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贝多芬传》读后感集锦15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贝多芬传》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贝多芬传》读后感1《贝多芬传》是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名人传》中的一部传记。它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部传记中,罗曼罗兰着力刻画了贝多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
从贝多芬身上,我们能学到了许多崇高的精神,特别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贝多芬全名叫“路德维希冯贝多芬”。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当他稍长大一些,恶运又一次降临到了贝多芬的头上: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母亲。贝多芬悲痛欲绝,只有写信向朋友哭诉。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而贝多芬,因为脾气古怪,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对困难,只能单枪匹马,奋力应战。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
苦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也是幸运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贝多芬曾遇见莫扎特,并相互交流。接着,又拜海顿为师。后来,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就在贝多芬初次尝到成功的甜蜜的时候,痛苦又一次降临。慢慢地,贝多芬耳朵的听觉越来越衰退,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还是瞒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隐瞒了,才写信给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这两位好友。贝多芬耳聋的程度是逐渐增加的,但没有完全聋,可以说,几乎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聋后写的。
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医治的,他渴望治愈,他渴求爱情,他充满着希望。贝多芬与命运抗争,最终成为名人。贝多芬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曾说过:“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钱。”
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告诉我们一些道理:只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努力向前。同时,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要坚定自己的信仰。
《贝多芬传》读后感2著名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经用这样一段话来形容一个人:“物质生活的窘迫毫无改观。他贫病交加,孤立无援——但他却是个战胜者:——人类平庸的战胜者,他自己命运的战胜者,他的痛苦的战胜者。”是的,“他”就是“用痛苦带来欢乐”的音乐巨人——贝多芬!
贝多芬诞生于德国波恩,他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亲发现了,不幸的是,贝多芬的父亲视他为“摇钱树”,天天让贝多芬练琴,不顾及他的心情,一个劲儿的培训他,有时甚至把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进一个屋子里关起来,一关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学音乐。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这些不幸一起压到了贝多芬的头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伤痕,也因此导致他的脾气暴躁而古怪。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很快地他就成名了。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耳朵,而像贝多芬这样以音乐为生的大音乐家,却聋了耳朵,这个打击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可他没有屈服,双耳失聪的他同样在生命的57年间完成了100多件作品。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而贝多芬,因为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对困难,只能单枪匹马,奋力应战。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
他是很平庸的人,可他却比常人遇到更多难以想象的磨难和障碍。他是英雄人物,因为他具有英雄品格:一是有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二是永远保持人格的尊严,恪守个性的独立;三是具有关怀人、爱护人的博爱精神,甘心为人类的福址奉献自身。也许正因为重重困难,种种阻碍、挫折和不幸的命运才让他勇敢地站起来而成为绝代传颂的名人吧!
每个人都向往快乐的生活,但人的一生中,必定会经历痛苦。有人迎难而上,而有的却激流勇退。不一样的选择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之旅。想让我们的心灵的戈壁开满鲜花,那么痛苦必是滋润土地的养分。
就让贝多芬的精神继续在无数文章与音乐史中流传、发扬光大!
《贝多芬传》读后感3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这绝对办不到。生活是这样美好,活它一千辈子吧。——贝多芬
或许,这个世上有无以计数的名人,他们有着各自的故事。但贝多芬一定是那其中最令我敬佩的人,而他的故事也一直激励着我不断前进。
命运,似乎一直在与贝多芬开玩笑。家境贫寒不说,父母早逝,养活家人的重担有些过早地压在了他身上,好不容易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社会对他的认可,却双耳失聪。再无法从事自己喜欢的行业。这,对一个人是不是太残酷了些?
双耳失聪,双耳失聪!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其痛苦程度就像画家的两眼失明,品酒师失去了味觉,裁缝失去了双手一样。那种痛,是失去至爱的心在滴血,或者更像是哪唯一的精神支柱突然坍塌,灰蒙蒙的天就那样压了下去,令人无法喘息。
可是贝多芬去并没有因此从历史的舞台上黯然离场,而是从耳聋的悲哀中走出来,将全身心投入到音乐的创作中,我似乎听得见刚开始他因听不见而发出的愤怒吼叫,看得见他烦躁痛苦的神情,但他却凭着坚强的意志和对音乐的热爱,走出了磨难以及磨难所带给他的不良情绪,将自己的思想注入音乐中,用另一种方式表达着他的喜怒哀乐,用生命谱出了一篇篇不朽的乐章!
