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野外实习总结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能够使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为此我们要做好回顾,写好总结。如何把总结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野外实习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野外实习总结120xx年7月至今,通过将近一年时间的野外实习工作,我深刻地感受到石油人野外生活的苦与乐,同时也深刻地认识到录井工作的重要性。
录井作业的现场工作无疑是对理论知识的回归、考验与再认识、再提升。到了现场以后,发现自己欠缺的知识太多了,看到了课本上许多没有的知识。枯燥的纯理论学习,几乎丧失了我对学习的乐趣与信心。然而,现场的所有工作内容譬如卡层取芯等,都是对我理论知识的补充与升华,激起了我浓厚的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及时地填补了理论上的空缺。实践是见证理论是否现实存在性、可靠性及可行性的唯一标准。
准确地把握现场作业中概念性的东西与熟悉现场工作流程是现场工作的基础,也是我一个实习生实习工作中的重点。首先认识现场作业的工具,是我们清楚现场操作的必备条件,从工程与地质等方面加以掌握。地质上,比如砂岩、泥岩、灰岩、凝灰岩以及迟到时间、取芯等专业用语。工程上,比如说三牙轮头、PDC钻头、钻杆、钻梃、方钻杆以及工程事故如井漏、井喷、卡钻等都是我们熟知的名词。严格要求规范化操作是对一个初学者最为根本的要求。熟练掌握捞取岩屑的规范化的操作流程;正确地辩识真假岩屑和判别岩性,熟悉钻井液性能的测定;掌握迟到时间的理论计算和实测方法;熟悉并掌握钻具管理、仪器管理、文件资料管理;熟知地质工岗位的工作要求与必要的工作技能,是我在实习的初级阶段掌握的基础工作,也是我对录井有了一定认识的阶段。做任何事情,开头可能很难,但是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是尤为关键的。
一个充满求知欲的人,时刻都会保持一颗谦逊的心。对于一个陌生的工作环境,自以为是的学习,闭门修炼,是缓慢的,效率会很低的,也会让身心感到疲惫,而跟紧师傅,而不是依赖师傅,遇到什么问题,碰到什么不懂的、不清楚的地方,及时地、虚心地向师傅请教,同时与周围的同事沟通、交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任何一种新鲜事物的进行初步认识,再逐步了解,近而去接受,然后投入精力去学习、去研究,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同样,录井工作对刚刚参加工作的我们来讲,是新鲜的,是陌生的,更是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尊重学习规律,能够保证知识扎实性、牢固性、持久性。我不奢望能通过一两口井就掌握卡层取芯等录井工作的核心部分,而是脚踏实地地把基础打好,没有扎实的基础做底,那么不可能把核心工作做好。求上进,而不是急功近利。渐进式的学习方法,确保了知识不出现断层,使得知识系统性更强,知识链一环扣一环。
自制的最高境界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做好。那么,在做好基础工作之余,我也留心关注、观察着其他相关或相近的工作,抛弃原地踏步的学习,争取点点滴滴的进步。做好现场笔记,是知识积累的一个再好不过的方法了,及时、经常地翻看笔记,把现场操作与《石油天然气录井资料采集与整理操作规程》反复地比对,查缺补漏,上下追踪,彻底解除心中的疑问。少一个问号,就多一个进步的机会。在基础工作做扎实之后,在问题刷新问题之后,在一个又一个疑问有了答案之后,一步一步地严格要求自己,逐步提升自己的技能,进一步掌握岩屑、岩芯、钻井液、全烃、地化、轻烃等录井方法,加快对岩屑、岩芯的描述方法掌握以及各种报表填写的规范化,提升岩芯准确归位、岩芯后期整理的技能,掌握准时、准确地采集和有序整理录井资料的技能,基本做到能够根据现场资料和气测资料以及邻井的测井图、地质设计等资料卡层取芯。
10月初, 我从野外回到研发中心,在这里我学习了轻烃、核磁、三维定量荧光等几项录井新技术,熟悉了他们的工作原理,摸清他们的电路、气路系统,熟练掌握了他们的操作及对其的维护保养,另外对仪器故障的判断和排除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同时了解了各录井新技术的应用范围、技术特点、主要优点,并初步接触了录井新技术的解释评介工作。在这里,通过对录井新技术的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前线现场工作的重要性与艰巨性,现场资料的真实、准确,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新技术的推广及应用,也影响着甲方对我们新技术的认可度,更影响着我们录井事业的长远发展。认识到这一点,我深深感到现场工作的重要性、严肃性、艰巨性。加强对现场录井资料的管理力度,仍然是我们今后在基层管理中的重中之重。
