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时间:2023-01-22 21:32:53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汇编15篇)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汇编15篇)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能够给我们不少启示,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

心灵以自由和希望而飞翔

无论我们曾经怎样的沉沦和不羁,怎样的失去光明,但千万不要放弃理想,放弃那份希望,人类追求自由与公正的脚步是无法阻止的。因为“有一种鸟儿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希望是关不住的,锁不牢的,是有翅膀的鸟,是流动的空气,是息息尚存的呼吸,是永远无法遏制的,是任何黑暗都无法染指的。——题记

我仍记得,安迪刚刚到达肖申克时,典狱长说:“把良心交给上帝,把贱命交给我!”我无法忘记他在说这句话时的样子,极度恐怖的表情,双眼如同邪恶的豺狼,粗短的手指不停地挥舞,仿佛地狱的魔鬼。可笑的是他的手上有一本厚厚的圣经,十字架的光芒极其悲悯地映照每个人的脸,如上帝的眼睛,慈悲地望着每一个人的灵魂,仿佛陈述着来自天堂的救赎,却又无力挽回这一痛苦的结果。

可安迪很少有大喜大悲,他有着坚强的意志,这是如此,瑞德在第一天晚上就因为判断失误而输掉了两包烟。他在天台上冒着被推下楼的危险,为监狱的警官提出了合法“逃税”的方法,从而为每人赢得了3瓶啤酒。在49年的春天,一群肖申克监狱的犯人,坐在天台上享受着冰凉的啤酒。“如同在整修着自家的屋顶”,“我们感觉自己就如同造物主般自在”,倚着矮墙的安迪,英俊的脸上有着难得的微笑,如同刺破黑暗的一缕光芒。也许他生来就不平凡,因为在此他依然相信希望。

与安迪相比,布鲁克斯——老布,似乎就显得十分遗憾与可悲,他的生活如瑞德所说:“开始你恨他,不知道为什么一道墙割断你的未来。然后你适应它,慢慢习惯这样的生活。最后你离不开它,离开了就不知道怎么生活下去,这就是体制化。体制化了”,老布就属于这样一个人,他在狱中就已经害怕假释成功,在出去坐在车上时,无助的眼泪慢慢地滑下,他最终无法摆脱那样对没有一点约束的生活的恐惧,自缢而死,令人可悲可叹。他,放飞了杰克,却禁锢了自己。也对,当一个人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时,会觉得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是一种折磨;当一个人连一粒一粒粉尘都想要珍惜时,会觉得世间的一起一灭都是诱惑。可不但他,就连瑞德都有如此感受:“希望是一种可怕的东西”,可安迪不这么认为。只有《费加罗的婚礼》响起的那个一刻,所有的犯人被这恍如隔世的声音震撼了—一丝来自俗世的气息带着自由的感觉。哪怕只是刹那的停留,哪怕只如一个飞掠而过的闪光,却似乎唤醒了囚犯心底里一丝尚未完全泯灭的东西。或许这片刻的清醒,刹那的释放,将带来更沉重的压抑,就如揭开伤口上的血痂。但这不算什么,安迪与囚犯,他们需要自由,哪怕身体上做不到,只有心灵才感受得到,哪怕只有那么片刻,依然是他们的渴望。在安迪的同化能力下,瑞德也明白了希望,监狱的体制化生活丰仿佛一种扭曲的诱惑。它如同生活中的梅菲特斯,有着千变万化的面孔,然而我们不是幸运的浮士德,不会有天使来同魔鬼争夺我们的灵魂,上帝,尽管没有弃儿,但也没有宠儿。他在面对假释官的时候说:“我没有一天不在后悔,我回过头去看看往昔,那个愚蠢的男孩儿犯下了可怕的罪行……小男孩早已不见了,只剩下这个厌物,垂垂老矣。”

