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山不老》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青山不老》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青山不老》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现实和过去互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决心。因为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我针对以上教材的分析,从三维度出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能力目标
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的意思;正确地朗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与造福子孙后代的情怀。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对读、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达到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围绕导学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是找出老人创造的奇迹以及老人创造奇迹的环境
教学难点是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中提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以读代讲,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法,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质疑、讨论、交流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三、说教学过程
我首先利用课件出示晋西北荒凉的画面,让学生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说感受,对其恶劣的环境有个初步的认识。接下来安排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进行学习。因为课前学生已经对课文进行了预习,至少课文是读了两三遍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再安排学生放声朗读课文,而是让学生默读。由于学生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加之这又是本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所以针对重点“老人创造的奇迹和什么情况下创造奇迹”时,通过独学然后在全班展示,再以读代讲,用读去感受老人创造奇迹的不易。最后通过小组合作来体会对“青山不老”的理解。整个过程我用课件出示每一步的任务以及难点点拨,让学生有章可循。
我紧扣“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交流反馈根据学生的汇报,重点理解“盘踞、三番五次、风雨同舟、归宿、”等词语,这样通过学生自读,不仅读通、读顺了课文,也为学生下一步体会老人的精神做铺垫。
四、利用板书,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通过自学我们知道了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的青山中得到无限的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们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五、说板书计
我的板书设计是本课的主要内
这样的设计学生一目了然,突出了本课的主要内容。总之,整堂课我抓住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把读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自己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设计教学时,主要想让学生靠在课堂上自读自悟、交流再悟。
《青山不老》说课稿2一、教材分析
《青山不老》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共有四篇课文。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现实和过去互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用清新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让我们看到了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坚定决心。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鉴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从三维度出发,我将本课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能力目标
认读生字词,能理解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说说青山不老的意思,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认读、理解词语的意思达到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围绕学习目标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激发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是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中提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此理念贯穿渗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学中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以读代讲,抓住重点词语感悟法,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质疑、讨论、交流。从而培养他们阅读能力、提高他们语文学习质量。
三、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我紧扣“以学为主,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在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
我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同学们,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生命在那里遭到干旱、霜冻、沙尘暴等怪物的严峻挑战,绿色更是难以寻觅。
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的课件。
然而,一位老人却用自己的双手打造了一座座青青的山。
出示绿树覆盖的青山图。
看了这2幅画面,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从漫漫黄沙到林海如涛,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奇迹啊!在这片林海后面,凝聚着一位可敬毕生的心血和执着的追求。
同学们想认识他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青山不老,走进这片绿洲, ……此处隐藏12443个字……不会老的?”,那么这些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其次,利用导读,解决问题,升华感悟。
我利用略读课文中的导读,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解决问题。导读的三个问题是层层深入的,同时也揭示了课文的中心。前两个问题“想一想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通过读,学生都能找到答案。再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学生的情感也同时得到升华。对最后一个问题“联系课文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我安排了写,主要意图是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多方面的,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最后,以读代讲,体验感悟。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抓住把读书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自己认认真真地读书,应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内容和最主要的工作。所以,我设计时教学时,主要想让学生靠在课堂上读通,读懂,读熟课文。备课时,抓住备“读”。要多读,善读,每读一次有一次的要求,用什么方式读要有明确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先安排初步感知课文,根据要求来自由读课文;交流“老人创造的奇迹和什么情况下创造奇迹”时,以读代讲,讲得少,用读去体会。最后对重点句子的理解,通过写感想后读一读。
以上这些是我的教学意图,但在实际教学中,可能还有很多问题(简单谈谈课的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一起探讨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最后,我以叶圣陶先生曾说的一段话来结束我的讲话,“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叶老的主张是,语文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会学知识”。和各位老师一起共勉。谢谢!
《青山不老》说课稿12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十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青山不老》。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目标,强调教育要体现人文性、实践性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我将此作为自己教学的指导思想,将自主学习与新课结合贯穿渗透在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中,来制定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孩子们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孩子们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质量。为了让语文教学立足于学生的实际,课前,我设计了不同层次、五个星级的预习作业以培养孩子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星级预习作业分别为:
★认读并理解文中生字词,有感情地熟读课文。
★★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
★★★他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你觉得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自主查找有关沙尘暴、泥石流的资料。
根据星级预习作业,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再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领悟老人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与造福子孙后代的情怀。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感受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领悟老人植树造林、无私奉献的精神。
3、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及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达到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围绕星级预习作业通过阅读引发思考,敢于质疑,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4、教学重难点
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找出老人创造的奇迹以及老人创造奇迹的环境。
难点:体会“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
二、说学情
《青山不老》这篇课文语言虽然生动,但距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较远,不易理解。尤其是身处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消息相对闭塞,对于防风护林带、林网等专有名称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如干旱、霜冻、沙尘暴等缺乏感性认识。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反对以教法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一切教学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也就是要求教师做到以学定教。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首先钻研了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科任务,了解了学科的教材体系和基本内容,根据班上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教材的特点,确订出了不同层次的预习作业,即我校大力推行的“星级预习作业”为主线索来引导孩子们主动探究,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采用情境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努力使文本更具人文气息、更直观地贴近学生的生活。
而学法则主要让学生通过自读来学习课文,以读代讲,抓住重点词语感悟,以预习作业为突破口,层层递进,在交流与探究中培养孩子的们的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及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决定抓住“一个中心线索”来整体规划全文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以“星级预习作业”层层递进,让学生认识奇迹——走进奇迹——感悟奇迹。我是按以下几个环节来展开教学的:
首先,抓住“老”层层深入,提出质疑,利用二星级预习作业:从文中的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老人确实年岁大了、老了?检测学生初步感悟文章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整体感知,能捕捉并提炼课文的重要信息,对《青山不老》这篇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其次,整个课堂围绕三星级预习作业“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来统领,然后依次按照预习作业中布置的几个子问题展开,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层层深入,既揭示了课文的中心,又体会了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自主预习,大部分学生都能从中找到答案,再通过对重点句子的研磨体会,学生的情感同时也能得到升华。
最后,以读代讲,体验感悟。充分让学生来感悟文本,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特别注意在学生感悟后的悟读深化,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交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培养学生的感悟、朗读能力,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此基础上,我根据单元专题《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特点,联系实际,深入思考,设计了这样的说话练习(课件出示)马永顺林
抚着这块石碑,我想对马爷爷说——
看着这片树林,我想告诉全世界——
学生积蓄了一节课的情感在这里喷薄而出,深深的敬意、信誓旦旦的承诺……相信会源源涌出。这样的设计,即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五、说板书
我的板书设计是本课的主要内容。简单明了,寓意深刻。不仅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觉,使学生一目了然地洞悉文章概貌,同时又发人深思,再次让环保意识碰撞学生的心灵。
以上这些就是我的教学意图,但在实际教学中,可能还会存在很多问题。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一起探讨交流。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附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创造奇迹老人——青山是不会老的
小环境—艰辛