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观后感

时间:2023-01-15 22:07:17
绿皮书观后感(15篇)

绿皮书观后感(15篇)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绿皮书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绿皮书观后感1

看完这次奥斯卡奖最佳电影《绿皮书》,令我有了很深的感触。

这部电影所要讲述的不仅仅是主人公托尼和唐纳德·雪利之间那跨越种族的、无比深厚的友谊,电影还想告诉我们的还有很多。

且抛开两位主人公,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这部电影里只出现了三种人:白人、黑人,还有一种“中间者”。其中前面两种是两个完全的对立面,互不干扰,两派人各有各的生活。

但还有一种“中间者”,就似黑与白之间那显得有些多余的灰色,这种人不被白人或黑人接受,只能自成一体。他们就像一群流浪者,寻找不到自己的归宿。

而托尼和唐纳德就是这样一类“中间者”。在电影中有一段场景,在托尼和唐纳德从拘留所放出后,托尼说过这样一句话:“老天,我可比你黑多了!”这句话看似调侃,却引起了我更深的思考。托尼所指的“黑多了”其实不代表皮肤上的黑,更多的是在说他的生活,因为他身为白人,却在过着黑人的拮据生活,到热狗店里比赛谁吃的多,依靠这种方式去赚钱,是吃了上顿没了下顿,托尼的生活方式与黑人无异。在白人堆里,他觉得自己穷的像一黑人,在黑人堆里,他又从来没有被这个种群所接受,因为他们评判的标准是肤色。

著名钢琴家唐纳德也是如此,他打小就非常刻苦地学钢琴,用自己的努力脱离了贫穷,这本来是一件很值得开心的事情,但是当他好不容易挤进白人的阶级社会中,他却发现自己从未真正融入进去。上层社会的白人花钱请他来为他们弹钢琴,借艺术的造诣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有教养的。演出完毕,台下一片排山倒海的掌声,但这掌声仅仅是致敬艺术,而不是对唐纳德的赞美。当他走下台的那一瞬间,只不过是个黑鬼,不配受他们白人尊重,甚至连酒店的厕所都不让进,不能在酒店用餐。

这让我们也明白了一点,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就是如此,白人如果没有资产,他就只是白人社会中的黑人,而黑人,再高的成就,再多的资产,也只不过是黑人,他们永远都改变不了肤色带来的歧视,永远都融入不了白人的上流社会,这是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改变的刻板印象。

我们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当时这个大环境下的种族歧视是有多么严重。如果仅仅是呼吁停止种族歧视,那我觉得对电影的理解还远不够深刻。

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像托尼和唐纳德这样的人。

他们既不黑,又不白,只是一群“中间者”罢。

绿皮书观后感2

总有一些感动,在不经意间进入你的生活,可能是一个简单地微笑,一次紧紧地握手,或者是一部普通的电影。

电影《绿皮书》一直保存在电脑的硬盘里,夜深人静的周末,家人孩子已入睡,这时是我自由的时间,打算通过电影放松身心的疲劳,忘记工作上的烦恼。

这部电影,是近两年来,最让我感到心情愉悦的一部电影,这是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主要讲的是:美国黑人和白人的一次旅行。

在电影中我感受到的是,一个是著名的黑人钢琴音乐家,一个是歌舞厅里游手好闲的白人混混,在这次旅行中,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性格迥异的两个人之间产生了信任、快乐还有成长。

音乐家教小混混写情信给爱人,教会混混人生选择,混混帮助音乐家走出孤独,并且帮助解决生活上的麻烦,相互影响互相成长。

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中有一句话是这么写的:

对于朋友来说,真正有用的,不是那种肤浅含混的“够意思”、“讲义气”,而是帮助对方成长——这才是最有价值的。

朋友在一起应该是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同成长,这样的友谊才有意义,才能更持久。