在对自由与希望的热爱的驱使下,爱好地质学的安迪用一把小锤子为自己打开了通往自由的门,尽管那样的过程十分艰辛,可有知识的他用了19年的时间完成了瑞德认为需要600年才能完成的事情,令他获救的,是一把小石锤,一张女明星的大海报和一颗热爱自由的心以及相信希望的信念。我无法忘记剧中的一句话“安迪朝自由爬了五百码”,从下水管道出来后,暴风骤雨与雷电似乎在恐吓,闪电如一把明刀般斩断了黑暗,他承受着暴风骤雨的吹打,却得到了自由,他展开双臂迎接苦难,那一瞬间,在我的眼里,恍恍惚惚看到他不是安迪,他是耶稣,他,就是上帝。当初的上帝,在人间受尽苦难,却褪去平凡的肉体,成为了万民所敬仰的神。而安迪他也是在肖申克里受到了许多的冤枉和苦难,但最终是他点燃了自由的火光。

后记:

“你从来没有觉得自由的阳光是如此灿烂,莫扎特的音乐是如此美妙。那些平日里最粗劣最愚昧的人在这一瞬间都变得高尚美丽,容光焕发……这时你就明白了:为什么人类在经历了那样多的苦难与沉沦之后,还能生存,因为美好永在,希望永在”——《肖申克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2

当我准备下手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题目还没有想好怎么写,我只是觉得,我想表达一些什么东西,一些在我心里喷薄欲出的东西。

相信很多人都会跟我一样,看的时候,内心一片波澜,看完之后仍然心存疑虑,继而开始思考。那你在思考一些什么呢,说出来,看看大家思考的是不是一样?

1、生或死

“要么忙着生,要么忙着死”,这应该是大部分人记住的一句台词了。确实,人生下来就是朝着死亡去的,只不过这个过程里,我们总会发生一些什么,总期盼着一些能改变自己人生轨迹的地方,好让它更好的去享受生活,享受自由,享受美好。

有些人在这座肖申克监狱里,安静的度过了一辈子,他们进来的时候,外面的马路上只有一辆汽车,假释出去的时候,站在路口看着来来往往奔流不息的车辆,迷茫的像个过马路的孩子;

你说是这个世界抛弃了他们吗?还是他们不愿意接纳这个新的跟他们没有半毛关系的世界?生,或者死,于他们这些铜墙铁壁里的人又有何意义?

2、坚持

为了避免自己不被别人侮辱,坏人打一次,安迪拼命反抗一次,从不妥协,从不示弱;每周一次的建议信,安迪写了六年;每周两次的建议信,安迪写了一年;从ABC开始一个一个的认字,安迪教了托尼整整一年;五层监狱厚的墙壁,安迪用小锤子敲了20年;当他做这些的时候,从没有人知道结果是什么,包括他自己也不知道,但不试一试又怎么知道呢?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清晨,到日暮,从满头青丝,到鬓染白霜,他的坚持从没有人看得起,也没有人支持,他就是这么一直坚持着,直到某一天那些打他的坏人被更坏的人制裁,直到上级命令回信给他增加书籍和拨款,直到托尼收到教育委员寄来的证书;直到一个电闪雷鸣的夜里,他神不知鬼不觉的从这座监狱逃脱;他的坚持,成功了。

不会有人知道,在那些无数个关灯之后的黑夜里,安迪正用一个小的可怜惨的锤子,一点一滴的敲掉墙上的混凝土和石头,不能发出一点声音,还得一点一点的把敲掉的碎石想办法运出到囚室外。可能一个晚上,他就只能挖出那么一个乒乓球大的洞,但是一个月之后,就是一个苹果那么大,一年之后,就该有半英尺长了,只要不被人发现,只要不换房间,他就一直挖下去,一直挖下去。

3、体制

这里最想说的就是体 ……此处隐藏22148个字……能说安迪奋力反抗,最后打败了姐妹帮,然而这不是童话世界,这里是监狱。这个世界并非非黑即白,而是一道精致的灰色。真正的强大不是说在面对所有困难时都能承担的能力,而是即使被命运打倒在地也不会失去自己方向的决心。

