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

时间:2023-04-25 18:44:37
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15篇)

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15篇)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东坡传读后感1

苏东坡?嗷!就是那个特别有名的诗人嘛,我可是从小就读过他的诗呢,比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大江东去浪淘尽”等等。是的,这就是我在没读过这本书之前对苏东坡的认识。可是苏东坡只是个诗人吗?当然不是,这不,我读了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传》,才知道苏东坡原来是个千古奇人!

苏东坡不仅是位诗人,他还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月色入户”,门都破旧的连月光都透进来了,可是他下一句诗却是“欣然起行”。看吧,他果然是个不折不扣的乐天派啊!

苏东坡不仅是个乐天派,他还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比如西湖的苏堤,原来是苏东坡在杭州做太守时,发现西湖中的一种水草破坏了西湖的水质,影响百姓的生活用水。于是他带领大家清除水草,然而清除的水草无处可放,他便在西湖中建堤。这样既为水草找到了合适的放置地方,同时也方便了人们的出行,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举措。

苏东坡不仅是百姓的朋友,他还是一名“吃货”。像《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还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对了!他不只是吃货他还是一名美食家呢,他发明了一味至今广受欢迎的佳肴:东坡肉。他还为这道菜专门写了一首诗:《猪肉颂》!他还经常研究各种菜和各种羹,每研究出来的菜品都会请自己的好友去品尝,有的甚至还为此吃坏了肚子呢!

当然这些并不是苏东坡的全部,还有好多好多我没有描绘出来。苏东坡的一生非常的坎坷,但他的一生也非常豁达乐观。想要非常全面的了解一个人太难了,我所了解的苏东坡可能只有皮毛,甚至比较片面,但是苏东坡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坚信苏东坡的精神是永垂不朽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2

书扉页记有一九九三年购于海南,距今二十载。当时读过一遍,看圈占处不同笔迹,之后仍翻阅过。林氏的主观色彩显而易见,叙述典雅,议论纷呈。他说,想写就是理由。一九三六年,他携家居美,所带资料有限,况且当时尚无互联网之便,为苏轼作传,实在不易。

之前陆续读完林氏《武则天正传》,作者写女皇的杀人无数印象深刻,立场有偏颇的一面。在苏传中,尽管也有对王安石的抨击,似相对客气。

林氏不拘一般传记格式,兼有多种叙写形式笔法,语调轻松,机智幽默,好读。正如书中所说,书架上列着一位有魅力、有创意、有正义感、旷达任性、独具卓见的人士所写的作品,真是灵魂的一大补剂。

书中说,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他一生嬉游歌唱,自得其乐,悲哀和不幸降临,他总是微笑接受。

苏东坡有句名言:“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难怪他快快活活,无忧无惧,象旋风般活过一辈子。至少他自己欣赏生命的每一时刻。

书中说,他第二次遭到流放,远走海外的海南小岛,多少有点认命的意味,心灵倒分外平静。他的人道精神由于遭受许多困难而更加醇美,却没有变酸。他至少能维护他的灵魂,为此付出代价。

苏氏最初和最终的乐趣都是写作。临终前他写了最后一首诗,长老一直和他谈现世和来世,建议他念佛经。苏氏笑笑。他读过不少佛教和尚的生平,知道他们最后都死了。

此前,苏东坡写信给一位长老,其中说:“然生死亦细故尔,无足道者。”

苏东坡传读后感3

最近读完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发现自己对苏轼有了新的理解。全书对苏东坡的一生有非常详细的讲述,主要突出了以下几点。

苏轼的性格。苏轼的一生极为曲折,尤其是中年以后,几乎没能在同一个地方待满一年,可以说是颠沛流离。但他无论是做官、隐居、还是流浪,无论是锦衣玉食还是粗茶淡饭,他都会乐在其中,并把这种超人的开朗融入到文学作品中去。

苏轼的文学作品。苏轼的作品很多,出名的也几乎一样多,但没有一篇是虚情假意的。那“牛衣古柳卖黄瓜”并不是强颜欢笑,那十年的生死离别和路边的点点离人泪,也绝非造作。苏轼也喜作画,但不像常规画家一样画花鸟鱼虫。他爱画枯木、怪石,画满满的沧桑感。一株枯木斜在那儿,一块怪石卧在那儿,在苏轼的笔下就有了打动人心的美。苏轼的画也因此出了名,许多土豪出天价来竞争墨宝,但苏轼不为金钱所打动而卖他的画。