黑色的皮肤衬托出一口洁白的牙齿,在弹奏完毕后获得大家的认可,这“洁白”的笑容显得更具魅力。重要的还不是这个笑容,而是黑人音乐家在黑人小酒吧里弹奏时感受到的放松与快乐,远比在富丽堂皇的别墅为高贵的白人弹奏开心得多。

因为他知道在这里没有歧视,不管是在台上还是台下,他都能获得尊敬,所以他后来在台上与其他人合奏的时候,他开心的站起来半蹲着弹奏,脸上堆积着的笑容,让作为观众的我也为他开心欢乐,并且跟着电影里的音乐舞动着我的双肩。

快乐其实就这么简单,一部电影,都会让大脑分泌多巴胺。

黑人音乐家在去别墅弹奏之前,问过小混混:“你要进去吗?”,小混混没有选择进去,而是站在外面聆听和其它司机赌博玩色子。

音乐家给予小混混选择的机会,这个机会能够近距离的欣赏音乐,与更有学识、更有涵养的人接触,从他们身上学到东西,但他没有意识到这点。

人生当中,时时刻刻都是在选择,你选择与什么样的人为伍,选择整天打牌打游戏还是阅读运动,最终的结果是不同的,时间会惩罚那些自己选择错误的人。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选择决定命运,是在书籍《财富自由之路》里,印象很深刻。

一部电影,能够让观众感到快乐与成长,这就是一部好的电影,所以强烈推荐。

绿皮书观后感3

托尼是一位白人,由于工作的夜总会关门装修,为了维持生计,他亟需一份工作。有个朋友建议他去参加一位音乐博士为寻找司机所举办的面试。到达豪华公寓后,他发现这位博士是个名叫唐的黑人古典乐钢琴家,钢琴家正需要一个司机,负责他举办南方巡演时的接送工作。

当然,两人心里都十分清楚,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种族隔离严重的南部地区,他们很容易身陷麻烦,但托尼需要钱,而唐需要一个能照顾他的专业司机。两个人上路了,一路上托尼把唐保护得很好,每一场演出准时到达,钢琴保证是斯坦威的。托尼欣赏着台上的唐出彩地演奏,在给妻子写信的流水账里骄傲地介绍着唐,夸他有多精彩有多棒。

每一场唐的演奏结束后,底下的白人权贵们都会为他鼓掌,侍者弯腰说着恭敬的话,却禁止他走进正规厕所,并客气地指向花园里用木头搭的专供黑人使用的临时简易厕所。唐有骨气,他坚决不用,宁愿开着车回一趟酒店解完手再回去表演。

圣诞前的最后一场表演开始前,唐被禁止在高档餐厅用餐。他离开了,丢下了所有期待他表演的白人们,头也不回地离开了不住请求他的白人主管,离开了这个充满歧视的华丽的酒店。

为了打破种族歧视,为了自由,唐冒着风险走这一趟南方之旅,和一位本来也看不起黑人的白人托尼,一起完成了两个月的演出。托尼也在一场场演出中,感受到了唐的魅力。他们走出充满种族歧视的豪华酒店,走进了全是黑人的小酒馆。在酒馆里,唐弹起了黑人音乐,大家都为他欢呼雀跃,黑人乐队也和他一起愉快地演奏。唐笑了,第一次,在舞台上笑得如此开心。

圣诞前夜下雪了,他们开始了艰难的返程。路上托尼实在太累了,以至于唐开着车把睡着的托尼 ……此处隐藏7098个字……有时,一种身份也代表着一个枷锁。有时,正是因为一无所有,可能才更轻松,更洒脱。

放下我执,也许才能看到更广袤的世界。如果不是给唐博士当司机,托尼不可能知道挑剔的音乐家也有背后的孤独,唐博士也不会了解一个世俗享乐主义者的快乐。

存在即合理,我们认定的不一定是最正确的,试着去改变,去接纳,去包容,可能才能体验更多,享受更多。真的有些明白了造物主的伟大,它给了玫瑰花的芬芳,也给了玫瑰花扎人的刺。

卞之琳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还有句更俏皮的话,所谓的人生,就是笑笑别人,被别人笑笑。

也许就是这么一回事吧,这是部很温暖的电影,大家可以去看看哦!