他,贝多芬,如他所说,紧紧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贝多芬的一生历经坎坷,屡遇磨难。可面对这些磨难时,他总是毫不退缩,直面挑战。纵使困难挫折足以使他万念俱灰,他仍是坚持着自己的想法,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决不向命运低头!
人们常说,世事难料,命运有时也会一反平静来点风浪,有的人连忙退入避风港,再也不愿出海;有的人则直面逆境,顽强的驾驶着船只,驶向另一片更广阔的天地。无疑,待风浪过后,最绚丽的彩虹肯定为 ……此处隐藏7487个字……首熟悉的《欢乐颂》,那不正是贝多芬的代表曲吗?刹那间,一股莫名的勇气在我心头汹涌燃烧,我不假思索地重新扶起车把,继续我的学车旅程。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在自行车成了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每当我骑上自行车,耳边总回荡着《欢乐颂》那熟悉的旋律;每当我听到那熟悉的旋律,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贝多芬————不向命运低头的音乐大师》这本书;每当我想起那本书,就算我遇到再大困难,我都没有理由不敢去面对。是啊!这本书将永远陪我一起长大,让我终身受益。
《贝多芬传》读后感13读完《贝多芬传》的那一霎那,只觉脑间一片空白。
一下子感觉有很多话要说,却又不知该从何处说起。
“世间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
有时觉得南子给孔夫子的这句话放在贝多芬身上也适用。但却找不出为什么。《贝多芬传》带来的不是一个完整的答案,但却有一些零碎的片段,让人记忆犹新。
许多艺术家是没有真正的童年的。在别的孩子吸允着棒棒糖,在秋千上摇荡时,迈克杰克逊的童年在哪里?是在录音棚里,还是在父亲的鞭挞下?就连贝多芬也不例外。四岁,本该是一个童真玩耍的时期,但他却被整日钉在琴键上。而且对于他来说,他父亲是为了金钱与荣耀来逼迫他,并不是为了他的未来。这对一个四岁的孩子来说,是何等的残忍?--------对于当时的贝多芬来说,童年陪伴他的只有冰冷的黑白键。-------至少那时他是这么想的。
先恨,后爱。对于许多琴童而言,他们对钢琴的感情就是如此吧。音乐对于贝多芬来说,也是如此吧。童年时期的他,或许对音乐充满着无限的怨恨。但也正是这门艺术决定了他的人生,伴随着他一向走到生命的尽头,让他爱得无法自拔。
除了他那让人匪夷所思的童年以外,他的耳疾与创作之间的微妙联系,也令我惊奇。
二十六岁时听力日渐衰弱。这对于一个拥有伟大的音乐梦想的创作者来说是多么大的痛苦。这种肝肠寸断的感觉在《悲怆奏鸣曲》中体现得淋淋尽致。看似平静、起伏微小的乐曲中,隐藏着无尽绵长的悲伤。是的,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还有什么比听觉更重要?听不见世间一切悦耳的音韵,甚至包括自我的作品。但令人无法理解的是,在贝多芬众多的作品中,绝大部分作品是在他患上耳疾之后写出来的!也就是说贝多芬是在失聪的状况下,创作出如此美妙的音韵。或许是贝多芬对音乐无限的热爱,使他能够在失聪的恶劣环境下,成就如此的辉煌。因为失聪,他远离尘世的喧嚣,完全沉浸在自我的音乐世界里,或喜、或悲、或绝望、或激动-------
上帝关掉一扇窗时,却为贝多芬打开了另一扇窗---------
对贝多芬的探秘,我不会随着合上《贝多芬传》而终止。这本书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吸引人的开始。它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会不断地深究下去------深究下去--------。
《贝多芬传》读后感14读完《贝多芬传》,我的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贝多芬在人生忧患的征途上,他为了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真、善、美的不朽杰作,而献出了毕生精力。他坚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断,不因悲苦于与劫难一味的沉沦,那么就定能冲破肉身的束缚,奔向人生的崇高境界。
