特多,而自己却熟视无睹。

教师没有教给学生评改的方法:《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习作中指出: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而很多老师认为:学生还小,不会改。重点指导学生习作、构思、选材、立意等方面,而却忽视了习作评改方法的教学,挫失良机,让学生养成依赖老师的习惯,也加重了老师的劳动负担。

四、习作评改方法单一。

习作评改方法单一,教师没有针对学生喜欢的评价习作的方式来评价,打消了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几点思考:

  1.要培养学生兴趣,激发他们乐于习作。

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切忌枯燥无味的写作知识讲解。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学会收集素材,真实快乐的表达。

2.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指导他们学会习作。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要真实地反映生活,就一定要认真地观察生活;要细致地反映生活,一定要用心去观察生活。一句话,不会观察,就不会习作。具有一定的观察力是学习习作的基本功,学会观察是写好习作的重要的前提条件。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观察方法,才能在实践中有目的、有重点、有条理地观察,从而提高观察效率和洞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学习习作的条理性。教师应在日常生活中教学生认真观察,仔细琢磨、充分讨论,然后在做有序记录。也可引导学生从另一角度观察、思考。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重点之处加深印象,更用利于学生写得具体,写得详实。教学生做有心人,能够把身边的事,看在眼中。记在心里,把它当做素材积累下来,并把这些看到的、听到的、自己感兴趣的事或简单、或详细地记录下来。时间久了,就会积累出很多的写作素材,就不会再愁没东西可写了。

3.要培养学生阅读感悟,注重积累为我所用。

语言积累需要大量阅读,只有将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结合起来,才能产生较好的阅读效果。还要养成阅读课外书籍和背诵的好习惯,因为语言积累不能靠浮光掠影的印象,而是要有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更要有深刻而牢固的记忆。

4.要培养学生自改能力,促进习作水平提高。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修改文章不仅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值得培养的好习惯。而作为学生往往是写完后交上,没有想过修改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修改,以及修改中的合作。中年级要求:“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高年级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可见,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对小学生修改习作能力的培养。可以这样说:不会修改习作也就不会写习作,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是提高习作能力的一个方面,也是一个 ……此处隐藏13248个字……情的工具,有10%的学生认为作文是为了考试时有个好的成绩,还有9%的学生不知道,老师叫我写就写呗。

调查这一内容,一方面想了解学生对作文的喜欢程度,另一方面想了解学生的写作动机。

2.你在作文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在50份问卷中,有59%的学生作文时,有很多东西想写,但不懂怎么表达出来。有22%的学生作文时总感觉没东西写,不知道写什么。有5%的学生东想想西想想,总是拿不定主意,结果总是写不好

调查这一内容,主要想了解学生作文中遇到的困难,反思作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3.你的作文材料主要来源于哪里?

在50份问卷中,有54%的学生作文材料来源于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以及产生的情感,有24%的学生作文材料来源于书本中看来的故事和道理,有xx%的学生作文材料来源于想象中的故事,还有4%的学生因为很少留心观察自己的生活,也很少看书,懂得不多,弄不清作文材料来源何处。

调查这一内容,主要想了解学生平时是否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是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为作文奠定厚实的基础。

4.你喜欢写哪种类型的作文?

在50份问卷中,有30%的学生喜欢写人的作文,有30%的学生喜欢记事的作文,有16%的学生喜欢写景状物的作文,有24%的学生喜欢写抒情或议论的作文。

调查这一内容,主要是想了解小学阶段四种主要类型的作文,教师对学生训练是否均衡。

5.你怎样对待老师给你的作文评语?

在50份问卷中,有75%的学生能认真看老师的评语,及时请教修改作文,有4%的学生只看看作文分数,没多想。有21%的学生对老师的评语看不大明白,也不爱问或不敢问。

调查这一内容,主要想了解老师的评语对学生作文是否有指导作用。学生对教师作文评语的关注度如何。

6.你喜欢老师哪一种作文指导课的方式?