绿皮书观后感13

《绿皮书》一本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黑人出行指南,由黑人邮递员维克多雨果在美国白人至上运动的1962年编写,旨在帮助黑人同胞们在旅途中找到可以供其入住就餐,乃至上厕所。

绿皮书,自由的指南。通过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窥见美国种族歧视环境下黑人与白人人格的不平等。雪利是声名远扬的钢琴演奏家,他可以在白人餐厅中演奏他的音乐,获得掌声。却无法使用餐厅的洗手间休息室等,因为在当时,许多餐厅专供白人而不允许黑人使用,黑人想上厕所也只能提前规划,避免踩到禁忌。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两个场景,第一个是唐雪利和托尼的车在南部乡间小路抛锚时,与田里劳作的黑奴们的对视。雪利看着对面的同样肤色的人们,却说不出一句话。引用一位博主的话,“对面呢,仍是寒冬,自由在一点一点向外蔓延。”维克多雨果在绿皮书中写下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在不久的将来某个时刻,将有一天不必发布本指南,那时候我们作为一个种族在美国拥有平等的权利和特权。”

第二个记忆犹新的情节是唐雪利与托尼在车里吃炸鸡的场景,唐雪利为了摆脱黑人就是喜欢吃炸鸡的歧视言论,从不吃炸鸡,但托尼执意将炸鸡送给唐雪利吃,三四番拒绝之后,雪利翘起兰花指,矜持地吃起了炸鸡。后在晚宴上主人又侮辱性地为雪利博士准备了炸鸡大餐,还要求他到庭院外黑人专属的茅厕上厕所。雪利博士并未因为主人的歧视而怒火中烧,他乘车回到旅店上完厕所,返回后仍若无其事地与其他客人握手道别。

种族歧视是岁月与经历无法抹去的痛苦。狭隘的思想与认知,不仅在表面体现了偏见与伤害,而且在内里,是对人格平等的不敬与歧视。用表面而非内里,甚至是偏见来评价一个人肯定是颇失公允的。如果世界是单调的,人们定十分向往多彩,但世界本就是多元多彩的,它是包容与理解的共存体。因为差异和多元,世界变得更加和谐。当傲慢决定态度时,人们就会失去友善,当偏见占据主导时,人会因此失去判断。每个种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我们应该开放包容,即便不喜欢也不能侮辱。不要让人心的偏见成为我们之间横亘的大山。

绿皮书观后感14

托尼是一个有着两个孩子和一个老婆的男人,他深深地爱着自己的老婆和孩子。因为酒吧整顿而暂时失业的白人托尼应聘去给黑人钢琴家雪利当司机,因为雪利要巡回演出,所以他们要在一起相处两个月。

托尼是向来不讲究的老大粗而雪利是从骨子里优雅端庄的文化人,两个人互相影响着。托尼从一开始不愿意为雪利拎箱子,到后来会真心为雪利着想;雪利从一开始高高在上盖着毛毯,到后来误以为托尼要离开而想给他加薪留住他。雪利教托尼怎样把话里的脏字去掉能让人听着更舒服,而托尼却觉得如果别人不想听他说话,就可以滚一边去了。

雪利经常会因为自己的肤色遇到很多麻烦,他不能进高档的餐馆,只能在松树下的烂茅厕方便。无论他在台上怎样风光,到了台下,也不过是别人眼中的“老黑”罢了。他会因为自己那“不讨人喜欢的肤色,处处受人欺凌惹麻烦,而托尼却常能替他摆平这一切。