我相信,安迪不会是第一个,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有才能但是冤屈入狱的人,然而只有他一个人,最后打破了那扇墙壁,来到了自由的世界。是他最有智慧还是最有力量呢,都不是。他从一开始就已经做好了出狱的准备,用一块鹤嘴锄,挖透监狱的大墙壁,听起来像是个童话故事但也并不是遥不可及,试问安迪的狱友们哪个不比他有力量,有时间?电影中的布鲁克斯其实可以算是一个例子,他1911年入狱,大半辈子都在监狱度过,监狱的墙壁从束缚他渐渐到保护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哪怕真的走到了墙外,他的心里也会永远被无形的枷锁束缚了,有时候啊,困住一个人的,往往是他自己。而安迪在监狱中的二十年也明白了很多,这里有黑暗,无情的棍棒,恶心的狱友以及道貌岸然的典狱长,到头来,宗教与信仰在钱权面前也只不过是遮掩保险柜前的那副画罢了。当舍友都是文盲流氓时,安迪在用自己的努力办了一个图书馆,即使是全世界的黑暗也不能遮住一支蜡烛的光辉,就像他向士官讨要冰镇啤酒一样,他并不是真的想要一瓶来喝,他只不过是来怀念自由的时光罢了,设立图书馆大概也是如此。但与啤酒不同的是,安迪不仅仅只为了愉悦自己,哪怕是一个素不相识,负有恶名的小混混,他也愿意用自己的时间,去亲力亲为的辅导他,子曰:“吾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盖如是也。这种善良是伟大的,但在监狱里格格不入,监狱不是童话世界,他还是要服务于典狱长的淫威下,接近全力却无法改变这个无情的社会,也只能选择离开了。当他决定凿穿墙壁,爬过五百米长的地下管道,走向墨西哥的阳光时,没有人能说他自私。

命运给予他最大的打击,空有天赋,女友背叛,锒铛入狱,苟且偷生,他仍然在逆境中保持自我,保持一颗真诚的心。暴力,欺诈,宗教,欲望,所有社会中的阴暗面在电影中到表现的淋漓尽致,然而在经历了这些后,真诚,勇敢,美学,善良与追求自由这些我们心中最原初,最美好的品质,安迪将它们保存的完好如初。如果有来生,安迪一定更希望他能在大树下,和他最爱的女孩相约白头。我们不能知晓背叛的真正原因,恐怕他也会因此一直心存愧疚,但是在结尾处,海风铺面,海鸥盘旋,一个酒店,一只小船,安迪与她久别重逢,相拥而泣时,我们都知道,他们在肖申克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15

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总是深刻的震撼着观者。《肖申克的救赎》就是这样的一部片子,当年和《阿甘正传》号称“票房双雄”。

《越狱》是将《肖申克的救赎》演绎成一部连续剧,然而《越狱》是因其情节编制的百般机巧而火爆全球。因此,如果说《越狱》给我的情节和演技的吸引,《肖申克的救赎》则是给我人生的震撼。同样的情节,同样的演员,然而艺术和思想的构思不同,决定谁将随着市场浪潮一波接一波被淘汰,谁将随着历史的淘洗而越发闪烁光芒。

是的,进入监狱的每个人都是绝对有罪的,因此每一个也可以说是相对无罪的,他们进入这里只因为命运的安排——是上帝给了我们原罪还是我们自己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过,反正我们进入社会国家的监狱,亦或是人世红尘的“监狱”,全部是无期徒刑,当然在“头昏眼花”的时候可以得到“假释”。

