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读后感 篇1这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一篇长篇小说。小说以美国密西西比河上的圣比得堡镇为背景,描写少年汤姆`索亚和他的顽皮少年哈克贝利`费恩及汤姆的女朋友贝基`撒切尔的冒险故事,本书被认为是当时美国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主人公汤姆聪明又淘气,不屑与平庸的生活,富有冒险精神,用不断的逃学和恶作剧来对枯燥的学校教育循规蹈矩的大人们表示反抗,汤姆虽然调皮,但在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在危机降临的时侯,汤姆和他的顽皮小伙伴们却都能挺身而出,显示出他们思想善良的一面。
童年的世界是一个妙趣横生的世界,是一个调皮耍赖并可以尽情犯错误的年代,汤姆`索亚就尽情的享受着这个童年时代。汤姆逃学,不喜欢学校呆板枯燥的教育,并极度厌恶牧师骗人的鬼话,在汤姆看来,牧师除了唠叨以外对人是没有起到一点实际效果的。汤姆故意不回应老师的叫喊,并躲了起来,吃了满嘴的果酱,最后不幸被同学揭发,汤姆却能侥幸逃避了挨打,并揍了那个可恶的告密人。汤姆是一个天真活泼又调皮的典型少年,他聪明,勇敢,正直,乐观并有一点叛逆,满脑子疯狂的想法。我以为马克`吐温非常好的刻画了一个人的美好童年样板。汤姆是具有勇敢的冒险精神的,这让他和多少疯狂的顽皮小伙伴去当上了“海盗”,但他们所与生俱来的正义感却没有因此而改变,他们当上海盗是因为他们认为海盗是劫富济贫的英雄好汉。“西班牙海上黑衣大盗”,“血手魔王”,“海上霸王”,这些都是孩子们向往的头衔,这些头衔所能赋予他们的虚幻的权力,将使他们能够实现他们与生俱来的强烈的正义感。
每一个天真的童年,在其思想精神支柱了都有一个与生俱来的正义感。这使我们的童年对世界的判断标准就只有剩下好和坏了。童年里的故事,你可以是一个调皮任性,经常做恶作剧的人,但在童年正统的价值观中你却不可以去做一个坏人。不知你是不是还记得,在我们的童年游戏中,老是要有好人的角色(比如警察)和坏人的角色(比如小偷),差不多每一个天真的拥有强烈正义感的小家伙们都愿意去扮演那个好人的角色,并为本人所能担当的角色沾沾自喜,有极大的满足感。而那不幸的被选中为担当坏人角色的小家伙可能会耍无赖,拒绝担当坏人这个角色,并要求重新选择角色。也有一些呆木头在被选中做“坏人”后只能自怨自艾了。这些都足以表明在童年世界里正义感是一种多么坚定的人生信仰,正义从来都是童年世界里必需捍卫的东西。这点马克`吐温是坚信不移的。小说中汤姆和哈克目睹了一场血案,但因为害怕,两个都发了誓不说出来。在这里两颗幼小的心灵所遭受的恐惧是难以想象的。为此,汤姆受到了一连串的打击,但始终深埋在其心底的正义感,还是让他受到了良心的折磨。但孩子们的心灵是有其弱小的一面的,直至那件血案开审的时,汤姆和哈克又重新发了誓不泄露秘密。但随着事态的发展,汤姆勇敢地站了出来,指出了凶手。马克`吐温还是维护了童年孩子的正义感,让汤姆再次成了大英雄。
小说的主人公汤姆虽然还只是一个顽皮的捣蛋鬼少年,可是其身上却有着我们可以借鉴学习的优秀品德。他正直,诚实,遇到困难镇定自若,冷静分析,并用于尝试处理问题。他对外界的事物老是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的,还大胆尝试,机智勇敢,向往自由,向往未来。在充满阳光的世界里,有欢乐,有梦想。汤姆也有着同龄孩子身上的特点:天真活泼,还爱打架。在呆板的生活中,除了要对付枯燥无味的功课,牧师虚伪的教条,还要躲避姨妈过于严厉的管教。虽然严格的外部教育环境表面上是为了汤姆好,但过多的教条只是作用于抹杀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所以汤姆和他的顽皮小伙伴们组成了海盗团,踏上了历险的征程。
汤姆!汤姆`索亚!这个马克`吐温先生笔下的小机灵鬼,向我们展示了孩子原汁原味的天真烂漫。这种童真也许过了孩童时代就非常难再寻找,能让我们找到的,也只有一点点我而才会想起的儿时的甜蜜回忆。我相信,一个人的童年即使是艰苦的甚至是多灾多难的,你也可以从苦涩的岁月中回忆起小时做过的一件半件的傻事。哪位没在童年里做过傻事呢?回想起来你也会非常高兴的。
有人说:童年就像一壶甜酒,时隔越长,尝起来就越香,越纯,越让人回味。己经长大的我们,被现实生活压抑得太久,但令我们欢呼雀跃的是,有人实现了我们梦想中的自由。汤姆`索亚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有理想,有快乐,美梦便会成真。终有一天,我们的天性可以自由地发挥,创造出属于本人的一片天空,创造出属于本人的梦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读后感 篇2《汤姆·索亚历险记》取材于美国南北战争前的社会生活,是美国著名小说家马克·吐温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顾。故事围绕汤姆·索亚和一群孩子追求自由生活和冒险展开,成功塑造了汤姆这个聪明机智、调皮捣蛋又勇于冒险的孩子形象。笔调快活温和,语言诙谐幽默,情节起伏跌宕、扣人心弦、有惊无险,是这部名著吸引孩子的地方。
作为教材中的名著选段课文,本文“梗概+精彩片段”的呈现形式无疑是一种创新。作为一篇编排独特的略读课文,本课导读要摒弃精到的讲解,重在引导学生抓住故事情节与汤姆·索亚一起历险,感受阅读的快乐。
一、读封面,期待“历险”
解读:一部小说的封面应该包含丰富的信息,比如作品的名称、作者的姓名,以及与某个精彩情节相映照的插图等等。拿到一部小说,读者也往往是首先被封面吸引,并通过读封面初步感知作品,产生阅读期待。因此,有效的名著导读,用好封面是第一步。
策略:这部小说的译本很多,老师应该选择封面构图醒目、主题鲜明的译本,让学生第一眼看到原著时眼睛就一亮:哇,这本书一定非常有意思,我真想赶快读一读!从而迅速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