雪利教会了托尼要“站着生活不要跪着赌钱”,雪莉看到托尼在场外和别的黑人一起扔掷子赌钱,告诉他:“他们的出身决定了他们的命运,但你不同。”教会了托尼冷静,并告诉他:那些打你的人愉快地喝着咖啡,和朋友聊天,而我们却在这,什么都不能做。发泄那点情绪并没有什么用,只有尊严才是永远的。雪利本来可以去更受欢迎的地方拿着比这里高三倍的工资但他为了改变人们的观念却还是选择这么做。

托尼本来也有着种族歧视,他丢掉了黑人喝过的杯子,但当他看见雪利演出后,却说:“根本不像个黑人,而像个自由女神。”有一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托尼告诉雪利,他父亲说过,不管你做什么都要做到极致,上班就认真工作,笑就尽情大笑,吃东西时就像是吃最后一餐那样去享受。两人在车内开怀大笑,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雪利笑得这样开心。之后,他在酒吧中唱歌,即使没有报酬,但他维护了自己的尊严,比往常更开心。

他们从陌生人到工作关系,最后成了朋友。我明白了,黑人有高贵优雅,也有卑微低劣;白人有自视清高,也有温暖善良。我明白了,有也许有一天你曾经最看不起的人,会是你过节时最念念不忘的人。

绿皮书观后感15

《绿皮书》讲述的是一位黑色演奏家和白人司机一次南方巡演,两人从排斥到最好成长一生挚友的故事。

刚开始清晰的记得白人托尼对黑人的态度,影片设置了一个小段子,一家人在热闹的团聚,两位黑人维修工帮忙修理家中的家电管道,修理之后托尼妻子给黑人修理工打了两杯水,之后黑人使用过的杯子托尼就直接丢进垃圾桶,反忖到后来托尼对黑人重新认识并且邀请黑人唐。雪莉去家里过圣诞节的情景,故事我最回味的是最终唐。雪梨突然孤独主动带着红酒去托尼家,并且他们相拥一起整个托尼家人那吃惊的表情有个特显。

前后的差别让人感动,又值得深思,种族歧视在1962年,美国这个国度是多么痛的领悟。这部电影却玲离尽致的表现出来。

还记得一个画面,托尼和雪莉的车开到半路车熄火了,托尼下车修理,雪莉也下车感受下旅途美丽的阳光,这时镜头切换到对面的农场,一片黑人在农田不辞辛苦的劳作,一位农夫看到雪莉,然后大家相继放下手头农活,齐刷刷的眺望着雪莉。大家可以随意猜测当时黑人心中的感受,是羡慕还是嫉妒还是什么…总之导演的设置让我无不称赞,奥斯卡奖实至名归。

电影除了在场景设置上用心,在整个故事间的交流和台词的设置上也非常有启发和思考。雪莉作为当时为总统演奏的音乐家其实已经非常不错的成就,原本可以在自己的城市很好的谋生,但是为了改变人们的观念,他选择了种族歧视最严重的南方去巡演。绿皮书也是为黑人定制的特别行程安排。

很多人的孤独,其实是他们选择孤独,选择放弃勇气,放弃迈出的第一步。在故事结尾,也是圣诞节,托尼和家人一起欢聚一堂,雪莉却一个人空守一座大房间,原以为这样就结束了,雪莉最后却拿着红酒去了托尼家,这时他们的友谊才开始继续升华。

很多人有梦想过改变很多,对于婚姻,其实父母和子女的观念就不一样,所以就会有冲突和争吵甚至是暴力,流血,电影中的小人物雪莉希望通过这个钢琴曲去化解矛盾,用自己的专长去改变人们心目的观念是需要非常强大的勇气的。钢琴不是白人专享,音乐也是白人专享的,他是世界的,这个过程他背负着很大的责任,因为肤色他的巡演变得特别崎岖,这也是电影选材的用心。

最后推荐大家一看,相信也会给你不一样启发和体会。

《绿皮书观后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