野外实习总结2实习概况本次的韶关野外实习是在大学学习了《地质学》与《地貌学基础》课程,对各种地质构造,包括褶皱构造、断裂构造等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且对不同时代地层的岩性、化石特征、岩层接触关系等了初步的知识储备,以及学会如何使用地质罗盘、作信手剖面图、素描图、标本采集后,在唐晓春院长、李春生教授、叶浩老师和王芳老师等的带领下,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班的本科同学,在丹霞山、大峡谷、芙蓉山等地方,进行主要针对各种地质构造和不同时代地层的岩性、化石特征、岩层接触关系等的实习活动。实习目的 野外实习是我们自然地理专业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在韶关地区进行对于地质和地貌的野外实习是学习自然地理学及地质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一方面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实习,初步掌握野外工作方法和相关技能,并在实习中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和分析地貌现象的初步能力和严肃、严格、严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修养,为将来参加地理调查或科研奠定
基础,也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提供实践动力。实习内容之一 芙蓉山矿山公园芙蓉山矿山公园是第一批二十八家国家矿山公园,其目的为了恢复原来开矿留下的矿业遗迹恢复破坏的生态,是具有矿山文化的矿山博物馆。矿山公园属向斜下部一翼,此向斜形成于晚古生代石炭纪下统的石磴子组,是原本水平的地层由于褶皱导致层面向上倾斜形成,岩性为灰黑色中层石灰岩浅海相。用罗盘在出露岩层测产状,测得该岩层倾向为北东37度,倾角20度在矿山公园内向斜剖面的矿层断层中,从断层面两侧,通过断层面两侧岩层是否延续性判断断层上下盘,断层面上部为上盘,断层面下部为下盘,正断层是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逆断层是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在该断层中找一个标准层,发现断层面两侧上盘上升,下盘下降,所以为逆断层。剖面上还有些裂缝,不过由于有些裂面两端没有发生错动,因而不能是断层,只能称为节理。在向斜核部的芙蓉湖区域,由于岩性变为白云岩和石灰岩,抗侵蚀能力下降,发育了地表和地下的喀斯特地貌,而芙蓉湖实际上就是一个受喀斯特溶蚀和侵蚀形成的洼地。喀斯特地貌有三种组合,分别是峰林谷地,孤峰盆地和峰丛洼地,而芙蓉湖就是一个典型的峰丛洼地。在地表,湖对面有峰丛地貌,两侧还分布着不少石灰岩孤峰;在地下,有许多溶蚀而成的喀斯特洞穴,有些洞穴被人工开挖成机耕道, ……此处隐藏32855个字……得在大自然中
划分出自然保护区,隔绝人类活动会是一种有效的保护动物的方法。 楼观台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中绿色是绝对的主色调,远离城市热岛效应圈,清凉是必须的,这是植物给人们的清新享受。楼观台森林公园中主要以天然次生林为主,还有一小部分人工竹林,高山上有原始森林分布,森林覆盖率非常高。整个园区内风景林面积18652公顷,各种植物都生长繁茂,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森林公园里植物垂直带状分布明显,四季景色各异,景观丰富多彩。
各种植物生长在园区里,不仅是一幅如画的风景,其中丰富的物种多样性更使得这里成为一个天然的物种保藏基地。而且较高的植物覆盖率,使得这里具有较强水土保持能力,是一个天然的蓄水池。
三、对一线工作者的认识
简单说说,参观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我了解到的这里的科技工作者们的日常工作内容及他们的工作状态。
他们工作有:救治在野外发现的受伤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弱病残的野生动物,为它们治疗伤痛,并收容;饲养中心内收容的各类野生动物,不仅仅是给它们食物,更重要的是给它们一个适合它们的生存环境,营造类似野外的环境,如熊猫园,一只熊猫有一个洞,还附带有一个长满各种植物的院子,它除了可以吃投喂的食物外,还可以自己在院子中进食;接待来中心参观的游客,为他们讲解各类野生动物的习性等相关知识;帮助濒危物种进行繁殖,如大熊猫,朱鹮等,使它们的种群数量能够增长,为物种的延续出力;清理动物活动产生的各种废物,如粪便和食物残渣等。
在我们参观的时间里我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工作状态,首先他们对于这里的工作是绝对热爱的,不热爱是做不到全身心投入的,他们对这些动物的感情不像饲养员与动物这般简单,更像是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一样,悉心照料它们的起居;从为我们讲解的专家身上我看到的是专业与专注,他对园区内所有的动物的习性都了若指掌,甚至哪一个动物是什么时候由于什么原因进入这里的他都一清二楚。
我觉得要是换成我来做他们的这份工作,我可能初时做不到他们这么好,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我肯定会慢慢做得越来越好,因为我的热情绝不会低于他们,我从小也饲养过各种动物,不过不是野生动物,而是家畜,我喜欢动物,从小就放牛所以对牛更是情有独钟。