教学时老师可以出示原著,让学生说说从封面上读出了哪些信息,再猜想小说的主人公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经历了怎样的危险。
二、读梗概,走进“历险”
解读:课文首先呈现了故事的梗概,十几万字的小说被浓缩成寥寥百字,对人物、情节和环境都进行了高度概括性的介绍,且字里行间处处潜藏着动人的悬念。这一编排,是为了让学生抓住关键,整体把握名著的内容、故事的进展和结构,并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学习浏览、了解事件梗概也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小学高年级阅读目标。
策略:通过读封面,学生已经具备了浓厚的阅读兴趣,这时候老师抛出问题:有什么好办法能让我们在三分钟之内读完这本书,并大致了解汤姆经历了怎样的危险?通过交流让学生懂得:阅读整部作品时,浏览前言或梗概能够帮助我们迅速把握主要内容和结构,同时也能引发我们产生更多的疑问,期待在作品中获得答案。
故事梗概的导读环节可以这样设计:首次速读,试用一个词语表达自己读梗概后的感受→二次浏 ……此处隐藏15436个字……意间,他们目睹了一幕恐怖的灭口事件。但凶手乔却嫁祸给哈波,于是,愤怒的居民们将被冤枉的哈波抓了起来。审判哈波的日子一天一天逼近,汤姆不禁犹豫了:说吧,又怕灭口不眨眼的乔将他杀掉;不说吧,他的良心正受着无比的煎熬。最后,汤姆决定在法庭上证明一切。这是灭口案,况且,当时灭口的乔也在场,他就不怕乔吗?说不怕都是假的,但汤姆有超强的正义感,所以他才不顾一切救哈波,要还他清白。
汤姆就是这样的坚定果敢,富有良知和正义感,关键时他总能挺身而出,把自己的生死之置于度外。我被汤姆的举动深深震撼了。要知道,在汤姆生活的那个年代,那个地方,印第安?乔要杀一个小男孩虽然谈不上轻而易举,但绝对不会太困难。因为那个村子也就一个老保安的武装力量,再加上在那里只有做礼拜时才穿鞋。敢试问我们敢吗,回答几乎是相同的:“不敢”,因为我曾看过一个报道:一个网吧门口挂着一条横幅,上面写着:“抓到偷车贼者,奖励现金100元”,原来那家网吧经常有车被偷。但是,抓贼这个天经地义的事非要用物质来奖励?因为现在的人们连看见小偷偷东西都不敢说,要“明哲保身”,怕贼来报复,于是,一到关键时刻,就跑得无影无踪,充分体现了这些人自私、保守、贪婪的陋习。
其实,儿童是最天真无邪的。我们在某些方面不妨以儿童为师,把他们的行为当作自己的一面镜子,时刻照照自己,可以不断抹去尘世的喧嚣、抚平心灵的浮躁,让自己始终保持一颗童心,拥有正义感和善良的本性,用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个人,不要再那么贪婪、自私了!相信人人都如此,就能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汤姆·索亚是一个多面性的人物,他的世界充满阳光和希望。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有理想、有快乐,美梦便会成真。终有一天,我们的天性可以自由地发挥,创造出一片人生的晴空,创造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梦。
《汤姆索亚历险记》的读后感 篇11《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他以十九纪前期的美国为背景,描写了主人公汤姆和他的小伙伴们的童年生活和冒险经历。其实在小学的时候就读过这本书的中文版,当时只是觉得汤姆的童年生活好有趣,和自己的生活有很多不同。现在又重读这本书,又有了一点新的体会。
故事发生的地点是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小镇上。
这个小镇就像是当时美国社会的缩影,它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作者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表达了自己对当时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但是我想说的是,这本书也引发了我对我国当今社会的一点思考。我曾听过这样一句话:谁拥有了一个灿烂的童年,谁就拥有了全世界。
就像文中的主人公汤姆,毫无疑问的他拥有了一个美好快乐的童年。在回想我的小时候,虽然没有像汤姆的童年那样多姿多彩,虽然生活条件也没有像现在这样好,但也是有很多的有趣的回忆。那时候的大街上,总是有孩子们玩耍的身影,女孩子们聚在一起跳皮筋、踢毽子,男孩子们丢沙包、踢皮球,或者去草丛里捉蚂蚱。
然而现在的街道上,家家户户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来来往往汽车越来越多,但孩子们玩耍的身影却越来越少了。我们现在的孩子,即使是小学生,每天下课后不是埋头于作业就是奔波在各种辅导班中。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更是把大笔的金钱投入到了孩子的教育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会过得更好,所以在他们还很小的时候就送他们去各类的兴趣班,不想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
如果孩子喜欢,当然是好的。但是如果孩子不想学甚至很排斥呢?这样强加给孩子就真的好吗?再想一下,如果一个孩子在回想他的童年时,满脑子只有作业、辅导班、兴趣班,而一部自己喜欢的动画片、一个自己喜欢玩的游戏、一次自己和朋友的有趣的经历都没有,难道不是很可悲的吗?