在50份问卷中,有60%的学生喜欢老师先讲一讲作文的方法,然后当堂写作和交流。有20%的学生喜欢老师做做游戏或开展活动,再写作文就容易些了。有12%的学生喜欢老师先读读同学的好作文或范文,再学着去写。有8%的学生喜欢老师先分析题目,小组讨论写好写作提纲,口头作文全班交流,然后回去自己写。

调查这一内容,想了解学生对老师哪种作文指导课最满意。改进作文课堂教学方法。

7.你认为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做到哪几点?

在50份问卷中,75%的学生认为要养成勤写日记或周记的好习惯。有81%的学生认为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有70%的学生认为要多看课外书籍。有52%的学生认为写完作文后,要养成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调查这一内容,主要想了解学生都有哪些学习作文的好习惯,同时也暗示学生要想写好作文必须做到这几点。

8.你希望同学帮你修改习作吗?

在50份问卷中,75%的学生希望同学帮着修改,有12%的学生认为帮不帮都可以,有8%的学生不愿意同学帮忙修改。

调查这一内容,主要想了解学生对于同学帮助自己修改的态度。

9.每进行一次习作练习,你会觉得写作越来越轻松吗?

在50份问卷中,有60%的学生感到越来越轻松,有20%的学生认为变化不大,有12%的学生感觉写作文越来越难。

10.你能从同学的习作中有所收获吗?

在50份问卷中,有75%的学生感觉收获很大。有4%的学生认为有收获,但不大。21%的学生认为没有收获。

三.几点建议

1.要培养学生兴趣,激发他们乐于作文。

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切忌枯燥无味的写作知识讲解。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千方百计地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在作文教学前,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动脑、动手、动情,是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方法。当活动一结束,立刻让他们互相说说活动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然后动笔写下这些活动的场面、欢乐气氛、人物外貌、心理活动和景物描写。这样,在活动中进行作文教学,学生作文有内容可写,不用胡编乱造,多数学生的作文写得生动活泼,每篇作文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作文课变得快乐起来。

2.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指导他们学会作文。

生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离开对人物、天地、山川、草木、鱼虫的细致观察,离开对生活素材的自觉捕捉和用心积累,那么,作文内容就很难丰富起来,充实起来,也就很难克服空洞肤浅的毛病。要真实地反映生活,就一定要认真地观察生活;要细致地反映生活,一定要用心去观察生活。一句话,不会观察,就不会作文。

教师要结合阅读教学,分析探讨课文作者的观察方法,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热情,只有明白观察与作文的内在联系,才能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唤起学生对生活中的小事,平常事的重视,才能随时捕捉到生活中的素材,小事也可以表现出很好的主题。教师要具体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教给他们一定的观察方法,培养他们正确的思维方法。初学作文的小学生描写的事物往往不够具体和准确,说明的顺序比较混乱。教师要起示范和指导作用,要一步一步地循序渐进,训练到位。

3.要培养学生阅读语感,注重积累为我所用。

语言积累需要大量阅读,学生只有将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结合起来,才能产生较好的阅读效果。

课堂学习是学生积累语言的主要渠道,如果学生对课文的语言不理解,那就产生味同嚼蜡的感觉。因此,学生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读,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这个词或句子?它在上下文中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去反复诵读,边读边悟。这样,在诵读的过程中,学生能培养语感,激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感悟,使心灵受到震撼,许多好词佳句就自然而然地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当学生自己再进行习作时,这些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好词佳句就能顺手拈来,运用自如,所积累的语言就能为我所用。

当然,学生还要养成阅读课外书籍和背诵的好习惯,因为语言积累不能靠浮光掠影的印象,而是要有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更要有深刻而牢固的记忆。诗人杜甫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积累语言,不正是为了“下笔如有神”吗?

4.要培养学生自改能力,促进习作水平提高。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修改,以及修改中的合作。中年级要求:“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高年级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可见,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对小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的培养。可以这样说:不会修改作文也就不会写作文,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是提高习作能力的一个方面,也是一个人写作能力的综合体现,同时,学生亲自修改作文时,可以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可以在反复动脑修改的过程中促进自己的思维,使表达、写作水平不断提高,自己受益。

教师在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要从多角度,运用多种方法长期训练,逐步培养。要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修改,让每一个学生在修改实践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习作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