苏轼的仕途。苏轼这一生当的官也不少,但以地方官为主,在那当时他几乎是最受欢迎的地方太守,去哪儿哪儿的人就夹道欢迎,离开哪儿哪儿的人就痛哭流涕。苏东坡最大的功绩是整治西湖。

西湖的美与好,其实都是他发掘出来的。以前的西湖就像是一个人工臭水沟,水质极差,杂草丛生,沿岸的居民甚至不得不喝钱塘江微咸的水。苏轼神奇般的工程,才造就了现在的西湖。但是工程还未竣工,重用他的太后失权,两人都被小人暗算,年老的苏轼被流放到了荒芜人烟的海南。虽然他也向禹娘“试问岭南应不好”,但最后也“此心安放是吾乡”了。

苏轼的人格是值得我永远学习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4

清风霁月!

从古至今,诗人词人无数,但我最偏爱的是苏东坡。苏东坡,即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世人所称颂的奇才。许是天妒英才,他的一生是我们无法想像,更描述不尽的曲折。

他生于眉山,这个温暖如诗的城,那所庭院的门,走出的便是"三苏”。他青年时正好遇上文字的革新,而他那清丽朴质的文字便脱颖而出了。也许你会想,这可是千年攒来的好运呀。别急,接着向下看。

王安石变法,苏轼为朝廷上小人所嫉妒,遭遇毁谤,度过了130多天的牢狱生活。这便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经朋友多方相助,得以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他也曾陷入颓唐之中,好在天生的乐观使他支撑了下来。在黄州,他完成了人生的重要转折,作文实现了精神境界的提升,他成了名声赫赫的东坡居士。

太后掌政,他步步高升,自然又成了小人们的眼中钉。虽遭遇各种谗言,但他一心只为百姓。

高太后去世,反对派执政,他二度被害,流放岭南,后又被贬海南儋州。

徽宗年间,调升至常州,却因路途艰险,人已暮老,病逝途中,令人惋惜!

黄州至惠州,岭南到海南,越来越远也越来越苦。政坛风雨多变,宦海一生沉浮,幸运的是,他是苏东坡,他笑着面对又挥挥衣袖,携两股清风而去,这凡世间的尘俗似乎与他无关。

他不羁,却有禅意。而他的底色,则是儒家的——济世救人。是他的初心,以及他的大爱,又将他拉回这世间,与这疾苦对峙。他放下手中之笔,亦能扛起重担,他修洪抗灾,他真真切切对百姓好,“百姓之友”形容他,便也真真切切。

是的,我偏 ……此处隐藏4273个字……,还喜欢月下漫步。他一生都在实践他的理想,他是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结合体。苏东破的一生饱经忧患,但他的人性却随时间推移更趋温和厚道,并没有变得尖酸刻薄。我之所以喜爱苏东坡,也是因为他饱受了人生之苦的缘故。中国有一句谚语,就是说一个人如何,要“盖棺定论”。人生如梦,一出戏演得如何,只有在落幕之时才可以下断语。

这本书,我前前后后共读了两月有余,每每睡前沉浸其中,感知他的情绪,与他同乐同悲。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

苏东坡传读后感12

记得林语堂对苏轼的作品有一句评价:“他的作品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虽需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大异其趣指的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他备受喜欢的很大一个原因是诚恳,对待自己很诚恳,所以作品写得也很真实,尽管受了“乌台诗案”的影响,避讳一些,不过他还是很能直接面对自己,所以遒健朴茂。

读完这本书,对于苏东坡的人生并没有一个系统的时间轴,感觉只是一堆耳熟能详的事件串在一起,看起来热闹,所组成的。虽然陈词泛滥,也有几句话能够牵住我的心,在“瑜伽与炼丹”这一章的最后一句,说到:“蚂蚁爬上了一个磨盘,以为这块巨大的石头是稳如泰山的,哪知道又开始转动了。”很巧妙的表述了命运对苏轼的嘲弄,好不容易归到红尘世俗作文/,快要修炼成仙,又被卷进命运的漩涡。还是不得不称赞林老的智慧与才气。

苏轼的政治理想和文章都是相匹配的,澄明,深湛。苏轼这个人不复杂,单枪匹马走在自己的独木桥上,有着远大报复也能安于世俗,正因如此,所以他的文章才会更加有意味,作者赋予它们的意义在于背景,更在于作者的内心,文人写东西说是给自己看,那是日记,可文章就是给外人看,要证明自己,自己的报复也好,还是清白。所以就会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有“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过,江海寄余生”的洒脱超凡,有“腐鼠何劳吓,高鸿本自冥。