我还想说的就是我们现在学校的教育。减负,这是很久以前出现的一个词了,但是现在孩子的“负担”减轻了吗?我想并没有。我想很多老师也是不想给学生布置这么多作业的,但是,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仍然没有大的改变,成绩仍然是衡量学生的重要标准之一。学生如果想提高成绩,不付出更多的时间如做题是不可能的。除此之外,我认为减负不单单是减少学生的作业量,而是要使学校的教育更加向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倾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国在这一方面目前已经做了很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有进步的空间。曾经在微博上看过一段评论,有一个网友说:我们那一代的童年,周末是真正的周末,寒暑假也是真正的寒暑假,可我没发现我们那一代的人差到哪去。
童年,是一个人的一生中非常宝贵的一个时期。我很羡慕汤姆能有如此多姿多彩的童年,同时也庆幸自己在回忆自己的童年时也能说出其中的一些趣事。
除此,我还想说一下汤姆这个人物形象。作者笔下的主人公汤姆,在大人们的眼中,他是一个调皮捣蛋、不爱学习、不听话的淘气包,但是在同龄人眼中,他确是勇敢、聪明、正直、乐观的。像是当汤姆被姨妈罚刷墙,他却有办法让其他人来心甘情愿的替他刷墙并且付给他报酬。而且,他和黑人吉姆做朋友,不怕因此被罚钱也不怕别人的嘲笑,他把吉姆当作真正的朋友。除此之外,当他和朋友哈克目睹了凶杀案时,尽管刚开始害怕,但他最后仍冒着生命危险揭发了印第安乔的丑恶面孔,解救了波特。
细想一下,这些都是我们现在社会正提倡的但是也是很多成年人所缺少的品质。当今的社会上,有人带着有色眼镜看人,他们瞧不起农民工;有人因怕被讹而不扶摔倒的老人;有人被金钱蒙蔽了双眼,说出一些违背良心的话;有人甚至对被汽车碾压的小孩熟视无睹……《三字经》的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有些时候,成年人确实应该反思我们最初的善念到哪去了。虽然有时候社会是混浊的,没有像小孩的世界那样纯真,但是我们也应该努力保持住自己内心的善念。
同时,我认为汤姆体现出的冒险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中华民族有超过五千年的历史,先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更是数不胜数,像是长城、故宫、秦兵马俑、京杭大运河……在当时生产力和技术都落后于现在的情况下,古人是如何建造出这些伟大的建筑的呢?我想这和冒险精神是分不开的。我们现在的大部分学生,思维定势是比较严重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越来越需要学生提高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像是国家提出了有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这就需要提高我国产品的科技含量。而每一次的技术创新经历就像是一次大冒险,我们只有敢想才能敢做,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有冒险精神。
最后我想谈的是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情节,就是汤姆在揭露了印第安乔的罪证后不再为内心的秘密而苦恼,但是他却发现自己喜欢的女生贝基不来上学了,于是郁郁寡欢振作不起来,而她的姨妈却认为汤姆是生病了,于是就用各种偏方来治疗他。
这一情节让我想起了萧红的《呼兰河传》,里面的小团圆媳妇来到婆家后郁郁寡欢,婆婆认为她生病了,便请巫女来跳大神,给她用各种偏方但就是不请医生。但是两个故事的结局却不一样,汤姆给猫喂药让姨妈醒悟,但小团圆媳妇被活活烫死。我想这都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一定反映,两个不同的国家,故事一个发生在十九世纪前期,一个发生在二十世纪初期,但是人们的思想却有相同之处,虽然是愚昧的思想,但这种世界上各国之间的联系让我感到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