学习应该讲求学以致用,学的东西倘若是没用的那不学也罢,成长的最快方法就是投身社会在社会中学习,未来要靠自己把握,我希望自己将来的工作能够与我的专业挂钩,能够不荒废所学,当然工作中还得继续学习,那时候学的东西映像会更深刻,尤其是从错误之中学习。
四、对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理解和见解
理论知识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实践,是通过一系列实践总结得到的规律或者 通过得到的规律推论而得的,在不同的条件下同一个理论知识可能不通用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和完善,借用一句经典: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既可以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可以通过实践检验理论知识是否全面合理,进一步完善理论知识,而完善后的理论知识可以更加有效地指导生产实践。很多理论知识由于其产生的环境存在局限导致在变化的环境中它不再适用于实践了,比如:在物理学发展早期广泛适用的牛顿定律,在将研究系统着眼于高速物体时就不完全适用了,这时相对论又出来了,也许有一天当研究的范围更加扩大,我们会发现相对论也不够用了。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
践是需要与生产实践的现实情况结合起来考虑的,否则会出问题。
对于大学生来说,理论知识掌握的不算少了,但是当他们走进社会,走进生产中就会发现以前以为是真理的东西原来也是存在一定问题的,在生产实践中学习能够更加完善已有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互补,效果比单纯理论学习更好,理论与实践碰撞可以完善理论知识,使理论知识更好的应用于实践。
五、思考与建议
通过这次野外考察实践,我们看到了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的成果,他们通过一系列努力,救治和饲养了数量众多的野生动物,特别是像朱鹮,大熊猫等濒危保护动物,而且还救助了许多在野外受伤的野生动物,不愧是野生动物的120中心。
刚走进园区的时候,首先就见到了一个大熊猫舍,但是当时给我的第一感觉是,这像是个猪圈,这熊猫的生活环境有点差,毛发非常脏,带有不干净的黄色,这个样子比电视中看到的黑白分明,干净可爱的熊猫差远了。我觉得应该给它们一定的室外活动空间,弄一个院子,在院子里面种上一些植物,比如大熊猫爱吃的竹子等,最好这个院子不要弄混凝土地面,因为混凝土地面与自然格格不入,大熊猫生活在里面可能会不适应。
金丝猴是一种活泼灵动的生灵,但猴舍里面空间太小了,而且里面只横了几根树干作为它们的活动场所,感觉不够他们施展拳脚。我觉得在猴舍的旁边弄一个露天的活动场所给金丝猴玩耍嬉戏,可以用网一小片树木繁茂的林子,在林子里面弄几个秋千之类的小玩意儿,给金丝猴玩耍。
还有,那些孔雀的羽毛不是怎么干净,特别是雄孔雀长长的羽毛拖在地上,特别脏感觉像扫帚一样,完全没有孔雀高贵华丽的感觉,看着像土鸡似得,我觉得可以再孔雀圈舍里面铺上一层一寸左右厚的稻谷壳,在圈舍上面用油布进行简单遮盖,这样干净又干燥,可以保证孔雀羽毛的干净,而且也不用每天都清扫粪便,两周一次都可以,而且清理出的稻谷壳可以当成肥料出售,赚回一定的成本。 以上几点就是我的一点不成熟的建议,说得不对的地方还请见谅。
六、森林公园内植物分布、特点、多态性等的认识和总结
进入楼观台森林公园,我们可以观察到植物随海拔升高而造成的差异性分布,在山脚下阔叶植物居多,如:竹子,侧柏等,沿着山路往上走可以发现树叶明显由阔叶到针叶变化,在山腰有栎树,油松,云杉等窄叶甚至针叶的树木,再往上接近山顶基本上是针叶林,由于我们爬的山峰不是太高故而并没有观察到高山草甸,但是远观其他较高的山峰,可以看到一种比较淡的绿色,其中还隐约有山石的颜色,可以推断那些应该就是高山草甸。可以说从山脚到山顶,植物随海拔的带状分布是比较明显的。
森林公园内植物种类繁多,从油松,侧柏,云杉等高大的乔木,到各种说不上名的低矮的灌木,还有林间路旁的各种草,各色各样的花,品种纷杂,形态各异;还有许多不引人注意的植物长在地上,有苔藓还有一些菌类蕨类植物。这些植物所属种属不一,最直观的是形态上的差异,共同构成了森林公园内植物的多样性,它们高矮各异,所在空间层次也略有不同,构成了一幅3D立体图景。
七、小结
首先感谢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以及楼观台森林公园,让我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大自然,更让我们见识了各种珍稀的野生动物及植物,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使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与
实践结合,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完善我们的知识体系。
且本次实习中我们接触到了在基层工作的一线工作者们,他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了许多的珍稀野生动物的习性,以及一些野生动物救治的方法,还有一些自己经历的小故事和一些经验,让我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就学到了有用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