天赋+努力,是人生驶向理想彼岸的双桨。贝多芬,从小就受到音乐的熏陶,很小就显现出了他独特的音乐天赋,他8岁开办音乐会,15岁指挥一个乐队,18岁就成了知名的音乐家。相对于他10分的天赋,更是付出了12分的努力!他六岁就经常练琴到午夜,他平时练琴都练得手发烫!他用实际行动完美的诠释了只有滴血的手指才能弹出绝响,他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无愧于他过人的音乐天赋和和超人的后天努力。
“短小臃肿,土红色宽阔的脸,额头隆起,头发蓬乱,不对称的脸,短方的鼻子”的怪人,他有着艰苦的童年,失败的爱情,拮据的生活,孤独无依,接踵而至的伤病又折磨着他,特别是耳聋,对一个音乐家则是整个世界的毁灭。面对苦难而残酷的命运,他也心灰意冷过,可那又如何呢?他无法遁形,无法逃避,也许这就是命运对一个音乐家的安排,正是这些苦难与痛苦的积聚,才使得和着贝多芬血与泪的音符喷薄而出,他对音乐的热爱,不可驯服地战胜了人类的平庸,战胜了自己的命运,战胜了他的痛苦。
我没有贝多芬坎坷多舛的人生经历,但他的人格精神却能穿越时空,化作一盏长明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苦难造就一个音乐的传奇,虽然我无法面对如此多的不幸,但我应该具备的是对理想的矢志不渝,对人生的坚定不移和对挫折的不屈不挠。既然注定为人生理想做出牺牲,我们就坚毅不屈的迎接那一刻的到来!当贫穷、残废、孤独都袭向一个原本不幸的人时,当世界不给他欢乐、音乐的时候,他却创造欢乐给予整个世界。这就是贝多芬!伟大的贝多芬!
拿破仑曾说过,他要用剑和火征服整个世界,但他没有做到:贝多芬没有说过他要用音乐征服整个世界,但他做到了!
《贝多芬传》读后感15顺从,无保留地顺从你的命运:你不复为自己生存,而只能为其他人生存。……啊,上帝,请给我力量让我战胜自己吧!——题记
中国有句古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是人。我想,这大概与路德维希·范·贝多芬失聪后所想的大致相同。可见这种思想,并不像宗教信仰那样,有地区界限与思想差别。中西方人同样认为,快乐来源于痛苦。也只有痛苦之后,才会有快乐。
路德维希便是这样。我们都是知道的,路德维希在28-29岁时听力就开始减弱了,在他32岁时,在台上指挥演奏《菲德里奥》失败了,由此,他受到了相当大的打击,甚至连遗嘱都拟写好了。可他到底还是乖乖活了下来,活到了57岁。
对于一个从事音乐艺术的人来说,耳朵是无比重要的,而作为一位举世闻名的音乐家,路德维希竟可以在双耳严重失聪而又久治不愈的情况下坚持了那么久。期间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
我们是不是可以从中获知些什么?
无论是路德维希、保尔、居里、张海迪还是曹雪芹,那些众所周知的“名人”基本都有一段坎坷的经历。纵观世界历史,貌似真的少有一帆风顺而且鼎鼎有名的人。
有很多人这么说,从我们生下来开始,上帝就帮助我们安排好了一生。诚然,这种说法我们不能否认,有些事可能确实是我们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的。但是我们就可以因此而排斥生命、放任生命吗?当然不行。“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绝不能使我完全屈服。”路德维希说。
在路德维希的生命中,上帝命令他不准死,于是他顺从了。但如果在1802年在海利根斯塔特时,他真的自杀的话,世间又会缺失多少天才的曲子!也许在那个时候,他会觉得自杀才是上帝安排给他的唯一出路,而活下去则是自己在把握自己的生命。谁又能否认,上帝事实上是安排他活下去呢?所以,我觉得,所谓的“上帝早就给我安排好了命运”是逃避现实的结果,而非事实,因为谁也不知道上帝是怎么想的。即使这世上真的存在上帝,他也会仁慈地给你安排很多岔路口,让你去做选择;而非暴君般,未经你同意就铺排好你的一生。这,绝不是上帝。如果你有失败的一生,请别埋怨上帝没有眷顾你。他只是负责帮你批改而已。
所以,好好做完尚未填完的卷子吧,上帝会给你的卷子打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