我想最好“监狱”看着是中性词,因为“监狱”是一种约束和体制,体制大可大到一个国家,小可小到一个公司、部门、科室。如果监狱是中性词,那么就有人离不开它,是生活的唯一土壤,影片中“老布”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监狱了呆了大半辈子,正如瑞德说的:“开始你恨它,慢慢适应它,最后你离不开它,这就是体制化。”老布在行将就木之时,被假释了,进入了监狱之外的世界,然而老布在这个世界一无所有,无法生存,反而在监狱里面,他有朋友,他懂得规则,他有工作,他有一切,监狱才是他的“家”,老布是一个彻底被体制化了的人,最后彻底爱上了这个体制,那么它的本质是监狱。然而事实上是被绑票的女人爱上一个强悍的绑匪,按照绑匪的规则而存在。

这种情况,我们是否可以称之为一种人生的“沦陷”,把“沦陷”也看着中性词吧,因为大多数人都是这样沦陷在一个体制里,一个公司、部门、科室里面,走出这里没有办法生存,正如老布所说:“我恐惧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本想再次犯罪进入监狱,然而他已经老到了无法犯罪的地步了,于是在墙上写下“老布到次一游”,上吊走了。是的,我们身边的人,大多数的人生都是“沦陷”于现有公司、部门、科室的体制中,丝毫不敢也不能越雷池一步,墙内才是他觉得舒适和幸福之圈,墙阻隔着他,也保护着他,而且保护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和重要。

“救赎”本身具有强烈宗教色彩,然而宗教的本质是日常性的,也看着是中性词吧。从进入“监狱”的开始,肖申克就沉默了一个月,没有和任何人说话,他就在这一个月决定了为自己开辟一条救赎一路,不在忍受“冤枉”之气。他开口要的第一样的东西是“铁锤”,刚好能放在被掏空的圣经中那么大小的铁锤,一把决定命运的铁锤。监狱长开玩笑地说“救赎之门”在圣经中,是的,最终应验了。瑞德对肖申克说:“如果要用铁锤打通隧道需要三百年”。因此瑞德放弃了,然而肖申克没有放弃,因为他利用他的知识发现墙体石头的秘密,不需要三百年,实际上20年,他就逃离了“监狱”。是的,拯救自己的不是圣经和上帝,而是自己!拯救之路开启于希望,依赖于知识。“有些东西是监狱的石墙关不住的,在人的内心中,是人的希望。”然而德瑞说“希望是坏的”,因为他没有足够的知识判断希望能够实现。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才是我们的自我的救赎的唯一方法。

是的,肖申克凭借知识催生希望,又凭借知识利用了监狱的规则和制度的漏洞舒适地生活在监狱之中,最终凭借知识打通了救赎之路,获得了“救赎”与自由。

20年来,肖申克凭借其银行家具有的高超金融知识,为监狱里上上下下的狱官避税理财,以至于监狱长一天也离不开他,甚至设置重重障碍不让他离开监狱。20年来,他以嗜好石刻为掩饰,一天一天悄悄将从隧道里面挖出的泥土,一小块一小块释放出来。20年来,他在监狱开设图书馆,帮助每一个囚犯学习知识,让囚徒的生命也有那么一点点价值。20年来,他无时无刻不在构建在太平洋里荡舟的自由之梦,当他在离开监狱的头一晚,他把梦想中的太平洋告诉瑞德,瑞德以为“他是不是神智不清了”,直到第二天肖申克一夜之间突然从监狱中消失,20年来用希望、知识和毅力构建起来的一个秘密“救赎”系统运作成功了,瑞德才知道这一切是真的。

自我救赎成功了,但是瑞德,肖申克在监狱里最好的朋友。瑞德在蹲了40年监狱后获得了“假释”,不是自我救赎,是监狱“恩赐”他出来的,因此他所面临的情况与老布是一样的,瑞德说:“虽然我在监狱被人称为有求必应,可以搞得任何物品,但是出去后我连电话本都不会翻”。确实,瑞德出来了,他和老布一样陷入了绝望。瑞德想起了肖申克告诉他在“假释”后到一个标志性的美丽的大树下找出一个盒子,这是他唯一的希望。肖申克不仅自我救赎,也救赎了他的好朋友瑞德。

这个盒子里面有钱、有地址、有朋友和梦想,瑞德也获得了救赎。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汇编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