颠狂不用唤,酒尽渐须醒。”的自持己见,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悲凉,有“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拣尽寒枝不可栖,寂寞沙洲冷。”的清高卓绝……

苏东坡传读后感13

从小就读苏东坡的诗,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忧愁,大江东去浪涛尽的气势无不流露出诗人的豪迈奔放。可我对苏东坡的了解甚少,直至读了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传》,才知道苏东坡原来是千古奇人。

苏东坡既是虔诚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他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只有他自己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与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他热爱生活,在美食方面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东坡情感丰富,对其亡妻寄以青丝,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表达了自己的伤痛。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不改犀利的词风。他写诗讽刺群鸟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卖青春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他知己无数,兄弟情深,苏东坡又是幸福的。

苏东坡有一身浩然之气,王安石变法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现出他个人的气质与风格,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他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回归与清纯与空灵。他习惯了淡泊,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苏东坡具备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超凡脱俗,刚正不阿,坦坦荡荡,使他任何环境中处之泰然,宠辱不惊。

苏东坡的一生坎坷,但也是豁达的一生。身处逆境也不觉痛苦,脚踏荆棘也不觉悲凉,始终保持乐观,像他的诗词一样千载有余情。

细读大江东去浪淘尽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原来这些都是苏东坡乐观的态度和别样的人生哲理。

苏东坡传读后感14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真的是毫无头绪,而且也读下去,便将它暂时冷落。可如今我又想起苏东坡,我渴望了解他,于是再次翻开了这本《苏东坡传》。

苏东坡的这一辈子可谓是吃了不少的苦头,所以我称他为“苦了一辈子的诗人”。但是尽管生活困苦,他总是豁达乐观,所以他那无人能敌的阳光心态也是拜吃了太多苦头所赐。

在1036年12月19日,这位伟大的诗人诞生了。苏轼在他十岁时,已能写出出奇的诗句。而他的父亲苏洵进京赶考,结果名落孙山。苏洵败在了需要有相当的艺术情绪的做诗上,这一点苏东坡比他强。果然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啊!

在苏轼与苏澈刚二十有余时,和父亲已是朝廷命官。只是,这时的苏东坡初入官场,还不够成熟老练,他的妻子帮了他不少忙。苏夫人能够看出别人的短处,苏东坡恰恰不能,所以妻子对苏东坡的忠言他也听。苏夫人或许是参透了“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橘”的道理吧。

苏东坡这位伟大的诗人,最令人喜欢的一点便是乐观。因此,小人章惇和看苏东坡不顺眼的人十分烦恼,他们竟也无奈苏东坡。当苏东坡只剩间破房子时,却更加逍遥自在了。苏东坡写的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有一句话为“月色入户”,可见房子之破,连月光都投进来了。可下一句为“欣然起行”,苏东坡竟满心欢喜,像老朋友来家坐坐一样,起了床,踏着月色,找好友张怀民去了。所以你看,这位诗人多么独特!

苏轼,让我叫一声你的名字,尽管你如昙花一现,但你留给我们的记忆与回忆,不会淹没在时间大海里,你将永远住在人民心中,这朵美丽的花将永不凋零。

苏东坡传读后感15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每当听大人们唱起这首诗,这首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我心里浮现出的不是像李白一样的放荡不羁,也不是像唐伯虎那样的悲伤心痛,而是一个一心想着百姓的诗人。

我认为,看待一个人,并不只能看他的成就有多大,名声有多好,还要看一个人的品质。苏东坡虽文章闻名天下仕途,却历尽艰辛,屡遭迫害,但终不改其乐观的天性。他一生融儒,释,道于一身,诗文词书画,在才俊辈出的宋朝中登峰造极,他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有天才的多面性,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出的进取、旷达和正直,使他千年不朽,一直闪耀在中国的历史的星空中。

我还记得《苏东坡传》中,有一次苏东坡与他弟弟的谈话,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苏东坡从不刻意追求名利去讨好某人,在他眼中,无论是高官贵族,还是田间的一个小乞丐,他都一视同仁,哪怕是他的政敌王安石,在他眼中也是一个好人,不过是想换一种方式来救国罢了。

正如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所说的那样,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没错,苏东坡带给人们的不只是他的名字,他的诗作还留给人们一种伟大的精神,这种精神中包括正直和仁慈。

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了臧克家写给鲁迅的话“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我相信这句话同样适用于苏轼。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世间再无苏东坡。

《苏东坡传读后感(通用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